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一段持續幸福的婚姻,都在婚前想清楚了這一點

一段持續幸福的婚姻,都在婚前想清楚了這一點

來源 | 周小寬

ID | xiaokuanjoy

上周,娛樂圈最大的新聞就是44歲的女神林志玲結婚了!

她沒有嫁給傳說中的巨富大亨,也沒有嫁給「當年的愛情」,而是嫁給了一個並不算特別被人熟知的日本組合成員黑澤良平。

男方小她7歲,和她在8年前合作舞台劇而相識。

與吃瓜群眾的預測相比,這個人有點「普通」。

這故事結局聽起來有點意料之外。

但在我看來,這份結婚的宣言,卻是林志玲作為一個女性的成長告白——

我不會因為錢而結婚,不會因為名氣而結婚,不會根據別人的眼光去挑選我的伴侶,更不會因為年齡的恐慌而結婚。

我結婚只因為我找到了那個和我有愛情,並且我願意去用一生陪伴的人。

如果一個人能夠自己給自己安全感,並不活在別人的眼光里,那麼她就可以克服所有恐懼去慢慢尋找那個愛的人。

無論她在怎樣的年紀,經歷了怎樣的過往,

如果她不結婚,她並不恐慌;

如果她結婚,她絕不勉強;

這才是一個女人面對婚姻,最強大也最舒適的狀態。

01

很多人結婚是出於恐懼

其實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是因為恐懼而結的婚。

只有克服了內心恐懼的人,才能不因為恐懼而結婚。

最近在《女人30 》的節目中,陳喬恩談論到女性關於年齡的感受。

曾經的少女到如今已經40歲的她,正在經歷著很多普通女孩所謂的大齡尷尬,朋友、家人、粉絲無時無刻不在催婚,擔心她會變成孤苦無依的老人。

但陳喬恩本人並沒有這樣的「恐懼」,她溫和而堅定地一再表示自己並不恨嫁。

「什麼叫做剩女?

你叫一個女生剩下來的剩,這個是很狹隘的想法。

是強盛的盛,盛開的盛。」

一個人決定做一件事情,內心深處只有兩種動機,

歸根結底,一個是恐懼的動機,一個是愛的動機。

選擇結婚,或者選擇不結婚的時候,可以問問,自己究竟是出於哪一種動機呢?

很多人結婚,其實僅僅是出於恐懼的動機。

很多人不假思索地覺得結婚生孩子才是正常的事情,其實這只是一種從眾。

因為從眾是安全的。

「如果和大多數人一樣,就不會出錯。」

這是很多並沒有想清楚為什麼要結婚就匆忙去結婚生子的人的潛台詞。

害怕出錯,就是一個恐懼動機。

「如果和別人不一樣,遲遲不結婚不生孩子,我就會被當作異類看待。」

我在內地城市(該城市還屬於內地一線城市)的一位單身好朋友,對我這樣說。

人是一種群居生物,對於必需身處人群中生活的我們來說,被當作異類的確是很可怕的感覺。

你有足夠的心理能力去面對家人親戚以及朋友的各種不理解和質詢嗎?

還是會因為恐懼受到大眾排斥或者害怕被人評判而步入婚姻之中?

有人說,現在的社會氛圍比過去寬容,越來越能容納獨身生活的男女。

也就是說,被視作異類被評頭論足的強烈壓力在減弱了。

沒有這塊壓力的情況下,我們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從自身的角度去做出關於婚姻的選擇。

然而,遺憾的是,即使只是從自身的角度,不考慮別人的看法,很多人其實還是因為恐懼的動機而去結婚了。

這一種恐懼是來自於一個人對安全感的缺乏,對自己的不自信,對未來的擔憂和焦慮。

婚姻是一份契約,也意味著一段相對固定的關係,這份關係,還在道德和法律層面約定了伴侶雙方對彼此的責任和義務。

「我希望有一個在關係里對我負有責任的伴侶,讓我覺得我有人愛,不再感到無所依靠,不再感到孤獨,也不用擔心年老愛馳時無人陪伴照料」

為了驅散內心對未知的未來、孤獨、衰老甚至死亡的恐懼,

為了驅散自己不被愛的恐懼,

很多人為了滿足內心安全踏實的需求,而結婚了。

當然,還有人會因為物質而結婚,或者將物質的條件放在考慮結婚對象的第一位置。

這是對物質匱乏的恐懼,仍然是恐懼的動機。

這種例子屢見不鮮。

有的女性本身條件優越,也有體面的工作和足夠的賺錢能力,可是總覺得自己窮,總是擔心自己會一直窮。

就是現實擁有了很多物質,內在還是覺得匱乏,因此這種匱乏感會讓她仍舊將物質條件擺在擇偶第一條。

說得直白一點,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讓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在社會中覺得自己無法和男性競爭,

所以出於對物質匱乏的恐懼為錢結婚的女性不在少數。

02

功能性的婚姻里很難找到幸福

一個人,要像林志玲這樣,因為遇到了愛的人,並且願意用一生去陪伴那個人,才決定走進婚姻,就必須要戰勝以上說的種種恐懼。

沒有了害怕被視為異類、害怕別人評判、

害怕衰老死亡、害怕孤獨寂寞、害怕無人照顧、

害怕沒有錢讓自己過好的這樣那樣的恐懼,

才可能以一種自然而真誠地心態去尋找自己所愛之人,或者怡然自得地待在一個人的生活里。

或者像林志玲,或者如陳喬恩。

她們都是沒有這些那些恐懼的人,是人格完整且獨立的,自己可以給自己安全感,並對自己有足夠相信的女人。

就像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原理,由低到高有五層:

