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凌煙閣的一代功臣,曾滅掉兩國,為何最後卻走向了謀反之路
在古代皇權社會,君臣關係向來是極為微妙的。雖然,明君與賢臣的共同治理,才能迎來盛世江山。因此帝王對於能力出眾的臣子,應當是十分渴求的。但與此同時,君王又十分忌憚臣子的才能過人,搶了自己的風頭。畢竟功高震主,有時也是一種禍端。這同時也告誡了我們,保持謙遜態度的重要性。但筆者今天要講述的這位主人公,是凌煙閣的一代功臣,他曾經滅掉兩國。而皇帝也待他極為寬容,能遇到這樣一位寬厚的君王,臣子理應感恩戴德。可為何這位功臣,最後卻走向了謀反之路呢?
此人是一位唐朝人,他的大名叫做侯君集。起初,侯君集並沒有十分出色的才能,也沒有明確的身世記載。侯君集在李世民還在做秦王的時候,便與他相識了。其實世人對侯君集的評價並不高,此人高傲浮躁,甚至都不懂得如何射箭。但有趣的是,侯君集還是被李世民重用了。當時正是因為侯君集屢立戰功,才被李世民一步步提拔的。隨後,侯君集便一直忠心地跟隨李世民。眾所周知,李世民雖為我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唐太宗,但他的登基並不是名正言順。為了奪取皇位,李世民甚至殺掉了自己手足,發動玄武門之變,上位的道路充斥著血腥與殺戮。而李世民之所以能順利上位,這其中也少不了侯君集的貢獻。李世民一朝得勢,作為臣子的侯君集自然也跟著沾了光,再次得到升遷與大量的賞賜。
後來,侯君集的官職可謂是越做越大。而碰巧這些年來,唐朝的邊境頻頻發生動亂。而侯君集作為兵部尚書,便前去討伐外敵,越過千山萬水,在困苦的環境中與吐谷渾作戰,最後凱旋而歸。使得唐太宗更為欣賞他的能力,大肆褒獎侯君集。五年後,侯君集又奉命討伐高昌。這一次的戰鬥,仍舊是艱難險阻。但侯君集不辱使命,穿過乾旱廣袤的沙漠,千里迢迢趕往西域。面對來勢洶湧的唐朝軍隊,高昌國毫無還手之力。於是就這樣,侯君集連續滅掉了兩個國家。這般英勇的事迹,侯君集開始得意忘形,認為皇帝一定會賞賜給自己更多的功勛。
可令侯君集失望的是,當他興沖沖地回去之後,非但沒有得到賞賜,還被關了起來。原來,是侯君集攻打高昌國的時候,未經允許,便將高昌國的部分財物和奴隸佔為己有。按照唐代的律法,侯君集理應受到懲治,但是侯君集非但不伏法,還感到憤恨不平。不過,唐太宗念在他有功的份上,並沒有過多的懲戒,而是將他放了出來。可侯君集非但沒有感激之心,甚至想要造反。而侯君集與張亮的不軌之事,也很快傳到了唐太宗的耳中。只是,唐太宗再次寬恕了他。為了表示對侯君集的看重,還將其列進了凌煙閣的功臣行列,排行十七。侯君集雖然再次得到封賞,但他心裡仍舊有著填不滿的慾望。總是和太子李承乾套近乎,欲圖從中獲取利益。可李承乾終究難成大器,眼看皇位不保便和侯君集發動造反。這已經是侯君集第二次忤逆君王,唐太宗縱然再不舍,也斷不能再留侯君集。於是,談唐太宗便含淚賜死了侯君集。而造反一事,是會株連九族的,但唐太宗還是護住了他的妻兒。抄家之後,只是將侯君集的家人流放,放了他們一條生路。
筆者認為,侯君集終究是咎由自取。原本是一片光明的前途,卻被侯君集的私慾親手斷送。侯君集一生有功也有過,但總體而言,他對李世民做的一切還是功不可沒的。李世民同樣也記著侯君集對他的忠懇,而儘力忽視他所犯的過錯。不然,李世民又怎會三番五次地寬恕侯君集?李世民深知侯君集喜歡榮譽,還特意將他封為凌煙閣功臣。可惜的是,侯君集心裡卻並沒有這樣想,他只想一味地謀求功利。皇帝若是滿足不了他,他便怨憤不平,甚至想要以下犯上。如此一來,李世民就算再想保他,也是無能為力了。
※皇帝擺宴席,懲戒了酒後吐真言的臣子,重用了不說話的臣子
※華夏文明悠久,古時候留下的這4個神秘現象,至今無人能解釋
TAG:讀史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