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西方地緣政治「畫地為牢」,上合沒有落進去

西方地緣政治「畫地為牢」,上合沒有落進去

6月中旬,上海合作組織在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凱克迎來了十八周歲「生日」。習近平主席在相繼訪問俄羅斯及中亞兩國後出席上合峰會,並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借吉爾吉斯斯坦諺語指出「生存的力量在於團結」。

當前關稅之戰硝煙四起,局部地區又政局動蕩,國際形勢可謂波詭雲譎。成立至今已有18年的上合組織在構建新型國際秩序中發揮了什麼作用?上合組織內部各國又該如何在未來繼續攜手前行?觀察者網就此採訪了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馮紹雷。

觀察者網:上合組織成立至今已有18年,您怎麼評價上合組織近20年來的發展,以及對構建新型國際秩序做出的貢獻?

馮紹雷:上合組織成立已將近二十年,對於這一組織的評價不能離開時代發展的脈絡與趨勢。

在一個曾經被布熱津斯基稱為是冷戰後地緣政治的「黑洞」的區域,在中國和其他成員國的共同努力下,實現了初步的、但也是非常難得的穩定、合作、發展和進步。

僅就2018年我國與上合組織成員國的經貿而言,貿易總額達到了2550億美元。這一數量規模已接近於中國與法德兩國同期的貿易之和(2593億美元)。至2019年4月底,我國對上合成員國投資總額超過870億美元,多個大型能源、礦產和工業製造項目落地推進。在當地工程承包累計合同額達到2378億美元,一大批公路、電網和油氣管道工程成為區域帶動性項目。無庸置疑,這些巨大成就為走向進一步的變化,奠定了歷史性的基礎。

上合組織所提倡的「上海精神」為當代國際秩序的完善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協同大小國家、彌合分歧差距、堅持開放進步;反對任何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倒退;反對文明衝突、力主多樣文明的互相尊重和合作共贏。這些原則立場可大大豐富人們在未來改革國際秩序進程中的想像力。

我記得,中國在上合組織的首任秘書長張德廣大使曾經這樣說過:「為什麼『上海精神』不能夠成為一種普世價值呢?」上合組織從一開始抓住「安全」這一區域和全球事務的關鍵範疇,發展到經濟、政治與安全合作同步並進,並且,從原來6個發展到今天8個成員國,並且有一批以「觀察員國」、「對話夥伴國」身份的鐵杆支持者的強大陣容。這不能說是順應時代潮流的一個巨大推進。

觀察者網:特朗普上台之後,奉行保守主義、反全球化主義,而上合組織堅持的「上海精神」,追求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在此背景下,上合組織該如何發揮作用,避免國際秩序走向美國霸權的深淵?

馮紹雷:上合組織還是一個年輕的區域組織,生逢變世、又遭逢巨大挑戰,的確值得好好思考未來發展的戰略選擇。上合組織有著自己的道義原則與利益基礎,有著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自身發展的邏輯,不必按照任何霸權意志行事,更不必為任何來自外部的干擾所左右。

也即,堅定不移地奉行一系列既定方針,堅持和平發展,堅持多邊合作、堅持平等互利、堅持將人類文明創造與本土實踐的相互結合;不對抗、不針對第三者。在現有發展基礎上,踏踏實實地總結經驗,改革創新,為人民謀利,上合組織就有自己發展的巨大空間。

同時,上合組織主要還是歐亞大陸國家所組成的區域合作組織。上合組織沒有必要落入西方列強當年畫地為牢式的地緣政治模式的舊套,但是,確實也無法迴避總是有人會利用不同地緣政治經濟利益的差異(比如,人們一直所說「海洋地緣政治」與「大陸地緣政治」的區別),來興風作浪地圖謀。

在這樣背景下,上合組織各成員國之間的增強互信、緊密團結就顯得十分必要。近二十年的事實證明,曾克服過多少風浪的上合組織的左鄰右舍們,已經有了相當充分的經驗與智慧,去應對類似的挑戰。

觀察者網:上合組織開幕前,習近平主席剛剛結束對俄羅斯的訪問,兩國關係升級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今年又是中俄建交70周年,您怎麼評價這70年中蘇/中俄關係的發展?

