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知行合一」張俊東:流美者人也

「知行合一」張俊東:流美者人也

鍾繇說:流美者人也。意思是:從這一畫之筆跡,流出萬象之美,也就是人心之美。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有人性之光輝」。當下社會,無論是藝術界門檻內外,信仰「金錢教」者頗多,有人性光輝的「流美者人也」之人鮮少。書畫家、書畫評論家張俊東是此罕類。

概念 「張俊東」

熟悉張俊東的人都知道,他的人生是「藝術化」的。所以,寫他的訪談,與其寫其為仕、書畫、藝術評論的光輝歷程,不如寫他這個人的意識形態,或其哲思於生活中的運用更有意思。

首先,他是一個有些名位但不看重名位之人;

其次,他是一個不失中庸向內求的覺悟者;

最後,他是一個走向大儒的孩子。

作為北京大學建校109年來第一位書法碩士,從7、8歲至今30多年,他對書法藝術幾乎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兒時從藝、青年成名,待到中年,已然厚重與赤子之心兼得。

導師對他的形容是:因痴開悟,憨態可掬;業界對他評價是:一個向內求、有未來、值得關注的藝術家;朋友對他的評價是:願意和俊東在一起聊天、喝酒,他的達觀、廣博能深深感染每一個人。

與他在一起,誰都會覺得年輕。他幾乎是三句話不離書畫,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他已然將對藝術的追求融入到日常吃住行中去,成為一種實用生活美學。

他是現實中那種喝酒後會吟詩一首,然後即興作畫的豪雅之人;

他是會聽崑曲、看京戲,和歌者一起探討如何從「曲高和寡」到「雅俗共賞」之哲思之人;

他是會給女兒寫信說:「腦袋裡的知識、智慧、思想是誰都無法替代和竊取的,即使父女之間也如此的「慈慧之人」;

他是會為了傳揚故去的導師和先賢思想,和淺薄之人爭得「面紅耳赤」的率真之人;

他是會與「每一個可能熱愛傳統文化之人」都不厭其煩地導人「向美」的痴狂之人。

他並不是一個自稚子起即立志成為大儒之人,卻是一個成為儒者後,渴望成為稚子之人;

他一直講一個」曹孝郎中「的故事,那是他做人境界的標尺;

從書畫藝術創作到畫瓷探索,將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努力應用,影響更多大眾,那是他的大願……他的生命,是在過以一切形式感受傳統藝術的內在精神的生命,也借自己「一畫之筆跡」,流出「自我和他人「人心之美」的光輝生命。

王陽明有傳世哲思「知行合一」,但少有人體會到。因為那需要拿自己生命去做試驗,盡情盡性嘗試「知易行難」的「難」。只有肯這樣做,才有了知行合一的可能性。張俊東正是「迎難而上」的人。

想了解他,從4個故事說起

1

北大第1位書法碩士的從藝史

張俊東的從藝史,與當代中國書法意識復興是同步的,可以說,他站在了時代的風口上。中國真正的書法意識復興,是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起步。1973年《人民中國》出版日文版《現代書法作品選》,刺激了文革後書法的「復活」。

1978年,8開本字帖《中國現代書法選》的出版,是中國書法意識復興的萌芽。字帖在冊的有郭沫若等政界高官書法家,又有趙朴初、沈尹默、林散之等一代書法名家。囊括了從「文革」以後,直到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前後,書法界所有精英,堪稱「群英譜」。

當時的張俊東是個5歲孩童。3年後,他正是手持這一本《中國現代書法選》開始了他的書畫一生。他曾經說過一句話,能寫好書法者,要麼三歲稚子,要麼80歲大儒。他正是從一個愛好傳統文化的稚子,走向大儒。

8歲,張俊東因愛上「一筆一畫」的感覺,習書法。26歲,中國書協主辦「全國第七屆書法展」(1999年),張俊東書法作品入展並加入中國書協。31歲,他迎來了他一生命運的轉折點——那年冬天,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成立,這標誌著北大第一次確定了書法藝術學科,把書法藝術引入其教育體系和教育制度當中。

這件事非同小可,因為中國書法在20世紀曾被不斷邊緣化,最重要的表現之一,就是書法從國家大文化體系中、從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體制中退出,並從社會精英修養中退出。要知道,在古代,文人精英琴棋書畫是入門級標尺。

大學的三綱「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提到,修身很重要,但除了修儀態修言辭之外,一手好書法是必需的。

