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我們為什麼去遠方 | 近未來 ⑧

我們為什麼去遠方 | 近未來 ⑧

遠方,到底有什麼?

海子說,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1

1763 年,新年剛過。26 歲的上尉軍官愛德華·吉本坐在一輛馬拉的驛車裡,從倫敦一路顛簸了七十多英里,來到繁忙的多佛爾海港。

他將從這裡搭乘海峽班輪去法國,開始為期兩年的大陸遊學之旅。

可以合理猜測,吉本搭乘的是風動力帆船。畢竟,要等到 44 年後,美國工程師羅伯特·富爾頓才第一次用蒸汽機驅動輪船。

1 月 28 日,吉本到了巴黎。

因為有《論文學研究》這本書作敲門磚,法國文藝界和思想界對這個英國小夥子頗有好感,狄德羅、達朗貝爾、霍爾巴赫等人相繼和他結識。

在巴黎一百多天的奢靡生活之後,吉本取道第戎和貝藏松前往瑞士洛桑的萊芒湖畔。

我們為什麼去遠方 | 近未來 ⑧

▲ 瑞士洛桑。 圖片來自:洛桑旅遊網

在那裡,吉本拜訪自己的老師帕維拉爾,同時也認識了日後成為謝菲爾頓勛爵、支持他一生事業的貝克·霍爾羅伊德。在瑞士期間,他租了一所臨街的房子,夏天到來時就移住到離洛桑三英里遠的一處風景很好的別墅里。在城裡,他參觀各處的公共圖書館,查閱各類重要著作;在鄉下,他就閱讀隨身攜帶的賀拉斯、維吉爾、奧維德的書。

為了準備接下來的行程,吉本翻閱了大量關於古代義大利地理、風物和遊記著作,然後自己畫了一幅交通道路圖,還把搜集到的關於義大利地理的材料寫在專門的本子上,加上自己的標註。

他的本子,很像今天文青們熱衷的「旅行手帳」。

1764 年 4 月,吉本與吉斯離開洛桑,越過阿爾卑斯山前往義大利,在佛羅倫薩度過了整個夏天。

秋季到來時,他動身前往羅馬、那不勒斯和威尼斯。

1764 年 10 月 15 日,吉本來到羅馬卡皮托利歐山。黃昏時分,吉本靜坐沉思,神廟中傳來赤足僧侶們在朱庇特和凱撒塑像旁的晚禱聲。一個念頭在內心漸漸醞釀成形,他要為羅馬這座名城寫一本書。

我們為什麼去遠方 | 近未來 ⑧

▲ 朱庇特神廟,畫於 19 世紀。 圖片來自:wikipedia

這一刻,是這次長達兩年的旅行中最重要的時刻。

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在這之後的整整 20 年的所有重要工作,全都和這一刻有關。吉本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實現這個念頭上,直到六卷本的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全部完成。

吉本在回憶錄里寫:


在家裡,我們滿足於日常所見娛樂性和事務性的活動;對於經常出現在眼前的景象,我們認為是一切都了解的,或者至少是我們的力量可以支配的。可是一到國外,好奇尋勝便成了我們的事務和我們的娛樂了。

