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步槍的起源,德國大號毛瑟T-Gewehr與英國坦克的較量
咱們知道坦克這東西起源於一戰,首次參戰是是1916年9月於索姆河戰役中。當英國人駕駛著Mark I碾過德軍的鐵絲網、越過塹壕的時候,德國人對這台刀槍不入的「水櫃」慌的一B。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新生的事物能讓人驚喜,也能讓人恐懼,但總有時效性。等德國人緩過神之後,便開始琢磨怎麼對付這種打破塹壕僵持的怪物。作為應急手段,德國人先是將Gew98的8mm毛瑟彈頭反裝並加裝發射葯,雖然這樣也無法擊穿坦克裝甲,但初代坦克的正側面裝甲僅有6-8mm,倒置的彈頭糊在坦克裝甲上之後,能一定程度上像後來碎甲彈一樣崩落坦克內襯,傷及坦克乘員。
而英國人對此的做法是...戴面具,穿夾克。(好吧,下邊這張圖其實是法國人)
當然,彈頭反裝只是個權宜之計,何況這樣很毀槍。因此德國人立馬下發了"K"彈,這種鋼芯穿甲彈能在近距離(100米內)射穿Mark I的8mm主裝甲,對坦克乘員造成傷亡,這下英國人又覺得頭疼了,你來K彈,那行,我升級裝甲。
1917年5月,英國人推出了Mark IV坦克。它用以保護乘員區的裝甲厚度到了12mm,而且裝甲表面做了滲碳硬化處理。K彈不但更難以穿透,而且彈頭砸到裝甲表面的時候也很容易偏轉、跳彈。
6月,Mark IV首次在梅森戰役中登場。但沒什麼卵用,天氣不好,道路泥濘,加重了噸位的Mark IV基本沒排上啥用就陷在泥里被德軍炮兵乾死了。而真正讓德國人感到恐慌的是11月的康布雷戰役,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坦克作戰。K彈對mark IV幾乎完全呼嘯,火急火燎的德國人立刻要求軍工部門提供一款足夠擊穿mark IV的武器。
起初的要求是一台大口徑的機槍,但機槍的自動機去適應大威力的子彈需要花掉相當多的時間去設計和測試,由於時間緊迫,所以德軍先採取一種折中方案——先放大當時的Gewehr 98步槍,加強其槍機結構;同步開發一款12-15mm口徑,硬化合金鋼芯的穿甲彈;重機槍開發則不落下,繼續跟進(後來的MG08 TuF重機槍)。
1918年1月,波爾特彈藥廠開發的13.2x92mmSR Tank und Flieger彈(意為德語坦克與飛機,話說當時德國還並未將坦克稱之為Panzer,只是沿用英語的Tank一詞)與毛瑟廠的Tank Gewehre(坦克步槍) M1918反坦克步槍正式問世。
(圖為Gew98和T-Gew對比)
從T-Gewehr本身來說,這槍基本沒啥特點。槍機是毛瑟槍機的放大版,為了強化結構,還在槍機後方再加了對稱的兩道閉鎖突榫。而且他是個單打一,因此也不需要可約束供彈的抓殼鉤。它有個手槍式的握把,因為槍放大之後,人手握不住原本的直握把。
發射時的槍口動能在15000焦左右,略優於後來美國的.50 Cal,但它畢竟臨時趕工,精度不理想。它可以在100米內擊穿20mm、300米內擊穿15mm裝甲,但只能是90°,如果45度斜射的話依舊容易跳彈。
下圖就是用T Gew試射12mm表面硬化裝甲板的效果。
但咱們得知道,這畢竟只是一桿單發的反坦克步槍而不是炮。即便是能打穿,它的後效也不會太好,因此德國人專門為T Gew小組成員發了「水櫃」弱點的簡要說明。其中標明了駕駛員、機槍/炮手所在位置以及油箱、發動機的位置。對於反坦克步槍來說,癱瘓坦克,殺傷坦克的機槍手,然後給邊上爆破隊或者炮兵提供機會才是一戰時反坦克的正確姿勢。
這款反坦克步槍從1918年5月開始量產,到11月德國投降前總共生產了16000多支。不過T Gew真算不上是太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並未對戰局有本質的改變。但它開創了一種新型的,以癱瘓坦克為主的小隊反坦克戰術,說它是DPS倒更不如說它像個輔助。
而且這種簡單放大毛瑟步槍的做法也只是權宜之計,它很重,而且缺乏必要的緩衝裝置,這導致其後坐力巨猛。當時有個笑話就是一個士兵只能開兩槍,左肩一發,右肩一發,然後就可以送去醫院了。實際上到沒那麼誇張,戰場上士兵反應這種武器確實會導致肩膀淤腫,肩頸肌肉拉傷之類,但要脫臼的話...要不身板太差,要不抵肩姿勢錯誤。但不管如何,它的出現引領了戰後反坦克步槍的潮流,以至演變為現代的反器材步槍。
TAG:瘋狗的輕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