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些禪詩里藏著我們最需要的生活態度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些禪詩里藏著我們最需要的生活態度

2019年6月16日上午,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駱玉明在覺群大禪堂做了題為「詩與禪」的公益講座,這也是上海玉佛禪寺·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在2019年里獻上的第17場「覺群人生講壇」。

駱玉明教授因講課風格幽默生動而深受廣大學生及文學愛好者的喜愛,在本次公益講座中,也用簡明而又生動易懂的例子,闡釋了多首人們耳熟能詳的禪詩背後不一樣的深意。

精華回放 1

禪是什麼

在泛義上,禪可以被用來指向各種與佛教有關的事物;同時,禪也可以特指「禪宗」及其修行精髓。禪悟,是一種擺脫語言闡釋和邏輯分析,通過個體的體驗與實踐徹悟真理,使生命趨向完美的過程。

在駱玉明教授看來,對更多人來講,禪是一種生活方法,一種生活態度,能使我們變得心胸寬廣、神思平靜、簡單有趣,同時又具有活潑的生命力。禪不是讓我們去追求一個生活之外的東西,不是追求一個高於我們生活本身的東西,而是追求我們自身的那種平靜的、樸素的、寬博的和有趣的生命狀態。而且,禪絕不是沉悶的,趙州禪師就說過「禪者,活潑潑也,非枯木死灰」。禪是很強調充滿活力的,簡單樸素又充滿活力,安靜又充滿活力。

精華回放 2

詩里的生命力

禪看似虛無飄緲,不可捉摸,但真的走進去,它卻平平實實、真真切切。中國古代詩歌中有許多從具體的人生體驗來感悟禪的佳作,佛門中的高僧也寫下過許多禪詩。

從釋迦牟尼佛與大迦葉尊者「拈花微笑」的典故,到禪宗里那些高僧大德當頭棒喝或答非所問的公案,其實都蘊含了一個深意。那就是,老師無法告訴你怎麼樣去獲得「真理」(理解生命和世界的根本真實),因為覺悟的過程是每一個人踐行的過程,他無法從別人那裡直接獲得。這是每一個人自己生命的覺悟,這個覺悟的方式是個體性的,不是一種技術,沒有辦法傳授。但也不是說老師什麼都不教,這裡面有一種啟發和引導,但啟發和引導的方式是各種各樣的,其中有一種方法就是以禪詩或偈子來引導。

為什麼可以用詩來引導?詩是一種象徵性的表達,我們在讀詩時並不只是從詩裡面去讀這位詩人的思想和經驗,而是詩人把他的生活經驗和生命感受,找到一種原型,封存在這首詩里,當你去讀詩時,是在用你自己的生命經驗、情感經驗去打開這首詩,去激活它,這時詩中的情感和人生經驗,成為了你所理解的情感和你的人生經驗。

歷史上很多禪師的感受也是通過詩來表達的,千年之後的我們在讀這首詩,其實是在以你自己的方式在展開。如果讀詩的人總覺得自己在讀李白、讀杜甫,那根本就錯了。是你在以你自己的方式去喚醒一種詩,它是以你的方式在展開的,它是有生命力的東西。

所以,禪雖然是不可言說,但可以借詩來悟。

精華回放 3

你被什麼困住了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南朝 傅大士

這首偈詩是南朝的傅大士所作,也是最早出現有禪偈特徵的作品,而且不太容易理解。空手怎麼能把鋤頭,步行又怎能騎水牛,橋流水不流更是違背常識。但禪者把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來說,別有深意。

人在社會中都會獲得一些特定的社會身份,這種身份被人為地設定有高下貴賤之分,但根本上還是虛幻的,不能成為人生的根基,但人卻往往會迷失在這種「身份」中。例如某人做了官,官位就是他把著的「鋤頭」,如果不能意識到自己說到底還是「空手」,迷失在官腔官威中,只會做官不會做人,那這個人就變成了「鋤頭」。有權位的人一旦遇到挫敗,若不能適應身份待遇的落差,常出現精神崩潰的癥狀,這就是因為他把鋤頭當做了自己,失去了自己。

空頭把鋤頭、步行騎水牛講的是,雖有形跡,依然是空。人在世間會遭遇很多變化,也必須應對這些變化,內心須保持平靜和穩定,不被外界的變化帶著走,這就是「空」的意義。

至於水流和橋,現代人從相對論的角度就容易理解,包括地球的公轉自轉,我們平時習以為常、察覺不到。又或者,水總是在流,是變卻也不變;而橋呢,萬物皆有成住壞空,橋的不變卻也是在變。至於傅大士的本意,可能人見人異,或許也沒有固定或唯一的正解,但他要求人們放棄單一和固執的立場來看待事物的變化,這是可以清楚體會到的。

精華回放 4

期待柳暗花明不如坐看雲起

魏晉詩人阮籍常常駕車漫遊,走到無路可走便慟哭而返,留下的成語叫作「窮途慟哭」。他的詩常常也是表現這種人生困頓的焦慮,比如「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窮途慟哭不是禪,它是用一種固執的態度看待人和世界的對立,在這種對立中感受到生命遭受外力壓迫的緊張。當然,這不是禪。

同樣以行路象徵人生,陸遊的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給人以更多的愉悅,它讓人對生活抱有信心:在看似無路的地方,可能有一片新的天地出現,只要能夠堅持,希望總是有的。但這也不是禪。

這兩句詩描寫的是單線的變化,是對預期目標的等待。人生的道路受各種不可知因素的影響,預期的目標往往很難實現。如果「山重水複」之後並非「柳暗花明」又會怎樣呢?是不是仍舊回到「窮途慟哭」?

而有「詩佛」之稱的王維,他寫道「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沿著山溪走到了水的盡頭,但這僅僅是水的盡頭。如果你並不去預設一個非要到達的固定目標,敞開一顆無限的心,你就會看到這世界充滿著奇妙的變化。在遠處的山谷,在跟你走過的路毫不相干的地方,雲漸漸湧起,升向高敞的天空,景象如此動人,視野無比廣闊。 反之,如果你在「水窮處」沮喪不已,心境閉塞,那就看不到「雲起時」了。

這是一個很小的例子,卻涉及到了禪的重要道理:若能消弭固執和對立,消弭貪慾和妄念,消弭緊張和焦慮,便能以空靈玄妙的智慧、樸素自然的心情、隨緣自適的態度,求得本應屬於你的完美的生命。

在講座現場,駱玉明教授還與大家賞析了多首禪詩和名句,包括「滿船空載明月歸」、「春有百花秋有月」、「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等等。若想進一步了解更多禪詩背後的深意,可以參考駱玉明教授的作品《詩里特別有禪》。

駱玉明教授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辭海》編委、中國古典文學分科主編。著有《簡明中國文學史》、《縱放悲歌——明中葉江南才士詩》、《世說新語精讀》、《詩里特別有禪》等。

編輯 | 慧丁

攝影 | 曉峰

責編 | 二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玉佛禪寺 的精彩文章:

「吃素」與「不吃葷」說的不是一回事兒!
不完美人生的逆襲指南,了解一下!

TAG:上海玉佛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