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不能挖」之後,關鍵要讓人才「不想走」

「不能挖」之後,關鍵要讓人才「不想走」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何晨陽)6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不能挖」之後,關鍵要讓人才「不想走」》的報道。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影視劇中的這句經典台詞,正在現實中被各地生動演繹。全國多地展開的「搶人大戰」餘熱尚存,關於人才「孔雀東南飛」的討論又接踵而至。

人才流向備受關注的背後,其實是人才價值的凸顯。無論東中西部城市的功能定位如何、發展程度如何,只有人才集聚,產業才能更好發展,城市才會更具活力。也正因此,如何聚才、留人便成為輿論「爆點」,稍有風吹草動便能引發輿論熱議。

就經濟發展水平而言,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正處在經濟社會爬坡過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人才是這些地區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但聚才、留人對中西部地區卻並非易事,一段時期以來,一提到人才流失,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總是以悲情角色出現。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東北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尤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推進,教育部2014年也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高校人才引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表示支持高層次人才向中西部高校流動,東部高校不得到中西部高校招聘長江學者。近年來,相關部委也陸續發布過加強西部人才隊伍建設的相關文件,幫助西部地區留住人才,但「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依然存在,一提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才常常是制約瓶頸之一。

梧桐花開,鳳凰自來。人才為鳳,何為梧桐?是房子、車子、票子,還是職稱晉陞、評優選先等方面的優厚政策?這些都並非決定性因素。對比多地出台的人才政策,可以發現其實當中差別不是太大,個別中西部地區引才政策和相關待遇甚至比東部還要優厚,為免除優秀人才的後顧之憂,一些西部地區甚至還在家屬就醫、就學、出行等方面配套了更便利的措施。

不過,人才環境,與營商環境類似,不是靠突擊性砸錢、砸待遇就能實現相關指標快速提升的,而需久久為功、系統謀劃,才能打出區域品牌,形成磁石效應。曾有學者稱,某西部知名高校流失的人才足夠設立一所同等規模的大學。我們不能抹殺這所大學聚才、留人的努力,也不應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對前來挖人者進行批判,更應思考的是如何讓區域人才環境更好實現良性發展。

優化人才環境,是聚才、留人的關鍵。就人才環境而言,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的普及和各級政府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和東部地區雖然在科研基礎設施等硬環境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但在人才生態等軟環境方面仍有不小差距。

良好的人才環境,不是靠房子、車子、票子就能一蹴而就堆砌起來的,真正優秀的人才,也不會僅僅被這些表面的誘惑所吸引。構建良性的人才生態,關鍵還要靠系統謀劃、用心付出來涵養。

在前幾年的搶人大戰中,西部某省規定從當年開始為到本省就業的博士開出高額安家費和職稱評定特殊政策,這樣頗具吸引力的政策確實凸顯了當地政府引才的誠意,但另一方面,這一政策以畢業年限劃界,導致「早到單位服務一年,不如晚畢業一年的師弟安家費拿得多」的現象,更關鍵的是同等水平的博士也因不同年份畢業而享受不同的職稱評定政策,政策一出便在一些博士群體中引發爭議,一些人稱之為「引來女婿,氣走兒子」之舉。

中西部人才流失,不是鼓勵人才流動的錯。一些網民擔心,對片面通過高薪、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的約束,會否限制人才流動,進而導致年輕人工作更不願意留在中西部和東北?從社會發展的實踐看,沒有底線和原則的一味搶人必須約束,因為這種急功近利式的引才,是對人才環境的極大破壞,而良性的人才流動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只要人才良性流動,人才資源就能得到更為優化的配置,從政策管理的角度,規範「不能挖」容易,打造「不想走」很難,能否把搶人大戰中「搶」來的人才留住,可能更是對人才環境優劣的檢驗。

構建良好的人才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良好的文化環境、完善的制度保障、包容的學術氛圍、重科興創的社會氛圍等,都是良好人才環境的加分項,這當中的任何一項都不是靠單純砸錢、砸待遇就能實現的。只有真正俯下身子、擼起袖子、甩開膀子、多練內功,真正從人才實際需求出發、在人才成長的關鍵處給力,才能讓棲才梧桐樹更加茁壯成長。

(來源:新華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實驗2」科考船啟航赴珠江口執行「健康海洋」聯合航次
北京交通大學原校長寧濱因交通事故不幸逝世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