馮紹雷:2018年12月份上海文匯論壇上,京滬兩地學者曾經深入討論過關於中俄兩國關係具有強勁的「內生性」的觀點,也在國內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報道。從這一次中俄元首的聯合聲明當中,我們高興地看到文件的開頭部分顯著地位突出強調了要發掘中俄合作的「內生動力」的表述。

聯合聲明為中俄關係的發展指出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即70年中俄關係發展的經驗,兩國合作友好的年份要大大超過曾經的不愉快;兩國人民尋求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堅定意願,要大大超過種種對於中俄關係的疑慮和動搖;特別是近二十年來,兩國政治家、學術界、普通老百姓對於發展中俄關係意義——特別是兩大國基於長時段現代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以及不針對第三方——的理解,更是有了長足的積累。

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中俄關係的「新時代」,我覺得,不光是中國和所有新興國家的共同發展帶來了世界的巨變,而且,從20世紀初開始的百多年歷史中,東西方關係的天平逆轉,表明了時代變化的深刻含義。

縱觀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和此前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這場戰爭可悲地發生在中國國土上,又有美國等列強幹預,史稱第0次世界大戰——說明:20世紀的亞洲始終沒有沒有逃脫西方強加的戰爭厄運。直到二戰在歐洲結束、西方各國軍隊解甲歸田,而在亞洲卻仍然連續出現了幾場大戰:1950-1953年朝鮮戰爭、以及50年和60年代以後的兩場印度支那戰爭。有學者尖銳地提出:西方列強之間的和平是要靠在東方戰場上的搏殺才能得以維持。

冷戰後期,歷史軌跡出現倒轉:歐洲冷戰對抗還在緊張持續,但1971年中美關係破冰,包括在此後中國與日本、與很多西方國家之間恢復關係,大大提早了冷戰在亞洲終結的進程。如果說當年列強在歐洲的和平,要靠亞洲的搏殺來維持,那麼此刻,西方世界秩序需要靠在亞洲的緩和來維持。換言之,冷戰真正結束,在歐洲一直要到1989-1991年東歐激變與蘇聯解體才出現。但在亞洲,冷戰終結的開始,卻提早了整整二十年。

而後,新自由主義主導下的政治經濟轉型曾席捲全球。亞洲地區中國等國的政治經濟轉型,與更多受西方影響、被稱為「休克療法式」改革的蘇聯地區轉型,出現了很不一樣的結果。前者相對穩健、關注改革與傳統的銜接,而後者比較激進,出現了顛覆性的革命。這兩場轉型的不同進程與結果,導致對西方所倡導轉型模式的全面反思。這一反思成為新世紀來亞洲強調政治穩定前提下,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勁而持續的思想動力。

2008年金融危機後,東西方發展軌跡的分殊更加清晰:西方世界面臨重大的內部動蕩。幾百年來曾經一直是推動西方發展、進步的基本結構性因素出現逆轉:民主,遭遇了民粹的挑戰;開放,受到了難民潮的衝擊;西方賴以發展的實事求是傳統,出現了「後真相」、「後事實」、以「撒謊、欺騙」為「榮耀」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搗亂。不爭的事實是,亞洲始終維持較高速度增長,基本社會制度在漸進性改革的同時,沒發生類似脫歐、難民潮、烏克蘭戰爭這樣的重大衝擊。可以預見,這樣的發展勢頭還可能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可見,東西方關係在經濟、政治、安全領域均發生巨變,並以中國崛起、俄羅斯的反思、和西方歷史性的挫折為標誌。中俄關係的發展,乃是這一浩浩蕩蕩歷史大潮流變中的標誌,有著深刻邏輯涵義,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也不以任何人的疑慮為轉移。

觀察者網:中美俄關係發展牽動世界格局,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中俄在戰略層面如何推進合作?具體來講,除了能源這些已經有良好合作的領域,中俄在哪些具體領域還可以進一步推進合作?

