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幅畫賣了8700萬,但他鐘情的畫冊,其內容卻與書畫無關
乾隆一幅畫賣了8700萬,但他鐘情的一本畫冊,其內容卻與書畫無關 | 文 三隻眼文齋
清代的歷任皇帝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在琴棋書畫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素養,加上做皇子時,授業的老師哪一個不是學究天人的大學士,所以皇子們想要沒有學問都很難。乾隆皇帝自認擅書法、好題字,實際上,他一生作畫至少有一千四百多幅,只是鮮為人所提及罷了。乾隆身邊有許多著稱於當時的畫師, 如叔叔允禧、允祿,西洋畫家郎世寧等, 與他們一起探討畫理、切磋畫藝,繪畫水平自然不同凡響。此外,宮廷中盛極一時的畫作藏品,也為乾隆提供了觀摩的範本。
不過,乾隆看畫的興趣多於親自作畫,他的大部分畫作都因自己「不滿意」而毀去,不願示人,只留下少量作品,現在或收藏在故宮博物院,或散落在民間。在2010年12月4日舉行的保利秋拍中,乾隆於1750年所作的「御筆漢柏圖」立軸以8700萬元落槌,創造出古代書畫作品的拍賣天價;在同次拍賣中,他的另一幅作於1761年的「杏花」立軸,也以2350萬元成交。乾隆擅長畫山水、花草、蘭竹、梅花、折枝等,喜歡遊藝筆墨,書畫作品雖無威武之象,卻有富貴之氣。
然而,在眾多觀摩過的畫軸、畫冊中,乾隆唯獨鍾情於一本畫冊,它在康熙年間橫空出世,流行於世坊,雍正在位時,這本畫冊被出宮辦差的太監偶然得到,帶回了宮中。後來,乾隆對這本舊畫冊一見鍾情,愛不釋手,便命人重新修補、裝裱,放在自己的寢宮,每天翻上幾頁,讀得津津有味。這本書就是最早完整介紹海洋生物的圖譜—— 《海錯圖》,也是一本最早介紹「海鮮」的畫冊,所以讓人有「津津有味」的感覺。乾隆皇帝感嘆:「朕戎馬半生,這部書滿足了朕對於大海的想像!」
《海錯圖》的作者聶璜,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畫家兼生物愛好者。那時的文人一般都愛好琴棋書畫之類,但聶璜莫名其妙地偏偏獨愛水生魚類。古代還沒有這類完整書籍滿足聶璜的願望,仗著自己還算家道殷實,他決定自己去畫一本海洋水生物的圖譜,做一次「前無古人」的壯舉,以填補我泱泱大國在海產生物書籍方面的缺陷。心動不如行動,在接下來是數十年里,聶璜從河北、天津、浙江、福建一路沿海遊歷,訪問漁村、與漁民同吃住,尋找各種海洋生物的標本和故事,看到一種就畫一種,聽到一種就記下一種。
聶璜用寫實而生動的圖片和文字,記錄了他在中國沿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各種生物,雖然他在歷史上並沒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甚至連他的生卒年代都不為世人所知,即便到了今天,「百度百科」中關於聶璜的介紹也只有寥寥數語:「清朝康熙年間畫家兼生物愛好者。主要作品有《海錯圖》。」然而,聶璜的《海錯圖》卻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民間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海錯圖》的刊印不僅擴展了人們的視野,也表現出我國古人對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和能力。
《海錯圖》描繪海洋生物300多種,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每種生物皆精心繪製,所配的文字,既有觀察記錄,又有文獻考證,語言詼諧親近,讀來令人興緻盎然,會心一笑。作者在有的圖文下面,還配有趣味「小贊」一首,讀來令人興緻盎然。更讓人感興趣的是,聶璜在書中所用語言幾乎都是大白話,大篇幅地介紹某種海洋生物「能不能吃?」、「好不好吃?」以及「怎麼吃?」。所以,我們說起來喜歡的這本畫冊,其內容卻與書畫無關,都是「吃貨們」鍾情的圖文。
「海錯」的「錯」不是說畫冊中存在海量的錯誤,古文中「錯」的意思之種類繁多、錯綜複雜,「海錯」就是指海洋中龐雜的生物種類的意思。當然,由於當時受條件的限制,有一些生物來自人們口口相傳,聶璜並沒有見過,只能憑藉人們的口述創作出來,所以讓今天的人看來,《海錯圖》中有許多圖文含有讓人忍俊不禁的錯誤,但這無傷書的大雅。民國時期,故宮文物輾轉南遷,這本乾隆鍾情的畫冊《海錯圖》就此便分了家,現三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第四冊則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價值半噸黃金的國寶,曾被當作煎鍋火上烤,最後以2.1億成交
※農民父子挖到傳世孤品,拒絕小販收購要求,自費送往省博物館
TAG:三隻眼文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