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個體風險演變,監管出手化解非銀流動性壓力
包商銀行被接管後,非銀機構及非銀產品戶開始大面積「中槍」。
近來,債券市場機構普遍通過交易對手方加入黑名單或提升質押券信用等級要求,甚至部分機構對交易對手一刀切,債券市場流動性風險開始由中小銀行蔓延到非銀機構。
「包商事件後,很多依靠從中小銀行借錢的非銀機構面臨借錢的困難。比如很多債券產品的等級低,就更不好借錢了。債券產品質押回購不好做了,很多也不給展期。」一位資深債券投研人士稱。
第一財經了解到,監管層高度重視當下非銀機構面臨的流動性困難。6月16日下午,證監會召開了防範化解債券市場流動性風險專題會議,召集部分頭部券商、基金公司對防範化解債券市場流動性風險進行商討。
「避免從個體風險演變為系統性風險。」上海一位公募債券基金經理表示。
機構提高風控標準
非銀機構的流動性壓力如何?海通資管的一則澄清公告吸引了市場的目光。
6月12日,海通資管針對旗下「結構化債券賬戶爆倉」傳聞進行澄清,稱旗下沒有任何結構化債券賬戶,更不存在爆倉的情形,截至2019年6月12日17點,海通資管沒有任何賬戶存在回購或買券未清償的情況。
「鑒於近期債券市場信用風險較高,為防止專戶產品投資交易失敗進而給委託財產造成更大損失,經公司慎重研究決定,對於出現交易違約的專戶產品,我公司將於交易違約次日起,遵循勤勉盡責的原則對該專戶產品所持有的資產進行相應處置。」6月12日,某公募基金也發布風險提示函稱。
「有些專戶產品之前做了回購,但現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借錢不容易。如果出現接不上的情況,就要想辦法處置資產。」業內人士稱。
「中小銀行自顧不暇,人為增加限制條件。非銀有時候區分度很低,比如有些中小私募回購違約,違約拿它們也沒辦法。對中小銀行來說,乾脆一刀切,所有非銀都不接。之前金融機構都互相信任,現在則出現分層,要求提升質押券信用等級或者只認利率債。」某上市券商首席固收分析師向記者表示。
業內人士稱,從12日開始,由於銀行間市場之間的不信任感加劇,金融機構紛紛到交易所融資,因此不會發生違約,這也導致交易所高等級債券被機構爆買。
上海一位貨幣基金經理表示,「主要還是和券有關,公募還算比較正常,完全就是看你質押的券。」
「整體來看沒有太大的問題,主要是大家都提高風控標準。債券本身就是低風險偏好,這種環境下更加謹慎,也是正常的反應。」該貨幣基金經理表示。
結構化產品之殤
記者了解到,市場短期關注焦點在於包商銀行「接管事件」的後續影響,市場對於資金面擔憂的邏輯主要有兩條:其一,擔心「接管事件」導致中小銀行同業存單發行受到明顯阻礙甚至斷裂;其二,擔心流動性分層狀況下,從大型銀行到中小銀行,再到非銀機構的流動性傳導鏈條斷裂,帶來非銀的流動性壓力。
「一大主要原因是出自於結構化產品。」上述券商固收首席分析,個別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所引發的流動性分層及信用分層,提高了資金融出方對交易對手和質押債券的選擇標準,結構化發行的回購接續就可能出現不暢。
第一財經了解到,結構化產品最為常見、目前市場上的結構化發行較多採取的方式是「發行人認購資管產品的平層 質押回購」,這種模式會起到債券質押回購的短期融資替代正常發行的長期融資的作用。
就質押回購的正回購投資者結構而言,城商行、基金類和全國性商業銀行是主要的質押回購正回購方。並且在結構化發行中,發行人實際的融資成本並非票面利率,而是支付給資管產品的管理費、債券質押回購的成本及過橋方的過橋費。
「從信用風險來看,由於非銀機構和中低資質企業融資更加依賴中小銀行,當中小銀行流動性緊張、自顧不暇時,非銀及中低資質企業的資金鏈也會受到影響;從流動性風險看,大行和中小銀行在避險情緒的帶動下,進行債券逆回購業務時,一方面提高對質押券的要求以規避低資質企業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對交易對手也有所取捨。 由於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兩方面的影響,非銀及中低資質企業均面臨著一定程度的融資壓力。」國金證券表示。
對此,監管層高度重視當下非銀機構面臨的流動性困難。6月16日下午證監會牽頭召開的會議指出,要客觀看待交易對手方,不要一刀切停逆回購融資,放開發行金融債,提高短期融券券額度等。
此前券商較多的融資方式是證券公司債和超短融,很少通過發行金融債券來融資。
「現在非銀融資渠道斷了,授信就不要管那麼嚴,央行可以窗口指導重新疏導一下。錢不給非銀,非銀自己想辦法,比如非銀可以發債等,市場信心也在重建過程中。現在優質的證券就直接處理了。現在可以更關心券了,大家也認券,而不認機構了。」上述券商首席固收分析師進一步稱。
※一季度實體槓桿率創新高,政策再調整還需平衡穩增長和穩槓桿
※跟盤:滬指、深成指再度翻綠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