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遷都舉國漢化,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為中國造就一世界帝國

皇帝遷都舉國漢化,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為中國造就一世界帝國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在中學的歷史書上就有。也是因為如此,我們才知道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名叫「北魏」的王朝。

北魏是少數民族鮮卑建立的政權。自從司馬氏的晉朝衰落後,中國北方走馬燈似地更換了多個少數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拓拔氏笑到了最後,統一北方建立起「魏」國。不知道用這國名是不是因為他們對曹丞相魏國的敬仰。

孝文帝拓跋宏推行的漢化改革非常全面和深入,建集權官制、遷都洛陽、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將鮮卑族的生活方式從游牧改成了農耕。

從北魏政權角度來看,鮮卑民族對先進漢文化的仰慕,加上政治的現實需要,促使拓跋宏進行這樣的改革。

鮮卑族發源自黑龍江流域,入主中原時還是奴隸制度。跟其他游牧民族一樣,鮮卑族採用的是貴族分封制,大汗是共主,而非天子。政權穩固後,皇帝就想著要從貴族手裡收權了,而漢族的中央集權制度正是最好的學習對象。

拓跋宏也正是這樣做的。公元494年平城(大同)遷都洛陽開始,從中央到基層全面推行漢制,主要是推行均田制、租調製、三長制和官俸制。仿效漢族政權那樣,分田地給農民,完善基層政權,收取田租勞役,中央委派官員治理地方,從而消除了貴族在地方上的軍事和政治特權。

在社會生活上,拓跋宏更是想從各方面把鮮卑人變得和漢人一樣。他本人傾心於漢文化,「雅好讀書,手不釋卷」,漢文化水平極高。他還把自己的姓也改成了「元」,就差直接宣布自己是漢人了。有趣的是,後來北魏以漢族正統自栩,將南方的漢人政權稱為「夷」,跟南蠻子一個級別。

對漢人來說,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當有利的,大量的漢人官員進入了政權。可鮮卑貴族們不樂意了。

當初孝文帝遷都洛陽就是連騙帶威壓的,先是假稱要進攻南齊,帶領30萬部族南下。行進至洛陽,不適應南方濕熱天氣的鮮卑貴族們已經開始叫苦連天。拓跋宏適時亮出了底牌,要麼遷都洛陽,要麼繼續南下。兩害取其輕者,貴族們不得不同意遷都。

據現代考證,北魏實行的是世襲的兵戶制度,鮮卑人負責當兵打仗,漢人種田而不當兵。這些鮮卑兵戶原先都控制在軍事貴族手中。改革後,地方官取代了貴族,只負責平時的訓練和徵兵工作,戰時由朝廷派出的將軍領兵作戰,這就是延續到唐代的「府兵制」。

著名的「木蘭從軍」很有可能就是北魏時代的故事,木蘭家應該就是鮮卑軍戶,「木蘭」兩字是鮮卑複姓,至於「花木蘭」之稱,則是後世加上去的。

改革後,原先的貴族淪為朝廷的附庸,財權兵權全部被收回。只有北方長城沿線,為了抵禦游牧民族柔然,仍然保持著幾支強大的軍鎮。木蘭家即是屬於這些北方軍鎮的。

鮮卑本來自己就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後,便開始防止其他游牧民族走自己的老路,學漢人保衛起長城來了。

孝文帝死後,各大軍鎮造反大殺漢化的南方鮮卑人,導致了北魏的分裂和滅亡。

這些個軍鎮後來發展成為柱國六軍鎮,一直影響著此後幾百年的中國歷史。唐高宗李淵便是出身於柱國六軍鎮。

北魏孝文帝死時33歲,遷都洛陽漢化改革時更是僅有26歲,可謂是年輕有為,憑一己之力改變了鮮卑和漢族的走向,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孝文帝漢化改革的激進程度在各少數民族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既奠定了鮮卑族與漢族融合,最終建立世界帝國隋唐的基礎,又使此後的少數民族政權看到了全面漢化的結果:變成漢族的一份子。

滿清在任用漢臣,吸收漢文化方面做得比孝文帝更多,另一方面卻始終堅持旗人的獨立,一開始是拒絕和漢族融合的,甚至讓漢人中的精英抬旗,融入到八旗中來。滿清剛入關時,「留頭不留髮」的兇殘政策一下子消滅了漢家衣冠。

只是滿清沒想到的是,固化的旗人階層很快喪失了戰鬥力,不到百年就只能靠漢人軍隊來保衛自己的江山了。比起北魏來還真不好說,哪種政策更有利於其民族的進步。

民族的特點應該保持,但這並不意味著拒絕進步,即使是對於有著數千年文明、億萬人口的漢族而言,更是如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古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一偉人,為中國崛起奮鬥一生,造就強大的中國,晚年卻在街上乞討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個人,一個締造了全新的中國,一個再造中國

TAG:歷史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