從 16 世紀到 19 世紀,英國上層青年就像吉本一樣,畢業後到歐洲大陸上去,來一場持續數年的遊學之旅。

歷史學家把這叫作「Grand Tour」。

我們為什麼去遠方 | 近未來 ⑧

▲ 遊學圖中的青年,蓬佩奧·巴托尼 1778 年畫。圖片來自:wikipedia

他們帶上手槍和浴盆,沿著幾條經典路線,在歐洲大陸的深處漫行、遊歷、學習。在上層社會看來,這是讓青年學生們增長見識、磨礪意志的「再教育」。

這種遊學精神延續至今,只是已完全改頭換面。

2018 年 5 月,26 歲的崇旭從北京出發,搭國際航班飛往美國。

此行是一家專門的遊學機構組織的,探訪美國著名科技公司和長春藤名校之旅。

「Grand Tour」遊學,時間是最奢侈的成本之一,動輒要投入數年。在今天的遊學旅行中,時間被極大地壓縮,往往短到只有一兩周。

崇旭和團友們一起,去了恰好正在舉辦的 Google I/O 大會,去了 Facebook、Google、LinkedIn,也去了伯克利、斯坦福和其他的大學。

旅行的信息密度也因此急劇地提高。

短短几天時間裡,崇旭密集去參觀著名的和不著名的科技公司,頻繁地和他們的產品開發負責人、數據分析專家交流。


這些事情是我在北京無法得知的,只有這個時候我在現場,遇到這個人,跟他親身交談,我才會知道。

崇旭認為,這是花費數萬元的遊學旅行最有價值的地方。

2

就在吉本流連於阿爾卑斯山南麓的古迹時,諾丁漢郡的約翰·拜倫登上「多爾芬號」,開始了橫渡太平洋的探險旅程。

他們沿著南緯 20 度和赤道之間航行,試圖尋找夢想中的大陸,但始終沒有找到。

1767 年,塞繆爾·瓦里斯乘坐「海豚號」護衛艦繼續這一探險。

我們為什麼去遠方 | 近未來 ⑧

▲「海豚號」風帆護衛艦。 圖片來自:wikipedia

此行最大的收穫,當屬發現了波利尼西亞的向風群島,尤其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塔希提島。歐洲人把它稱作「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一百多年後的 1891 年,失意的前股票經紀人保羅·高更對現代西方文明失望至極,決定離開巴黎,把自己流放到已經成為法國殖民地的塔希提島。他渴望融入純粹的自然之中,打算只和野蠻人交往,並和他們一起生活。

1891 年 6 月 8 日,經過 63 天的長途航行,高更登上了塔希提島。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在法國的長期殖民統治下,這座「最接近天堂的小島」已經極度西歐化。島上原來有七萬名土著居民,現在只剩下七千人,當地風俗和文化也急劇衰落。

高更在鄉下租了一個小棚屋住了下來,開始畫畫。

繁茂的南太平洋植物、艷麗的民族服飾和他的妻子、13 歲的土著少女特哈馬娜,給高更帶來了無窮的靈感。

我們為什麼去遠方 | 近未來 ⑧

▲ 沙灘上的塔希提女人,高更 1891 年畫。 圖片來自:wikipedia

畫中的景緻固然美好,高更的人生問題卻一點也沒解決。

他染上了梅毒,窮到沒有錢買顏料,在塔希提島上苦挨了兩年,不得不在 1893 年重返巴黎。

回到巴黎後,高更為了籌措生活費辦了一次畫展,展出從島上帶回的 38 幅畫。然而,巴黎的藝術界一點都不買他的賬。連莫奈和雷諾阿都認為高更的這些畫糟透了,太原始又太粗野。

畫展沒有搞到錢,更煩惱的是巴黎藝術界這幫糟老頭子不懂藝術,高更的心裡再次萌生退意。這時候,伯父留給他一筆遺產,讓他的經濟情況稍有好轉。

1895 年,高更又回到了塔希提。

這一次,他知道自己是永遠離開巴黎了。

可是,塔希提也救不了高更。窮還是一樣的窮,疾病卻越來越嚴重。他的小腿上長滿流膿的瘡,只能拄著拐杖走路。為了止痛,他先是喝苦艾酒,然後用上了嗎啡和鴉片。

精神上的問題更嚴重。

他時而狂躁,時而抑鬱,還一度想吞砒霜自殺。

無數的內心困惑,最終只能訴諸於繪畫。1897 年,高更畫出了一生中最出名的作品,可能也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問題:

▲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圖片來自:wikipedia

一生都在逃走,但命運如影隨形。

1903 年,高更心臟病發作去世,埋葬在馬克薩斯群島的 Hiva Oa 島。

因為高更,那裡如今成了一個熱門的旅行目的地。


3

吉本離開的第二年,多佛爾海港迎來了義大利流浪漢卡薩諾瓦。

他身高 1.91 米,一頭長長的黑色捲髮,頗有魅力。

這一年,卡薩諾瓦已經 39 歲。為了逃債,他從多佛爾到維塞爾,接著是柏林、聖彼得堡和莫斯科,一路輾轉。

好在,他早已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

卡薩諾瓦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歐洲各個城市和鄉間遊走。有時是旅行,有時是流浪,有時乾脆是逃亡。