可惜的是,文革過後,北大文科的數百名教師中,能寫書法的大概就十幾個人,而在上個世界中葉,北大能寫書法者幾乎達到百分之九十。

中國書法意識在那個年代應運復興,由季羨林先生作顧問,金開誠教授擔任所長,北大書法研究所面向海內外招收書法學碩士研究生和書法學博士。張俊東以優異成績考入,並光榮地成為北大建校109年以來畢業的第一位書法碩士。

其實,當時的他,正在就讀中國石油大學經濟管理研究生,為了繼續深造書法藝術,他放棄了論文和答辯。對於張俊東來講,書法是他一生的熱愛,因此他也就有了責任和使命。此後,他一路上推行中國書法文化,出經入史提升自己,逐漸獲得大家、精英、朋友的認同,並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跡。

2

沒有高格調文人,

也就沒有高格調的文人畫

張俊東愛說兩句話:「沒有高格調文人,也就沒有高格調的文人畫。」「好的畫作不是每天勤耕不輟就可以畫出,而是需要高品位、高境界的人生作支撐。」

中國書畫史從古至今,能達到「文人畫」境界之高士,諸如蘇軾、陶淵明……寥寥無幾。成名易易,作文人難。畫巨作容易,畫文人畫難,因為它考的是人生境界。但張俊東卻一直以「畫文人畫」為追求,這與他的導師金開誠不無關係。

金開誠(1932-2008),著名學者,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等。專於文藝心理學及楚辭研究。

金開誠是一個大學者,一個真正的高格調文人。

他對張俊東的影響,絕不只是如何做學問,而是人如何回歸到內心世界,從「向外求」到「向內求」。張俊東回憶第一次見到金開誠先生,是2004年的秋天。此時,北大首屆書法研究生開學典禮,在幽美的未名湖畔舉行。

當時年輕氣盛的張俊東,手裡拿著2萬元學費,在現實和理想中躊躇不決——真的要為書法放棄自己奮戰了兩年的中國石油大學經濟管理系研究生學位嗎?可極其簡短的開學典禮後,他馬上下了決心:這學一定要上!因為這是他參加過的最有意義的開學典禮、看過水平最高的一次書法學術沙龍,是過去人生中,最令他豁然開朗的一次人生講座。

在這次講座里,令過去30年一直苦苦求知的他,明白一個道理:一個人求學、讀書的目的不只是積累知識,而是要涵養自己的氣象、提高人生境界。他毅然來京,追隨金開誠先生門下求學問道。

一個求知的 人應該如何求學問道呢?

金開誠說:「北京大學有四年級的大師和七年級、九年級的大學生。一個人如果掌握了做學問的方法,四年級就可以培養一個大師,如非如此,即使讀到研究生和博士,這個人也可能只是一個大學生的水平。」這句話讓張俊東在「求學」方面受益匪淺。

除了「求學」,還有「做人」。金先生曾給張俊東講過一個「曹孝郎中」的故事。

一次一個非常貧窮的人家妻子得了重病,丈夫借了十塊大洋請曹孝郎中給妻子看病抓藥,曹孝郎中看診後,開了藥方,可丈夫要為妻子抓藥時,卻怎麼也找不到那十塊大洋了。翻天覆地找了幾遍也沒找到。後來一想,這中間除了曹孝郎中並無他人來過,但曹孝郎中是遠近聞名的大善人,怎麼可能做這樣的事呢?但是沒有辦法,這件事必須要問曹孝郎中。當他委婉表達了自己的懷疑,曹孝郎中略微猶豫了一下說:自己真是糊塗,一時犯了邪念,順手拿走了那十塊大洋。並把這大洋還給丈夫讓他給妻子抓藥,並向此人賠了不是。

丈夫去抓了葯給自己的妻子服下,十幾天後,妻子的身體有所好轉,當妻子下床活動時,曹孝郎中在床鋪底下發現了那十塊大洋。夫妻二人看著那十塊大洋,頓時明白了一切,趕緊來到曹孝郎中這裡賠罪,丈夫不解地問:「既然這錢不是您拿的,當時為什麼要承認呢?」曹孝郎中說:「我是醫生,天職是治病救人,雖然沒拿你們的錢,但考慮到你妻子當時病得很重,我如果說沒拿,而你們又找不到錢且沒錢看病,你妻子可能會病上加病……所以,我必須承認。」

曹孝郎中的胸懷和人生境界,給年輕氣盛的張俊東開啟了新的人生格局和境界。

他自省道:「當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時,能夠伸出援助之手給他十塊大洋,但如果別人冤枉我、侮辱我,可能就做不到曹孝郎中這般。」從此以後,張俊東一直以曹孝郎中為榜樣,歷練自己。甚至很多年過去了,張俊東還是會跟每個他的朋友講起這個故事,因為這麼好的故事,他不敢「私藏」。

