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把過去的傷痛化作前進的力量」,這可不是毒雞湯

「把過去的傷痛化作前進的力量」,這可不是毒雞湯

想像這樣一個場面:12歲時,你家搬家了。在那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你卻偏偏遭受了校園霸凌。時至今日,當你回想起那段過往,你會怎麼想?會覺得它是美好生活中突現的一段心酸往事,還是覺得它是一個有著圓滿大結局的艱辛經歷?你是否會考慮,也許正是這段痛苦的經歷讓你變得堅強,或是讓你有機會遇到了人生中最鐵的死黨?

你就是你自己的故事

講述這個故事的方式似乎並不能改變你的身份,但怎樣解讀你的生活,怎樣講述生活的故事,會對你終將成為什麼樣的人產生深遠的影響

無論是否給予這些故事有意識的關注,它們都會在那兒,為我們的存在賦予意義,為我們的身份認同奠定基礎。你就是你自己的故事。

最近,西華盛頓大學凱特·麥克萊恩(Kate McLean)領導的團隊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發表的論文寫道:「我們拿來講述自己的故事揭示了我們自己,構建了我們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支撐著我們。

儘管我們會不斷修改我們的個人故事,但裡面卻包含了各種各樣穩定的元素,能揭示我們內在固有的某些東西。一直都有研究在關注這個領域,而麥克萊恩團隊的研究是其中最新的之一。

當故事成為人格的一部分

麥克萊恩的合作者之一,西北大學的人格領域研究專家、鄰域先驅丹·P·麥克亞當斯(Dan P McAdams)在其開創性論文《生活故事的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Life Stories)中解釋了這一點:「人們在自我定義的生活故事上互不相同,在諸如性格等更傳統的心理特徵上也不相同,但這兩種不同是是不一樣的。」

自麥克亞當斯提出這一主張近二十年以來,已經積累了足夠的證據來支持這樣一種觀點——除了目標和價值,以及性格特徵以外,個人敘事(personal narrative)也反映了個性的穩定方面。(麥克亞當斯將自我的這三個方面稱為「人格三位一體」)

其他一些研究也說明了把個人敘事作為人格一部分的重要性,因為講述個人故事的方式最終會對心理健康和整體幸福程度產生影響。例如文章一開始提到的那個校園霸凌的假設,如果你能記住其中的積極因素,那麼你將更有可能在今後的生活中享受更大的幸福和滿足感。

不僅如此,更加可能的是,改變個人敘事的風格和焦點或許能對我們有益。實際上,幫助人們以更具建設性的方式重新闡釋他們的個人敘事,是所謂「敘事療法」的基礎。你現在能夠講出來的故事並不是你人生的最終版本,邊講述邊修改你的故事,也許就會發生改變。

屬於你的人生故事風格

但是,用來講述人生的風格究竟都有哪些呢?比如,在用傳統方式描述人的性格特徵時,我們從英語的數千個形容人性格的術語中,提煉出了所謂的「大五人格」(外傾性、盡責性、神經質性、開放性和隨和性),這幾個術語互相結合,能盡量捕捉到每一個人的本質。

與之相似地,人生故事也有類似的幾種主要特徵可以「對號入座」。他們一開始總結出了一個長長的特徵列表,而為了提煉出最具意義的生活故事特徵,麥克萊恩和她的團隊進行了三項研究,涉及近1000名志願者。每個人都提供了他們生活中特定的故事片段或是能總結他們一生的概括性故事。在對這些故事進行了徹底的分析和編碼後,麥克萊恩和同事認為講述人生故事的特徵可以被總結為「三大」

第一大是「動機性和情感主題」,著眼於敘述者表達的自主性和與他人的聯繫有多少,故事整體上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以及它們最終是一手好牌變糟糕了(比如把那個霸凌的例子看作毀了一切的萬惡之源),還是在不盡人意的條件下創造出了圓滿大結局(比如把被霸凌的經驗積極地運用起來)。

