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晚清重臣少年得志,前半生可圈可點,後半生碌碌無為坐等亡國

此晚清重臣少年得志,前半生可圈可點,後半生碌碌無為坐等亡國

晚清有「旗人三才子」的說法,分別是指那桐、端方和榮慶,這三人在晚清官場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那桐、端方都是貪財好貨之主,上不了檯面,唯有榮慶名聲較好,他為官清廉不貪財,而且還有一身的文化細胞。

榮慶,字華卿,號實夫,蒙古正黃旗人。他進入官場一不靠祖上恩蔭,二不靠錢財鋪路,全憑個人過硬的應試能力。光緒九年(1883年)榮慶會試中試,此後高中進士,時年27歲,可謂少年得志。說起來,向榮慶這樣以科舉正途入仕的滿人並不多見,因此和一般滿人不同的是,榮慶具有一身的文人習氣,嗜好風雅之事。

不過,榮慶早期的仕途之路並不順利,他既不是出自顯宦之家,也非富賈之後,他七歲喪父,家境貧寒。考中進士後又入值了以窮出名的翰林院。這時的榮慶境況慘淡,時常入不敷出,成了京城當鋪的常客。

要想在晚清官場混出個名堂,沒有銀子那是萬萬不能的。但慶幸的是,窮光蛋榮慶居然得到了上司的垂青,被樹為典型培養。榮慶之所以有這樣的運氣,也非憑空而來,大致有是三個原因:

第一,榮慶辦事認真,在翰林院任職時,榮慶多從事雜務,雖然瑣碎,但他卻能一絲不苟。後調至詹事府,他又不辭辛苦,親力親為,妥善安排下屬分工辦理,這一切都被光緒帝看在眼裡,對他有很好的印象。

第二,清廉自律。按理說,京官清苦,如果有人孝敬,自當笑納以解燃眉之急。榮慶則不然,終其一生,他都潔身自好。但凡有人送禮,他都一律不收。

最典型的一次是清末巨貪周榮耀以厚禮向榮慶行賄,他不為所動,堅決璧還。事後他回憶此事還頗為得意的說:「當年不為所誤,並非有先見之明,不過義利一關早覷破耳。」榮慶堅拒賄賂,或許尚有防授人以柄的考慮,不過這種作風卻為他在官場上帶來了不錯的口碑。

第三,善結人脈。朝中有人好做官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倒不是說榮慶刻意鑽營上司,只不過在1899年時湊巧外放山東學政,這個時候的山東巡撫正好是袁世凱,因此兩人結下了深厚的交情,也為日後發跡埋下了伏筆。

我們知道,袁世凱和榮祿向來都是一條船上的人,有了袁世凱這個橋樑,榮慶很快便投在了榮祿的門下。不到一年時間,榮慶便「奉旨署理倉督」,即倉場侍郎。榮慶的可貴之處就是在於他的肯干、能幹,任職倉督一年多後,又被破格提拔為刑部尚書,旋即又調禮部尚書,復調戶部,拜軍機大臣、政務大臣。

至1905年,榮慶晉陞協辦大學士。僅僅六年時間,榮慶完成了普通京官需要數十年甚至一輩子都遙不可及的升遷之路。在即便是在官場糜爛的晚清也是不多見的,這個時候的榮慶才四十多歲,正值壯年,時人對他都寄予厚望。

可奇怪的是,自從榮慶進入軍機處後,政績反而大不如前,也沒幹出什麼石破天驚的大事。或許中樞的處境和一般京官不同,按說能力榮慶是沒有問題的,可能是因為複雜的高層人事關係阻礙了榮慶的事業發展,又或者是投鼠忌器,不敢放開手腳。但不管怎麼說,榮慶的後半生乏善可陳,政績相當一般。

辛亥革命爆發後,清王朝進入了倒計時,面對這一巨變,榮慶既無良方挽狂瀾於既倒,又無認同共和的覺悟,只得坐觀時局。客觀地說,榮慶對於大清是很有感情的,也是忠心的,1902年2月,榮慶曾寫下一首七律:

棖觸前情血淚漣,攀號有願愧遲延。

念衾幼主名空擁,大賚慈皇德可傳。

傾廈幸能支一木,偷生無補已三年。

每逢人處都無語,惟有心中百感煎。

不久,溥儀宣布退位,榮慶不願與共和為伍,淪為前清遺老。榮慶只不過是晚清大臣的一個縮影,當時像那桐、奕劻等那樣的滿人顯赫,無不尸位素餐,碌碌為為,只不過榮慶相比較他們略好一點,至少他到死還保持著對大清的忠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知縣屬下的縣丞、主簿、典史、巡檢等,具體分管什麼工作?
此人被譽為宋代第一良將,雖名氣不如楊家將、岳飛卻也是實至名歸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