2008年1月14日,傳統文化業界一顆巨星隕落,金開誠先生逝世了。有很多人回憶起金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傑出貢獻,說:「金開誠先生寫了很多書,學術做得好。」

張俊東為此特地發表了一篇博客聲明:「在這裡我想聲明一點,我私下認為恩師金開誠先生作的不是學術,而是學問。二者最本質的區別是:學術中可以沒有人的影子, 而學問中一定要有人的影子。

得到了金開誠先生衣缽的他,深深知道導師的人性光輝處,不只是學術,而是做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對於藝術來說,做人,才是真正的「取法乎上」。

3

從生命的一切形式中,

悟藝術、悟道。

自學問中做人,從書法中問道,這是張俊東書畫藝術的追求。他會在生命的 一切形式中,去增加 自己的學養,提升領悟 。他曾與一個歌者聊唱歌,從中汲取營養:

「很多東西,是靠閱歷的,急不得。比如中國傳統文化,讓一個不到四十歲的人去畫好中國畫是不可能的。因為需要生命的體驗,演唱和繪畫都是如此,一個人沒有經歷很多事情,對事物的體會就不會深,聲音或筆觸里,就很難有厚度或不夠豐盈……」

「曲高和寡和雅俗共賞的問題——我們不能一味追求曲高和寡。我們的最終目的是雅俗共賞,這是最高的境界。我們在追求雅俗共賞的時候,有一個問題:一定要有一個高潮的部分,或是核心的東西,那是最打動別人的地方。先是靠一個亮點抓住別人,然後再讓別人慢慢理解其它不那麼亮的部分。」

張俊東的書畫很多都是即興的,題材就來源於身邊可感知的、美好的人或事。親人相聚的溫暖,偶遇尷尬的窘迫、知已諧游的暢快,甚至陌生人的微笑,都可能是他的靈感來源。

一次清晨上班途中,張俊東在小街橋北看到一位蒼老老婦人,她的兩隻手裡,各托著一盆紫紅的雞冠花,顫顫巍巍的肢體掩蓋不住老婦人看花的喜悅。注視的那一瞬,老婦人的笑容讓俊東覺得這個清晨如此美好。

後來,在追想齊豫的一首老歌《夢田》時:「每個人心裡一畝田,用它來種什麼,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時,張俊東又回想起這個清晨的老婦人,她的喜悅就是種桃種李種春風的喜悅……春風都是可以播種的,多麼美好的意境!多麼美好的期盼!

他因此畫下了《種春風》。

後來,張俊東曾將自己的一次書畫展命名為 「人可續花開」,意思是說: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優雅而富於學養的人是可以續著花開,也能讓春天無盡的延續下去。如果一個人內心裡開滿鮮花,這個世界無處不鮮花盛開!

還有一次,他從北京畫院參觀完李可染先生畫展後,模仿先生的「三酸圖」,並附說明如下:「可染先生曾畫三酸圖,史上經典耳。為何?人物畫貴在傳神,人一吃酸,表情能刻畫畢肖傳神,殊不易也。今略擬其意,貽笑大方耳。」畫就是一個小品,意在表達人的一種快意人生,童趣儼然,很多朋友爭求墨寶。

這麼率真的人,當然也有過疾惡如仇的時候。

坊間傳言有關於張俊東最知名的一個故事,就是他「辣評范曾」,這篇文章名為《范曾是幾流畫家,投資需謹慎》,內容指出「范曾的畫在一定程度上是』放大了的連環畫』」等犀利觀點,這篇文章被業內人士評價為「近年來當代書畫藝術批評文章中非常有分量、有影響的一篇」。被新浪網、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鳳凰網等各大主流網站和《文匯報》、《鑒寶》等報紙雜誌轉載。

張俊東並不是想驚世駭俗,對大家的反應他也不以為然。因為,他認為,一個真正的批評者一定是大愛之人,勇於批評、求真才是對藝術的大愛。因為求真,張俊東幾乎研究、採訪了近當代所有書畫名家。談起經典,他就如一個用生命去守護真理的哲人。

他在博客里寫道:「記得西人鮑桑葵有一句話:當我們不能升到偉大的高度時,我們對偉大的事物是會恨的。王觀堂也曾言:世上一切境界無不為詩人設,世無此詩人即無此境界。還有曲高和寡,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路,高格難入俗人眼等等。

此刻我深深理解這些先賢的孤獨和孤單。其實話又說回來,經典就在那裡,比如八大,比如徐渭、黃賓虹,當時人們並不理解,可依然不能阻礙他們是書畫史上的經典。另外,經典在那裡,你能理解、感悟、收穫多少,靠自己的悟性和積累,排斥和詆毀只能和經典擦肩而過。」