第二大是「自傳式推理」,即對故事中的經歷進行了多少反思,在發生的事情中找到意義,並辨別出關鍵事件與已經改變和未改變的方式之間的聯繫。

最後,第三大是「結構」,也就是根據時間線、事實和背景而言,我們的故事能從多大程度上說得通。

只有在一段時間內表現出具有一定意義的穩定性的個人敘事才能判定為像人格那樣的「特徵」。(類似於性格特徵的穩定性)

最近的研究表明情況確實如此。埃默里大學的羅賓?菲伍什(Robyn Fivush)及其同事要求近100名成年志願者在接受採訪時講述他們的生活故事,並在四年後要求他們再次講述自己的故事。

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志願者故事的「連貫性」在研究期間表現出了穩定性。「人們講述自傳式敘事的方式反映了個體差異的一個穩定方面,」菲伍什及其團隊總結道。

這一最新結果是對近來類似研究的補充,比如有研究表明個人故事的事件內容從青春期開始獲得「穩定」這一元素,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愈發穩定;也有研究稱年輕人故事中,意義化歷程(即把不好的經歷講述成積極的)和污染化歷程(即把好的經歷講述為消極的)的相對頻率在幾年中顯示出了一定程度的穩定性。

也就是說,雖然這些故事的頻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但在第一次講述時講出更多某種歷程的參與者,在三年後的第二次講述中往往也會講出類似的歷程

想幸福?多講積極的故事吧!

人生故事反映了人格的某個穩定、重要的方面,這一結論可能對我們有著重要影響。幾年前,富蘭克林歐林學院的喬納森·阿德勒(Jonathan Adler)和他的合作者,包括蒙特利爾魁北克大學的伊麗安·烏勒(Iliane Houle)在內,回顧了之前對人生故事的30項調查,發現有幾個方面都與幸福有關

在提升生活滿足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上,基於西方社會樣本的研究指出,越是講述積極的故事,故事中越是充滿有意義的元素,人往往就越能享有幸福。比如當你丟了工作,卻得以開闢了一條你更喜歡的新職業道路。

此外,在故事中展現出更強的主人公意識、和他人進行更有意義的溝通的人也會更健康。他們會常常記得與親朋好友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記得他們一同分享各自的愛好,一起去上廚藝課。在生活故事中投入更多自傳式推理,構建更好的結構,也能變得更幸福。

除此之外,有限的證據表明,生活故事中積極特徵的增加是先於隨之而來的有益影響的,並非只是簡單地反映生活正在變好的現狀。不過,阿德勒和同事對此很謹慎,認為仍需進行更多的長期研究來確定其中的因果關係。

這是否意味著,如果你能夠修改你的生活故事,比如學會從消極經歷中看到積極的因素,你就可以培養出一個內心更強大、更健康的人格

這個想法並不離譜。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學生志願者被要求寫下他們的故事,並讓他們在故事中寫出更多意義化歷程的片段。(比如想一想某次讓你最終變得更好的失敗)

隨後發現,與沒有接受上述提示的對照組相比,這些學生志願者對目標更加鍥而不捨,即便幾周之後,仍然表示出完成初始目標的意願。研究人員總結道:「這些研究結果不僅可以證明個人敘事能夠被塑造,而且還表明,改變思考和談論重要生活事件的方式可以影響人的生活,讓人向前看。」

正如哲學家所言,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其實是在構建屬於自己的現實。你怎麼看世界,世界就是什麼樣子。心理治療師用這種自由解放的視角幫助人們擺脫特定的恐懼和焦慮。人生故事的研究結果讓這一原則變得更普適——我們編撰自己的生活,從而塑造自己

下次再遇到不順心的事記得換個開心的角度想一想,整條街上最瀟洒幸福的仔就是你了。

作者:Christian Jarrett

編譯:八雲

編輯:李子

編譯來源: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90523-the-way-you-tell-your-life-story-shapes-your-personality

一個AI

快講講你們最悲慘的故事,本AI幫你們積極濾鏡一下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 的精彩文章:

作為生物學博士,我們給小孩選疫苗的戲好像也不少
賺你的錢還讓你當苦力,佔盡便宜的宜家憑啥這麼火?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