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費城之聲 中國樂章

費城之聲 中國樂章

費城之聲 中國樂章

文|張而弛

(財新記者)

1973年秋,16歲的譚盾正在田裡種水稻,突然聽到公社大喇叭里傳來貝多芬交響曲的旋律。這是他第一次聽到西方音樂。「我要當貝多芬,我要寫這種音樂。」2014年,已經是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得主的譚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回憶,正是這首曲子帶來的震撼,讓他立志要考上音樂學院。

在「文革」時期的湖南農村,出現貝多芬交響曲應屬偶然,但也是一種命運的安排。那年9月,時任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將他最喜愛的費城交響樂團派往中國,進行了為期兩周的文化交流。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後首支到訪的美國交響樂團,他們的演出,讓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大地上獲得了一次短暫的解禁。

時隔46年之後,曾在美國駐華聯絡處工作並安排那次樂團訪華行程的卜勵德(Nicholas Platt)向財新記者表示,「由於演出在全國做了轉播,此後有不少人向我提起,1973年這輪巡演改變了他們對音樂的態度,對他們的職業生涯產生了影響。譚盾就是其中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當阿加莎遇見莎士比亞
莎劇《理查二世》中的「特朗普式行為」

TAG:財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