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求解:西伯侯姬昌次子叫姬發,三子叫姬鮮,為何長子卻叫伯邑考?

求解:西伯侯姬昌次子叫姬發,三子叫姬鮮,為何長子卻叫伯邑考?

嚴格來說,伯邑考並非是名字,而是一種古人對其的一個稱謂。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載。故稱其為伯邑考。

伯,本意為「沒有兄長的男子」,也就是老大的意思,伯邑考為周文王嫡長子,所以用伯字,因為我國古代兄弟之間起名一般都按照伯仲叔季的順序,比如我們熟悉的孔子,就字仲尼。這個仲代表孔聖人在兄弟排行老二。

這就跟周朝的制度有關了。周朝實行封建制。姬把自己的孩子兄弟都分封出去,到了封地之後就被稱為諸侯,諸侯一般便會以封地的名字為氏。這就是常常聽到的姬姓魯氏,姜姓呂氏等等。

上文的叔鮮封於管地,因此便叫他管叔鮮,同理的就是蔡叔度、霍叔處,一個封於蔡,一個封於霍。隨著時間的推移,姓漸漸不用了,都以氏代替,後來姓氏就變成一個意思了。

先秦時期對男子(尤其是有身份)的稱呼常以其封地(居多)、官職(居多)、籍貫等開頭,以此表示其身份,如武王發,「武王」表示其帝王身份,「發」是他的名字;管叔鮮,「管」是他的封地代稱,「叔」表示他排行老三,「鮮」是他的名字,〔武王后滅商稱王應該去掉了他名字中的「仲」(老二)〕。

最後,伯邑考有《史記》載:……伯邑考既已前卒矣。即伯邑考死在滅商之前無封地封號,我認為他死後直接就將「邑」表示對他的尊稱,「考」表示他的私名進行稱呼,後來滅商也未對他加封上封號,故仍稱伯邑考,但我想他如果後來當上了周朝帝王或是活到滅商後應該就一定不是這樣的稱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秋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人們到現在為何沒有恢復岳飛的武聖人地位,仍堅持讓關公做武聖?
牛頓和愛因斯坦等科學巨人,為何晚年會相信神學?說出來你別不信

TAG:深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