馮紹雷:既然中俄關係具有巨大的「內生動力」,那麼,自然而然地可以理解,在困難的和挑戰面前,中俄關係還是會不折不饒地向前推進。

第一,中俄達成協議明年開始全面接受5G系統在俄落地,說明俄羅斯不光敢於在當前國際爭端的風口浪尖上,表明自己的立場,而且確實基於兩國合作的堅實基礎,並將為進一步的合作帶來巨大動力;

第二,習主席到達俄羅斯後所參加的長城汽車生產基地揭牌儀式,表明在一個中俄之間尚存在產業競爭的領域也開始較大規模的深化合作;

第三,中俄將在北極航道開始的合作也是以往幾年能源領域、特別是在亞馬爾能源原產地合作基礎上所啟動的新一輪大規模合作,這一項目所容納的多種產業領域,及長遠影響現在都會是很難預料;

第四,中俄在青島共建農業合作基地,俄方最大的農業集團宣布將投資50億美元在青島修建飼料、養殖、加工的大型聯合企業,這可以說是中俄在產能、市場相互開放過程中走出的一大步。

以上若干項說明,還不包括在「對接」之下中俄雙方、以及「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之間的巨大合作空間和選項。

觀察者網: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連接點,中亞地區將發揮怎樣的作用?您目前了解的,中國和中亞各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都有哪些具體合作?

馮紹雷:中亞地區,特別是哈薩克作為「一帶一路」推進中一個地位十分重要的國家,將會在未來「對接」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順便說一句:值得注意的是,中亞國家近年來的國內政治更替進程——從土庫曼開始、經由烏茲別克、一直到今天的哈薩克,——相當穩妥地得以推進,顯示出當地政治精英的智慧和民眾追求穩定進步的廣泛意願,遠不像此前輿論所宣稱的那麼令人擔憂;並且中亞各國相互之間自主自助、協調合作的進程也十分令人矚目。這說明了中亞國家謀求發展和穩定進步的很大潛能。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與中亞之間互聯互通有望進一步加強。

目前,不光是中國與中亞各國的能源合作進展順利,一方面為當地發展帶來動力,同時,只要近年到過新疆的朋友,無不為城市環境大幅度改善而感到振奮。其中的重要原因當然是來自中亞的天然氣大大改善了我們的能源結構。

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交通基礎設施也在大大改善,中吉烏公路的開通是一件大事;而中亞各國在中歐班列的迅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還包括製造業、電網建設、農業領域的合作也有積極進展。近年來,中國與中亞之間的產業合作,比如,在塔吉克中方援建的熱電廠大大地改善了當地人民過冬的困難處境,當地老百姓的感謝溢於言表。這一類例子實際上是大量存在的。

現有基礎上,如何提升合作水平,包括在金融、服務等領域的醞釀和探索,也一步一步在推進。

觀察者網:上合組織成員國中,印度也剛剛舉行完大選,這次上合峰會,也會是印度總理莫迪和巴基斯坦新總理伊姆蘭·汗首次在正式場合會面。印巴關係一直不穩定,作為上合組織正式成員國,兩國如何在這個平台上消除分歧展開合作?

馮紹雷:一直有一種說法,認為上合組織擴員,特別是印巴的加入,使得上合組織受到影響。我不是這樣看問題。首先,印巴都是文明古國,有著奉行獨立自主和睦鄰外交的傳統。其次,印巴兩國確實存在邊界爭端問題,但是,每一個加入上合組織的成員國必須首先簽署上合組織睦鄰友好原則的協議,這意味著大大限制了複雜雙邊問題影響上合組織發展的可能性。

同時,上合組織的集體平台提供了和諧共處的環境與氛圍。本次峰會期間印巴兩國首腦的得以會見,就是一個證明。包括中印兩國元首本次會晤高度評價2018年武漢會見的意義,這說明中印兩國合作進程有著來自最高層的堅實政治推動。更不用說,在美國十分愚蠢地同時打壓中、俄、印的背景之下,穆迪主動提出要在G20大阪峰會上舉行中、俄、印三邊峰會。從更加長遠的視角來看,中、俄、印三方合作不光是一個地區進程,而且可以大大影響全球事務和戰略總體形勢的穩定。

作為大國間的合作,特別是在合作大幅度推進的背景下,不可能設想沒有任何問題。但關鍵在於,以何種胸襟和視角去觀察和處理。所以,事在人為,2018年的擴員應該是一個非常具有遠見和勇氣的政治決定。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蘋果用戶信息泄露,被曝一個月可送出1.5G數據
印媒:不滿美國,印度準備「加入中俄行列」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