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呂坤兩封家書訓子:應知恥,善擇交

呂坤兩封家書訓子:應知恥,善擇交

//做人要「知恥」//

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呂坤自幼聰穎,六歲入學啟蒙,十五歲作《夜氣銘》《招良心詩》,二十五歲考秀才第一,二十六歲中舉,三十九歲中進士,步入仕途。從政後,他憂國愛民,剛正不阿,為政清廉,被譽為明萬曆年間天下「三大賢」之一。呂坤一生著述頗豐,主要作品有《呻吟語》《去偽齋文集》《實政錄》等,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哲學、刑法、軍事、水利、教育、醫學等各方面,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在家教領域,呂坤也很有建樹。他曾經給兒子寫了一篇言語樸實、內涵深刻的短文,名叫《知恥說示兒》,告誡兒子要知恥。呂坤對什麼是「恥」,有自己一番獨特的理解。他在這篇短文中所針對的是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一種炫富現象:「凡人家子弟,宮室車馬,衣服飲食,僮僕器用,事事要整齊華麗,豐美充足。

明萬曆年間,奢靡之風比較普遍,有人覺得在物質方面稍不及人,就「愧恥」得不行,認為低人一等。對這種所謂的「恥」,呂坤說是典型的「俗心腸、低見識」。於是,呂坤告誡兒子說:「你看那老成君子,宮室不如人,車馬不如人,衣服飲食不如人,僕僮器用不如人,他卻學問強似人,才識強似人,存心制行強似人,功業文章強似人。較量起來,那個該愧恥!」衡量一個人、一個家庭或家族的標準不是物質享受,人要「攀比」的也並不是衣著美食、隨從扈佣,而應是學問、才識、心氣和文章。在呂坤看來,這些方面不如人,才是真正應該羞愧的。

呂坤期望子孫能成為「老成君子」,既要溫柔敦厚,又要老成持重。呂坤小時候的家境雖然不愁溫飽,但也難說十分優越。成年後呂坤回想起幼小時所受的庭訓,記憶最為深刻的就是父親告誡他要多讀書,增長學識。回顧呂坤的經歷,他確實做到了按照自己認定的標準行事,不為時人所謂的庸俗共見所左右。

//處事要先「擇友」//

呂坤還指出一個有益於培養健康觀念的方法,就是善擇友。他用與《知恥說示兒》同樣的筆調和文風,撰寫了《擇交說示兒》,文中說道:「凡親朋聚集,戲謔歡呼,把臂拍肩,躡足附耳,只是要殷勤親熱,比黨阿狥,才號同心知己;稍不稠穠,便說淡薄。」他認為這種有目的、過度親密的表現,都是「世俗態、兒女情」。相反,那些由正道所交、言語端莊且不私下議論人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益友。他告誡兒子說:「你看那有道交遊,德業勸你成就,過失責你改圖。或說往古聖賢,或論世間道理,不出淫狎言語,不訐他人短長,不約無益閒遊,不幹詭隨邪事。較量起來,那個是好友!」

呂坤對自己朋友的選擇就非常慎重,認定可交的朋友之後,也真心相對,坦誠相待,求同存異。他有位為人耿直、學問也好的朋友鄒元標。此人是明代大學者王陽明的再傳弟子,在學術觀點上,跟呂坤這位學術多出於自得、不太靠近當時各路學派的士大夫有所不同,但這並不妨礙兩人切磋學問,互相質疑辯難。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兩人經常立場一致,敢於對擾亂社會秩序的各種現象提出批評,甚至不顧自身安危,仗義執言。因此呂坤在歷史上留下了「天下第一不受請託」之人的名聲,鄒元標則不懼姦邪,勇受廷杖之苦。從《明史》來看,呂坤、鄒元標二人言行清正,是為當時人所公認而標榜於史冊的。

在教育子女方面,呂坤雖事務繁忙,但一直親力親為,從來不肯放鬆。他曾接著父親呂得勝的《小兒語》,編寫了《續小兒語》和《演小兒語》等童蒙書。這些書在編成刊刻之後,流傳非常廣泛,成為很多家庭用來教育子孫的方便讀本。說它們方便,是因為呂坤將深刻的道理和他對人生追求目標的理解,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揭示出來,有利於孩童傳唱記誦。

例如《續小兒語》里說「蝙蝠翅兒,一般有風」,呂坤解釋說蝙蝠翅是扇子名稱,一文錢一把。扇子里也有貴的,要三五兩銀子,但用來扇風,效果卻是一樣的。這是用兒歌教育孩童,效果比形式重要,追求奢華就會遮蔽對實用性的理解。呂坤還說「耳目受用一千,身子受用一百。倒頭身子饑寒,耳目顧你不得」。這仍然是說不要追求花哨的外在形式,不必攀比那些無用的東西,要樹立正確的榮辱觀,腳踏實地,務實於讀書、學問和文章等關乎人生事業根本的東西。

//應知恥 善擇交//

呂坤的兒子呂知畏,在恪守家規上盡職盡責,他接續祖父和父親的志業,為呂坤在世時已經出版的《呻吟語》做了精編本《呻吟語摘》,成為明、清兩朝重要的立身讀本。清初著名學者陸隴其、清前中期重要地方大員陳宏謀,以及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等,都非常重視這本書,不僅自己讀,還將之縮編、改寫,留下筆記,供自己的子孫讀。應該說,呂坤一門忠義,對後代自我認識和認識他人這兩方面的教育,值得我們借鑒。

《禮記·中庸》中說:「知恥近乎勇」,意指知道羞恥就近於勇敢了,勇於改過是君子的品格。《論語·子路》也說「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意指知道羞恥許多事就不會去做,無論身在何方都會不辱國家託付的使命,這才是士。不過在日常生活當中判斷什麼是「恥」並不容易,甚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事也不罕見。比如奢靡攀比之風自古有之,許多人對此津津樂道,唯恐不及,有幾人認為是羞恥之事呢?

生活在北宋中期的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就用具體事例揭示當時士人們為請一頓飯而忙碌月余,唯恐酒菜檔次不高而遭人笑話,藉以教育兒子司馬康「侈,惡之大也」。交友也是這樣,正常的人際關係被扭曲了,都喜歡圍著有錢、有權的人轉,以致於「自公卿大夫州牧郡守,王事不恤,賓客為務,冠蓋填門,儒服塞道,飢不暇餐,倦不獲己」,其結果是「文書委於官曹,繫囚積於囹圄而不遑省也」。沉醉於奢靡和交際,必然本職,所帶來的危害不僅是消磨個人意志,敗壞社會風氣,更給國家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

呂坤從歷史的角度看到了這種危害,教育子女節儉戒奢,謹慎處世,樹立正確的觀念,這在。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雜誌》(作者解揚),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莊子:積極的人生學會「做減法」
庭院里的中國色,最溫情的生活記憶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