4

生命的終級價值是大愛之精神

張俊東不只有敏感的心靈、理性的思想,他藝術和生命的厚度裡面,還有更高遠的精神。作為書畫界雖年輕卻資歷「很老」的書畫家,他的作品一度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有業內專家的首肯、書法愛好者的追捧,也有批評的聲音,甚至也有一些鍵盤俠。

一次,一個網友問了他一個「幼稚」的問題:「你不是書法家嗎?會懸腕嗎?」張俊東當時沒有答,但後來在博客寫道:

「沒想到,就如同每天吃飯睡覺再平常不過的一個懸腕,別人卻當成衡量我會不會把書法寫好的問題,我確實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一位書友出主意說,張老師你應該回答「我會懸腳」,我要這樣回答是不是有點不夠尊重朋友。」

在他心裡,書法不是娛樂,不是藝術家去謀利的工具,它可以和娛樂、經濟掛鉤,但不能與人文精神和生命價值脫節。所以他的沉默,代表了尊重。

雖然在業內,張俊東的藝評如刀劍,但日常生活中,他有自己的一套處世原則,那就是中庸平和。他說:隨著年齡增大,越發覺得一個人的文化,就體現在別人與你相處時是否很舒服。所以無論文章還是說話,特別是言行盡量中庸平和,不能刺激和傷害別人。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他經常舉辦各種書畫公益講座,也與「墨池」「漢翔書法」等機構合作為大眾做傳統文化普及。

2014年7月,他在常州創立了「燭光愛心教育基金」,共捐贈55件書畫和15件手繪瓷器作品。有朋友問他,為什麼要舉辦這個公益捐助活動,捐出這麼多作品捨得嗎?

他說:「真心話,這些作品是我近兩年來最滿意的作品,還多次在《榮寶齋》《中國書畫》等權威報刊雜誌刊登……捐出它們,我確實像嫁女兒般的難受。但為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認為值得。有人問我是否有一些私心,是的,我有。我的私心就是通過做公益活動,凈化和洗滌自己的內心,提高人生境界。」

一個人骨頭的硬度,是由其內心某種溫柔的東 西決定的。人的境界和格調,是由其內心的愛決定的。一個人內心對這個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決定他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理論上講,一個人使命感越強,付出越多、心中的愛越多,其氣象與格局亦愈大。就我而言,生性愚笨,雖富愛心,但格局還不夠大,力量還很微弱(也許是私心所致,我的私心是通過不斷付出提高人生境界,從而畫好中國畫。

但我很執著。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激發、匯聚更多愛心來做公益。我原作一支燭,點燃自己照亮別人。但也許我很微弱,即使最大燃燒,也不能照亮別人,那我就努力照亮自己!」

張俊東作品:紫氣東來

2013年,張俊東將自己十幾年來談藝隨筆集結出版,書名為《拒絕光滑》,這本書曾榮登西單圖書大廈當月銷售排行榜冠軍。與其說是談藝隨筆,不如說是他藝術化的人生及其心路歷程的一個記錄。

正如古代書論講得一樣,「唯觀神采,不見字形」。這就像是一個人遠遠地走來,可能還沒有看清這個人的眉眼,但可能已經感受到一種氣質和風韻。

如今的張俊東,一身正氣已見神形。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知行合一。

半生踐行所學所問,張俊東,走心了。

張俊東

1973年年出生於黑龍江林甸,北京大學書法碩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著名中青年書畫家、書畫評論家。作品入展第七屆全國書法展,第八屆中青年書法展,首屆青年展,第二屆中國書法藝術節百家精品展,全國第二屆行行草書大展,第三屆楹聯書法展獲獎提名。論文《書法藝術審美標準建立的心理描摹》入選全國第六屆書學研討會。

出版《王羲之筆法及其流變研究》、《拒絕光滑——張俊東談藝錄》等多部著作。並有百萬字書畫理論、評論文章發表。近年致力於中國畫研究和創作,尤其在花鳥畫創作上主張深挖傳統、回歸筆墨內美,取得一定突破,被業內專家所看重,

張俊東在業界和大眾中影響力巨大,談藝錄《拒絕光滑》被評為「2013年度中國最有影響力110本圖書獎」;《當代書畫名家訪談》節目的錄製中,為俊東老師當志願者中有七八位都是央企處級幹部,他常說,這可能是全國級別最高的志願者團隊了。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當代工筆女狀元,連外國人都驚艷!
石濤山水畫的訣竅分享,值得一看!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