一方面,他總是有辦法觸怒各地的政府。他多次被送進監獄,被威尼斯驅逐,被都靈驅逐,被波蘭驅逐,被維也納驅逐,被巴黎驅逐,被佛羅倫薩驅逐,一生惶惶如喪家之犬。

而另一方面,不管他到哪裡,總是受到女人們的愛慕,為他打開大門,渴望成為他的情人。那不勒斯貴族的妻子、法國女貴族、修女、法國領事的情人、神父的女兒、畫家的女友……

我們為什麼去遠方 | 近未來 ⑧

▲ 電影《卡薩諾瓦》劇照。 圖片來自:豆瓣

卡薩諾瓦的旅行史,就是一部艷遇史。

今天,以旅行的名義尋找艷遇,是一件沒有多少人會說、但是有很多人在做的事。

基於地理位置的陌生人交友軟體,使得今天在旅行途中的任何一個男人,都比卡薩諾瓦有更多的機會和當地的異性——或者同性——攀談。

其中一些,還聲稱能夠根據你的興趣、年齡等特徵進行精準的匹配,使旅人結識陌生人的效率更高。

4

1974 年 5 月,印度新德里。

在這個南亞次大陸的炎熱季節里,著名的宗教遊行「大壺節」正在進行。僧侶們從喜馬拉雅山上走下來,在恆河水中洗禮、冥想。在他們周圍,無數的朝聖者簇擁在一起。

19 歲的美國青年史蒂夫·喬布斯光著腳混在人群里,處於一種難以名狀的體驗中。

有人拉著迷糊的喬布斯去剃了個光頭。

喬布斯是受 Neem Karoli Baba 那本叫《Be Here Now》的書啟發。在印度鄉村的三個多月里,他一直在找一位聖人。聖人沒找到,印度人的貧窮生活卻讓他深有感觸。

在艱苦的旅途中,他吃得很糟糕,腳底磨破了,還染上了疥瘡。

我們為什麼去遠方 | 近未來 ⑧

▲ 史蒂夫·喬布斯在印度。 圖片來自:Pinterest

一天晚上,喬布斯在打坐時忽然意識到,他頭頂的燈泡,愛迪生髮明的這個東西,才最能代表美國和印度兩種生活之間的巨大差異的本質。

沒有證據說這次頓悟是喬布斯創立蘋果公司的肈因。

但是,在這之後的數十年中,喬布斯一直堅持禪修打坐,直到臨終前,他的 iPad 上還下載了禪宗的電子書。而蘋果公司的產品和這些心靈事務之間也一直有或明或暗的關係。2016 年,蘋果把呼吸作為系統級應用內建在 watchOS 3 中。只要有一隻 Apple Watch,你隨時可以在它的引導下,來一段 1-5 分鐘的冥想。

今天,在全球資本主義的努力下,靈修旅行變得安全、衛生、方便。禪修旅行靈活地將航班、酒店、寺院、導師和課程打包成甜美的產品。

2019 年 1 月 2 日,元旦假期的第二天。

Jerry 搭當天最早的一個航班從廣州飛往清邁,出了機場就急忙叫了一輛車,前往 30 公里外的鄉村度假酒店。

緊趕慢趕還是遲到了。

Jerry 到達時,迎接儀式已經開始了。40 多名學員已經圍坐成一圈,在瑜伽老師的帶領下平靜地唱誦。

之後 5 天的課程中,體式練習和唱誦是主要內容。雖然沒有禪修班那麼嚴格,這個「清邁瑜伽療愈節」也不缺少儀式感,比如全部安排素食,課程中禁止使用手機。再加上陌生的國度,異域的飲食和風情,很快就有人「進入狀態」。

Jerry 是在課程的最後一天進入那種高峰體驗的。

那是一節聲音療愈課,老師在台上唱誦,她和其他學員一樣,在台下閉眼打坐、小聲跟唱。

某個時刻,感官忽然靈敏了起來。她「感受到」窗外的陽光,也「感受到」蟲鳴和鳥叫。腰和腿一陣陣疼痛,但是她如此投入,完全不想停下來。

我們為什麼去遠方 | 近未來 ⑧

▲ Jerry 在清邁瑜伽療愈節。 圖片由 Jerry 本人提供。

這種體驗的餘波延續到 Jerry 回到廣州之後的一周時間裡。

「就是一種人在這裡,但心在別處的感覺。」這也許就是她下一次旅行的發端。


5

1894 年,高更在巴黎的畫展失敗、陷入中年危機,計劃再次前往塔希提時,遠在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天文學家洛威爾的傑作《火星》出版了。

洛威爾從一篇不靠譜的翻譯文章中得知,火星上有運河存在的證據,從而相信火星上有智慧生命存在。他在亞利桑那州旗杆鎮建立了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天文台,專門觀測火星上的「運河」。

