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明清玉器鑒賞簡析
中國明、清玉器漸趨脫離五代、宋玉器形神兼備的藝術傳統,形成了追求精雕細琢裝飾美的藝術風格。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欽詩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寫作「佩」。古人對玉佩的熱愛不是因為玉的貴重,而是源於玉的品格,所以古語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中國宋代是一個手工業和工商業空前發展興盛的時代,國富民強,文化發達。民間用玉也較前朝為盛,大量出現各種玉佩飾,玉用器。兩宋玉器承襲兩宋畫風,通常畫面構圖複雜,多層次,形神兼備,有濃厚繪畫趣味,文人情趣甚濃。佩飾分為玉束帶、玉佩,用具有玉輅,玉磬,禮器有玉圭、玉冊等等。內廷專設有玉作,玉料由西域諸國進貢。
明清是另一個玉文化繁榮的時代,這時民間盛行佩帶各種玉佩飾。有錢的人上到帽檐前飾,中至玉腰牌,玉掛件,下至玉鞋扣,幾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會帶個玉手鐲、玉耳環,玉扳指等。所用玉料大多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別以產於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為名貴,黃玉也同樣價值不菲。翡翠也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國的。但由於翡翠石料一般較為細小,所以多用來做介面,耳環等小件器。我們現今看到的大部分玉佩飾都是明清兩代的產物。
龍紋是明代典型,龍身斜割鱗紋或陰刻對稱菱角形;龍首向左,開口,帶齒;龍眼上下眼。連珠紋螭龍飾片多出現在明代帶飾上。玉器背面成凹圓毛底,通常屬明代之作,而荔枝紋(葉多,果少)是明代瓜果中的典型紋飾之一,菊花紋通常也多見於明代玉器上。至於明代玉人,臉型圓,五官開闊,和善,系長袍,嘴短弧線,鼻象頭蒜(成人楔子狀,八字形),此為明代典型人物特徵。
與當時的繪畫書法以及工藝雕刻緊密聯繫,明清時期玉器全面繼承了前代玉器具多種碾工和技巧。並有顯著的發展與提高,碾法突出體量感,並追求工筆畫功力。其玉質之美、品種之多、應用之廣都是空前絕後。清代碾法,要求嚴格,規矩方圓,線如直尺、圓似滿月,姿角圓潤光滑,無論是器物的內膛、側壁或痕、足等次要部位也一絲不苟,里外均話費大力氣,做工十分講究,鏤空尤其重要,足以以假亂真,俏色玉各種色澤組合天衣無縫。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五經通義》說玉「溫潤而澤,有似於智;銳而不害,有似於仁;抑而不撓,有似於義;有瑕於內必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於禮。」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認為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節。《詩經》里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古人給美玉賦予了那麼多人性的品格,以至於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TAG:中國電視文藝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