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明明是魯智深生擒方臘,為何影視劇總改成武松?
《淺說水滸》第173期(文/焦目)
水滸寫的是以宋江為首的梁山一百單八將反抗朝廷、接受招安、征討遼國、王慶、田虎以及江南方臘等的故事。這本書的歷史依據,是北宋末年,宋江等三十六人起義,然而其終究只是一部小說,有許多是作者的原創和虛構,所以關於其中的人物和故事,要和正史上有所區分。
梁山好漢們的悲劇,是從征方臘開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108將,在江南折了大半,最後只有36人活著回來。
歷史上,是名將韓世忠在岩洞中生擒了方臘。在我們今天所看的一百二十回的水滸中,活捉方臘的人是被花和尚魯智,他得到一位高僧指點,一禪杖打翻了穿著普通人衣服,準備翻山逃跑的方臘。然而,在我們今天看到的水滸影視劇中,活捉方臘的都是武松。而且,武松當時還斷了左臂,成了「武松單臂擒方臘」。
影視劇為何這麼改編呢?
先簡單說一下,原著中,武松是在烏龍嶺上與方臘部下鄭魔君交戰,結果被包道乙偷襲,中了包道乙的飛劍,被斬下一條胳膊。但是在老版水滸中,武松的胳膊是在與方臘的兒子交戰時,被方臘所砍;而新版水滸中,武松是與方臘打鬥時,中了飛叉,釘在了柱子上,武松為掙開身,砍斷了左臂。
實際上,武松單臂擒方臘的故事,並不是編劇亂改。
至遲在元明時期,水滸戲就已經深受老百姓喜愛。在現存的水滸資料中,元代的水滸戲曲非常多,主角通常是宋江、魯智深、武松、李逵和燕青等,其中,尤以武松的水滸戲較多。到清朝時,還有人經常對水滸進行改編,作為戲曲搬上舞台。
清代道光年間的《清車王府藏曲本》中,就有武松單臂擒方臘的故事,不過其實是魯智深活捉後讓與他的,武松還因此被李逵質問「你單臂如何擒方臘」;至於清末之後,武松單臂擒方臘的故事更為流行,魯迅先生也提到過。
而在民間的評書中,也有不少提到了武松單臂擒方臘。
總之,至遲在清朝後期,武松活捉方臘的故事就已經非常流行,所以如果論源頭的話,出處可能更早。這樣的改變,推測可能是在水滸成書之後,否則以施耐庵的涉獵和閱歷,不可能不會發現。
故而,無論是邵氏的蕩寇志,還是新老版的水滸,把魯智深生擒方臘改編為武松單臂擒方臘,並不是亂改,也不是原創。
問題的關鍵是,為什麼要改成「武松單臂擒方臘」呢?個人以為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若是說書或者評話,武松被包道乙飛劍斬斷左臂是很容易說出來的。但是,若是舞台表演,飛劍就很難表現了。所以,不如改成武松與方臘打鬥,這樣方便表現,還相當於增加了一出武打戲,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武松本來就是很受歡迎的角色,又是打虎英雄,又是步戰高手,讓他被一個法師偷襲砍斷胳膊,面子上實在不好看,這也有損武二郎的形象。所以,不如改成他與方臘決鬥,被方臘所砍,這樣也能表現方臘的英雄。
最後,魯智深到最後雖然還是上戰場廝殺,但基本已經成佛了。讓一個佛子來打打殺殺,生擒方臘,不太像話。不如改成武松擒方臘,如此既能表現魯智深之佛之仁心(因為生擒方臘的機會相當於他讓給武松的),也能表現天人一般的武松,一舉兩得。
基於這些原因,所以許多影視劇都偏向於把魯智深擒方臘,改成武松單臂擒方臘。
※為什麼武松楊志肯自首,魯達打死鎮關西後,卻直接逃跑?
※林沖火併王倫後,犯了江湖大忌,被晁蓋和宋江排斥疏遠?
TAG:我們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