他聲稱,透過望遠鏡在火星地表可以看到一些直線和斜線,他相信那是人工開鑿的火星灌溉工程。

洛威爾的觀測,立即激起了一股火星熱。圍繞火星生命、火星旅遊甚至殖民火星的出版物接連湧現。前往火星旅行似乎指日可待。

1948 年,火箭科學家馮·布勞恩寫了一本《火星計劃》。這是人類第一本嚴肅的星際旅行著作,他在書中提出了前往火星的詳細方案,甚至把軌道都運算出來了。

布勞恩希望人類在 1980 年代登陸火星,然而,對這顆最近距離也超過 5500 萬公里的行星,處於冷戰時的美國政府壓根沒有興趣。

我們為什麼去遠方 | 近未來 ⑧

▲ 地球和火星。 圖片來自:NASA

2002 年,31 歲的埃隆·馬斯克以 15 億美金的價格,把 Paypal 賣給了 eBay。

年少多金,志得意滿,馬斯克把目光投向深邃的星空。

這一年,SpaceX 成立了。

馬斯克要把 100 萬人送上火星,在那裡建立永久性的基地,使火星成為可以完全自給的、第二個住人行星。

為此,他設計了可回收重複使用的火箭,目標是讓火星單程旅行的票價降到 20 萬美元。

馬斯克把整個火星旅行都規划出來了,包括使用什麼樣的火箭運載,飛船的尺寸,使用什麼燃料,如何著陸……雖然只是一個 PPT,卻讓人覺得去火星已經勢在必行。

我們為什麼去遠方 | 近未來 ⑧

▲ SpaceX 的火星之旅路線圖。 圖片來自:Youtube

但是,為什麼?

馬斯克在接受《GQ》雜誌採訪時說:


在某種意外使得地球科技倒退之前,讓我們趕緊去做這件事吧。我的意思是,我們不能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毫無可能。

聽起來,馬斯克是要在火星上,給人類科技和文明作一個備份。


6

我們為什麼去遠方?

這個問題,也許和人類歷史一樣久遠。

為什麼旅行,大多數都有一些務實的理由:逃避戰亂饑荒、探親訪友、做生意、增長見識、獵艷,或者,只為休假和觀光。

還有另外一些理由,人們要征服、要遷徙、要和遠方的國度貿易、要殖民、要掠奪。

不止如此。

人類就是一個好奇心和勇氣過剩的物種,我們生來就有冒險、探索的本能。我們甚至會毫無理由地四處流浪,因為未知的目的地和旅途中的一切都有超乎尋常的魔力。

高更說,他是一個從遠方來到遠方去的人。

旅行,總能帶來文明的異常爆發,或遽然死亡。

動植物、香料、器具和藝術品在城市和鄉村流傳;語言、文化、宗教和科技從一個大陸漫遊到另一個大陸。貿易和戰爭結伴而行,殖民和傳染病相依相隨。

到異國旅行,曾經是一種非常需要勇氣的冒險行為,現在卻成了消費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一個部分。

然而,旅行其實從來不容易。

以前,人們要克服遙遠的距離、異國的病原體、民族和文化的隔閡。

今後,我們要克服的是人類壽命的極限、宇宙射線的傷害,還有深邃宇宙中所有未知的東西。

技術的進步,極大地釋放了人們對旅行的野心。

現代飛行速度和發達的交通網路,讓曾經遙不可及的異國變得如此易得。也許很快,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從地球表面的漫遊,轉到別的行星上。

這也許是一個我們重新審視旅行的絕好機會。

不管遠方有多遠,寄希望於讓旅行解決生活問題總是一種奢望。你要麼在家就把問題解決掉,要麼就得接受帶著它們一起上路。

哪怕是去火星,戰爭、貧窮、污染也會一起跟去,抑鬱、壓力、迷失會跟著一起去。

不要試圖逃離,逃離是一種成年人的孩子氣。

南陽劉子驥迷上了桃花源,到處找也找不到,抑鬱而死。

阿倍仲麻呂從日本難波港渡海遠行到長安,因為在大唐可以修習他仰慕已久的精深佛法。

不管你的理由是什麼,旅行通常還是值得的。

海子說,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正在發力智能雲的微軟,要用現代化系統打通物聯網壁壘
來了,5G 牌照正式發放!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