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三賢 一人驍勇不設守備 一人愛酒自釀美酒 一人產生一靈簽
渭南,陝西省轄地級市,古稱下邽、蓮勺,地勢以渭河為軸線,形成南北兩山、兩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類型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渭南南東襟黃河與山西運城、河南三門峽毗鄰,西與西安、咸陽相接,南倚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橋山與延安、銅川接壤。
陝西渭南下邽鎮(今下吉鎮)人才輩出。為唐朝名將張仁願、大詩人白居易、宋朝名相寇準三人故里,所以後人謂此三人為「渭南三賢」。
渭南三賢:
1、唐朝名將張仁願
張仁願,原名仁亶,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臨渭區)人,唐朝宰相、名將。
張仁願文武全才,曾任殿中侍御史,後任肅政台中丞,檢校幽州都督,擊退突厥默啜可汗的進犯,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唐中宗繼位後,張仁願被召回,授左屯衛大將軍、檢校洛州長史,但不久又被任命為朔方軍大總管,防禦突厥。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取漠南,極大的削弱了後突厥汗國的國力。
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拜相,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左衛大將軍,封韓國公,又加鎮軍大將軍。開元二年(714年),張仁願去世,追贈太子少傅。
張仁願軼事:不設守備設施
張仁願築受降城時,沒有設置壅門、曲敵、戰格等守備設施。曾有人問道:「邊城沒有防守設備,行嗎?」張仁願說:「兵貴在攻取,不宜退守。如果敵人打到這裡,應當全力出戰抗擊,敢回頭望城的人都該斬殺,何必設置守備,養成退守的習慣呢!」後來,常元楷接任朔方軍總管,開始修建壅門,議論之人更推重張仁願而輕視常元楷。
2、唐代大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軼事:自釀美酒
白居易自家釀的酒,質高出眾,他為自家的酒作詩道:「開壇瀉罇中,玉液黃金脂;持玩已可悅,歡嘗有餘滋;一酌發好客,再酌開愁眉;連延四五酌,酣暢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歷史不但有記載,而且直到今天,還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賞鄉鄰」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傳。
3、宋朝名相寇準
寇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及知巴東、成安二縣。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太宗重用,三十二歲時拜樞密副使,旋即升任參知政事。真宗即位後,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當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澶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寇凖反對南遷,力主真宗親征,從而穩定了軍心,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復宰相職務。後因參與宮廷權力鬥爭,被丁謂等人排擠,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病逝於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詔為其立神道碑,並親於碑首撰「旌忠」字,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謚號「忠愍」,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寇凖善詩能文,其七絕詩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
寇準軼事:寇公任雷陽
關帝靈簽第八十一簽就是「寇公任雷陽」,這是寇準在雷州任職的典故。此簽的意思是被人欺凌,暫時耐守,自可昭雪。宋仁宗為寇準平反後,雷州人民「悼其屈,而哀其忠」,把寇準的住所改為寇公祠。如今的寇公祠內,仍陳列著皇帝因寇準而下的一道道詔制。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TAG:古今獵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