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合用8種藥物不良反應增加100%,專家:老年患者應做「減法」

合用8種藥物不良反應增加100%,專家:老年患者應做「減法」

記者 | 陳鑫

一位高齡患者因泌尿系統不適來到協和看病,但這只是她患有的疾病之一。

高血壓、冠心病、重度骨質疏鬆已伴隨老人10年有餘。30歲時,她做過一次甲狀腺全切術,服藥至今,又因家庭變故診斷焦慮抑鬱狀態給葯。

如今老人年事已高,飽受多項慢性病和其他癥狀困擾。她的記憶大不如從前,漏服、吃錯劑量的情形時有發生——這正是老年人多重用藥現象的縮影。

6月15日,北京協和醫院藥劑科教研室主任、中國藥師協會副會長梅丹在「首屆中國藥品使用監督管理研究論壇」上介紹了這起病例,並建議老年人用藥應做「減法」。

「共病多、慢病多」使老年人成為藥物的「消費主力」。據梅丹介紹,同時服用5種及以上藥物,或針對同一種病況使用至少2種藥物治療方法,即為多重用藥。

瑞典的一項研究顯示,隨著處方藥物數量的增加,潛在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也隨之增加。另有研究表明,合用5種藥物可使不良反應風險增加50%,合用8種藥物增加100%。

而老年人用藥療程長、生理變化等特徵,也增加了他們出現藥品不良反應的風險 。《中國全科醫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顯示,我國40%的卧床老年人處於潛在危險之中,其中27%的老年人處於嚴重危險狀態。

梅丹展示了某患者一次看病所開的三張處方,「患者需要大劑量酶補充,但是醫保規定不能超過說明書的劑量,於是患者的處方單上就出現了各種消化酶類藥品。」

政策限制之外,醫療流程的「斷鏈」也難咎其責。「轉診時間不足的科室,選擇的用藥是不一樣的。有的患者並不知道,上次的用藥需要停,哪些葯可以繼續用。」梅丹稱,醫務人員應對患者入院、轉科或出院、醫療交接前後進行藥物重整,以此保證用藥安全。

多重用藥現象在老年群體中十分普遍。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曾對該院426例內科老年住院患者展開調查,發現75.1%的老人存在多重用藥現象,最高32種。而協和老年科統計的數據為80.4%,病房末期患者平均用藥7.4種。

梅丹指出,老年科醫務工作者需要幫助老年患者梳理正在服用的所有葯及每種葯的適應症,根據考慮個體患者發生藥物所致損害的整體危險,決定削減強度,並通過對藥物進行優先排序,優先停用損害比、發生撤葯反應最低的葯。

北京協和醫院藥劑科主管藥師閆雪蓮曾對99例末期住院老年患者統計發現,鑒於末期患者需同時兼顧癥狀處理與慢病管控,其預期生存期內的用藥數可能達到人生「高峰」。

針對末期患者更為嚴峻的多重用藥現象,梅丹建議,預防用藥、慢病管控用藥(降壓藥、降糖葯)、痴呆用藥等不再獲益的藥物可以考慮減停。同時,要留意老年人因服藥致身體衰弱,增加跌到、骨折、住院等風險。

當腫瘤等疑難雜症逐漸成為慢性病,用藥安全的重點也從住院患者延伸到門診患者。梅丹建議,解決患者用藥順應性問題應從患者教育入手,對老年患者提供詳盡的建議,並加強監護人對患者用藥行為的管理。此外,為簡化老年人服藥方案,她提出日服藥時間可分為4段,於早、午、傍晚和睡前進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財富管理行業出現五大新趨勢,優秀理財師價值凸顯
巴西上演「監獄風雲」57囚犯被勒死 遲到致航班延誤墨西哥部長下台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