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心經》的智慧:看破一切煩惱,撥開人生之表象,照見性空!

《心經》的智慧:看破一切煩惱,撥開人生之表象,照見性空!

由外向內的,自我興發,返身內求,自證本心,是在陷溺之中對良心本心的一種醒悟。

01本體論

以心觀物,則物之理得。

反求諸己,由外向內,不是對外物的格致,而是自我興發的,返身內求,自證本心,是在陷溺之中對良心本心的一種醒悟。

當人們在物質慾望的河流中陷溺,本心會有一種內在的不容己的力量凸顯出來,警覺自己,努力不違背本心,將自己挽救回來,這種警覺就是逆覺。

02世界的再審視

通過外在知識的學習進德修業,在道德修養上注重後天的涵養。格物窮理有積極意義,可以成就經驗知識,但國人的哲學大都是在經驗認知的基礎上轉歸道德的修進,終於只成為窮性理的道學家而非窮物理和邏輯的科學家。

這樣的結果就是,格物窮理既未能成就知識,又減弱了道德的力量。理是本體,是形而上,心是認知途徑,是形而下,這樣就把認識世界的方法交給了全然的外在力量而非自己的道德本心。把知識和道德混為一談,是無法真正認識世界的。

03良知本心

陽明心學認為良心本心是內在於己的,關鍵在「覺」,悟了便悟了,旁人無從得知,心靈的開悟不像知識一樣有標準明確的答案可以解說清楚。本心一旦複位,便境界打開,潔凈快活,如汩汩活泉,擋都擋不住。但若體悟不到,則迷濛混沌,百思不得其解,於師亦無辦法,還不能另尋所謂巧妙之法,故而頗為神秘。它的缺點就是無法真正用言語相傳。

程朱理學中的格物,並非要把世上一切事物都格盡,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事物,格到一定程度,便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即朱熹所謂的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晉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這實際上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從漸知到頓悟的轉換,使得心學的致良知有了切實可循的方法與考量標準,不必空談道德,趨勢附會,亦不必夸夸其談,得意炫耀,因為人人可得見之,有了外在的規約與監督。

04

中國哲學「道德」之重點並不在自律、他律,而在後天的生成與教養。格物為窮理,窮理為致知。中國哲學的落腳點仍在「生成與教養」上。「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以經驗認知為道德認知保障,以「敬」涵養本心,培養專一、純粹的道德情感,再通過道德實踐來感悟天理,最終使外在的道德規範內化為本心的道德觀念。

結語:

登高望遠,可以讓眼界更深遠;近海遠眺,可以讓心胸更寬廣。很多時候不是自己走不下去了,實是自己境界太低,格局太小,即使眼前的一畝三分地還搞不清是怎麼回事,更遑論明天明年或更遠地方的狀況了。現實是骨感的,現實又是殘酷的,如若無法清醒地認知現實,無法真正地感知現實,無法真正地理解現實,一直渾渾噩噩的生活,就難以讓自己的心胸開闊,也腦子讓頭腦鋒利,更難以讓思想深邃,遨遊天際只能是痴人說夢。高山之高,大海之深,需要親自去探尋;而心胸之廣,則需要用心用力去提升,通過時間的力量正視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島上書店》讀書筆記: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艱難的那一年
20個觸動心靈的勵志美句,做行動的巨人,不做靈魂的迷失者

TAG:哲學與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