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民兵3」洲際導彈命中目標要多長時間,會被攔截嗎?

美國「民兵3」洲際導彈命中目標要多長時間,會被攔截嗎?

李三萬

摘要:美國「民兵3」洲際導彈的射程13000公里,導彈從發射到命中目標,整個飛行過程需要多少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會被攔截嗎?

美國「民兵3」洲際導彈的射程13000公里,導彈從發射到命中目標,整個飛行過程需要多少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會被攔截嗎?

所謂洲際導彈,就是能夠進行跨越大洲進行打擊的導彈,特點就是射程遠。對於洲際導彈的射程,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射程超過5500公里,可以跨越大洲實施攻擊;二是射程超過8000公里,可以在地球上任何一點打擊任意一個大洲;三是射程超過12000公里,在本國國土上就可以打擊全球任何一點。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就開始了洲際彈道導彈的研發,1957年「宇宙神」A型洲際導彈首次試射取得了成功,1958年「宇宙神」B型進行了全程試驗,射程達到了9600公里。這就是美國的第一代洲際導彈。

如今,美國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展已經發展到了四代,先後推出了「宇宙神」系列、「北極星」系列、「民兵」系列、「三叉戟」系列及「和平衛士」等多種型號的洲際彈道導彈。

目前美國現役的洲際彈道導彈主要是兩種,分別為「民兵3」和「三叉戟C4/D5」。其中「民兵3」是陸基洲際導彈,由發射井發射,可攜帶3枚33.5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最大射程達到13000公里,美軍目前裝備450枚「民兵3」洲際導彈,分布在美國的4個空軍基地。近年來,美國一直致力於發展反導系統和海基彈道導彈。陸基的「民兵」導彈性能逐漸落後於中國和俄羅斯。事實上美軍的戰略核威懾主要來自於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攜帶的「三叉戟C4/D5」潛射洲際導彈,每艘俄亥俄級核潛艇可攜帶24枚潛射洲際導彈。每枚「三叉戟C4/D5」導彈可攜帶8枚47.5萬噸TNT當量的W88核彈頭,最大射程為11000公里。

美國的陸基「民兵3」與海基「三叉戟2」彈道導彈是美國手中的主要核武器運載工具,其中「民兵3」彈道導彈最大射程13000公里,對於要進行全球打擊的洲際導彈來說,13000公里射程已經足夠了,能夠實現全球無死角打擊。「三叉戟2」導彈的最遠射程只有7400公里,但是搭載「三叉戟2」導彈的平台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可以在太平洋與大西洋進行發射,7400公里也足夠進行全球打擊了。

就以「民兵3」來具體分析,「民兵3」導彈由三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推進,三級火箭點火時間分別為61、62、59秒,也就是說大約3分鐘火箭就能將彈頭推高到150公里以上的地球衛星軌道,此時彈頭的速度達到第一宇宙速遞,約7公里/秒。大氣層外飛行階段,洲際彈道導彈的軌道並未想像中的圓形軌道,而是橢圓軌道亞軌道,飛行距離遠遠超過地表距離13000公里,耗時大約在25分鐘左右。抵達目標上空,彈頭從距地面100公里處再入大氣層,受到大氣摩擦的影響,速度會降低到10至15馬赫之間,飛行2分鐘可以砸到地面。三個時間加起來,民兵3彈道從發射井發射,攻擊13000公里外的目標大約需要30分鐘左右。

「民兵3」彈道導彈1970年開始服役,1978年停止製造,共列裝了450枚,預計將服役到2020年以後。美國新一代洲際彈道導彈GBSD項目,預計要到2030年才能服役。作為一個40年前的老產品,相比俄羅斯層出不窮的「白楊」系列彈道導彈,不管是發射方式、分導彈頭數量,還是變軌機動能力、再入大氣層速度都存在明顯的短板。

需要強調的是,美國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先進的戰略核潛艇,B-2隱形轟炸機等多種核彈投擲方式,對陸基發射的洲際導彈依賴不像俄羅斯那麼迫切。但是「民兵3」的確已經是過時產品,被攔截的概率也比較大。

目前「民兵3」將面臨末端高空攔截紅旗26、S-500反導導彈與中段攔截紅旗19反導導彈的挑戰。全球完成中段攔截的國家只有兩個,我們進行的4次中段攔截試驗全部成功。雖然在攻擊與攔截的較量中,攻的一方始終佔優,但是防守一方可以進行重點核心地區防禦,比如重要的工業基地與行政中心。

相比之下,中國的「東風41」導彈射程達到15000公里,俄羅斯的「P-36」洲際導彈射程更是達到16500公里,是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洲際導彈,都比美國的洲際導彈射程要大。

以「東風41」為例,其最大飛行速度為15馬赫,那麼打擊15000公里以外的目標,導彈飛行所需時間約為30分鐘。一般來說,要打擊1萬公里以外的目標,洲際導彈最快需要飛行20分鐘。

至於洲際導彈的提前攔截,按照攔截時機不同可分為三種。一種是在助推階段對來襲洲際導彈進行攔截(「助推段」防禦),一般是在洲際導彈發射後、尚未投放彈頭的數分鐘內進行攔截。第二種是在洲際導彈彈道飛行的最後階段(「末段」防禦),即在來襲洲際導彈在進入大氣層並即將擊中目標時,對其進行攔截。第三種是中間階段的攔截(「中段」防禦),其攔截範圍是助推階段和最後階段之間的廣大區域,旨在對脫離導彈彈體後尚未再入大氣層、處於太空真空飛行狀態的來襲彈頭進行攔截。

由於洲際導彈的速度太快,攻擊角度大,因而無論採用哪種攔截方式,都非常困難,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等少數國家擁有洲際導彈的攔截技術,美國曾進行了多次洲際導彈攔截試驗,失敗多成功少。

中國與2010年1月11日曾成功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這次攔截試驗成功大大提升了中國保衛本土的能力,並對世界範圍內洲際導彈攔截技術產生了制衡效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軍事 的精彩文章:

美俄戰艦海上碰瓷,到底誰在跳事?
普通士兵是如何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睡覺的?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