? 生理需求(生存的需求比如食物睡眠)

? 安全需求(安全的需求比如財產保障、健康狀態)

? 愛和歸屬感(被照顧,被愛,性)

? 尊重(被認可,被尊重,有成就)

? 自我實現(成為自己期望的人)

一個人如果人格還停留在需求層次的低級階段,急迫地需要滿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認可、被愛和被照顧的內心需求,那麼她就很難不急迫地進入婚姻,她就很容易被恐懼的動機催促著進入婚姻。

後面還有半句話——那麼當婚姻不幸福,親密關係質量很低甚至已經毫無生命力,她也同樣會因為恐懼,無法離開這樣的關係,無法推倒重來,重新開始創造人生。

有的人,缺安全感,於是僅僅因為對方安全,就停留在沒有生氣的關係里。

這樣的婚姻可以說,是相當功能性的。

很多女性抱怨自己的婚姻,毫無生氣,在婚姻里,連和對方說話的慾望都沒有,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是一個「窮得只剩下功能」的婚姻了。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場景,展現了一個功能性的婚姻。

妻子問自己的先生,如果說我離開了這個家,你覺得能想像這樣的場面嗎?

先生說我不能想像。

妻子問為什麼呢?

先生說如果你離開了,這就不是一個家了。

看起來,這個回答是沒有問題的。

但並不是所有這樣的回答,都代表了高質量的婚姻。

在先生的這樣一個回答背後,也可能暗含了以下的事實:

妻子的存在是家庭的一個功能性的結構,其實就和家裡的一件我們不可或缺的傢具的意義是一樣的。

就像一個家庭里,一定要有洗手間,一定要有衣櫃,一定要有床,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家也就不再像一個家了。

如果僅僅出於恐懼就進入婚姻,那麼就會很容易只是把對方/被對方當作傢具般功能性的存在。

對方只是能夠消除恐懼給自己帶來安全感的工具,但是彼此之間的感情卻如同沒有生命力般,完全無法創造出生活的樂趣。

每個人,都需要被當作一個人來對待,需要有交流和精神上的互動,在漫長而又親密的相處中,我們需要和對方做一些有趣的事情,這樣才能夠在關係里快樂起來。

能夠一起去創造一起去感受,才是有生命力的婚姻。

和什麼樣的人才能建立起可以一起創造和感受的婚姻呢?

那必須是你所愛的人才行。

03

不將就,是為了留存希望

一定有人會質疑為愛結婚不現實。

他們覺得,現實很骨感人生很艱難,對婚姻,就應該現實些,功能些,想那麼多幹啥呢。

而且愛情,愛情重要嗎?

但是,相信愛情的人,即使不結婚,卻可以仍然活在一種希望里。

而放棄愛的動機,只是出於恐懼而進入婚姻,或者死守一段糟糕的關係,毀掉的則是你對生活的希望。

希望,再渺茫,都意味著一種生命力。

就像電影流浪地球裡面,韓朵朵在最後進行全球廣播時說的台詞:「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

出於恐懼的動機而選擇或者維持的婚姻,只能解決你的恐懼,但無法讓你在內心獲得幸福。

如果我們找不到合適的人,在缺乏愛的動機下,因為恐懼而結了婚,婚後你終於不用擔心成為異類,也不會聽到旁人的閑言碎語,你甚至也不用擔心孤獨終老了。

但如果婚姻里沒有愛,關係里沒有生命力,那麼你雖然擁有一個名義上的對你負有責任的伴侶,你卻因此也失去了獲得有愛的、有生命力的親密關係的機會。

你甚至連去憧憬和希望的資格都沒有了。

如果一個人能克服內心的恐懼,能勇敢地對自己負責,那麼這個人雖然不一定能馬上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但是這個人卻可以擁有像鑽石一樣珍貴的希望。

陳喬恩說:「我相信一見鍾情,現在還相信。」她就擁有這樣的「鑽石」。

44歲才結婚的林志玲,也是一樣的,以從容的心態期待著「可能會來到」的愛情,寫下了「我一直堅信,只要我努力相信愛情,愛情有一天會眷顧於我」。

但其實幸福的真相是什麼呢?

無論是林志玲還是尚未遇到那個人的陳喬恩,讓她們幸福下去的真相,並不是愛情本身,而是愛情還沒有到來時,也能不恐懼不彷徨,也能自己對自己負責,相信自己可以讓自己過好的那份內心的強大和勇敢。

無論是進入了婚姻中,還是單身生活,一個人自我的強大才是幸福的前提。

有了這種強大,你才能留存希望去守候愛情而不將就;

有了這種強大,你才能有資本去追尋比功能性更高一些的可以令你快樂充實的親密關係。

一段有希望的婚姻,不是出於恐懼,而是出於愛。

不是為了防止什麼,而是為了創造什麼,是你和這個人在一起的時候,仍然憧憬著和他繼續走下去的未來。

本文轉自公眾號【周小寬】,作者:周小寬,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心靈陪伴者,讓心理學照進你的現實,關懷心靈就從今天做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時間 的精彩文章:

班47名學生,45人被打:地上降不住的妖精,都有一個天上的老子
6個孩子,5個博士1個碩士:你為孩子吃的苦,命運會加倍補償

TAG:心理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