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講好思政課,要讀萬卷書,更應行萬里路

講好思政課,要讀萬卷書,更應行萬里路

講好思政課,要讀萬卷書,更應行萬里路

思政課最近很火,豐富的教學形式、創新的內容載體、更為寬廣的教學視野,思政課的新變化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愛不釋手」。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抽樣調查顯示,91%的學生認為從思政課中得到啟迪,91.8%的學生喜歡思政課老師;一些思政課作為慕課推上網路,受到全社會喜愛,產生了積極影響。

原本印象中枯燥無味、令人昏昏欲睡的思政課,怎麼一改過去單調、灌輸的刻板印象,瞬間讓人路轉粉?是誰把「有意義」的思政課變得越來越「有意思」?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的視野足夠廣,才能更生動、深入、具體地活化教材,讓理論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從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到今年3月18日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提出,思政課教師要具有「國際視野」。這是新時代對思政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師在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時所應具備的新素養。

出國留學,是打開思政課教師國際視野的一個窗口。想讓更多的學生感受思政課的魅力,看得見更多的「風景」,思政課教師先要「走出去」。我們期待著,越來越多具有國際視野的思政課教師講出更加自信的中國。

漂洋過海,讓我的思政課更鮮活

文|陳慧女

講好思政課,要讀萬卷書,更應行萬里路

9年前,我成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一名思政課專任教師。那年秋季甫一入職,我立刻感到了巨大壓力,因為從來沒有一門課程80%的教學內容是需要教師跨學科講授的;也從來沒有一門課程會同時開設七八十個課堂進行PK;更沒有一門課程的教材幾乎年年都會修訂。要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課老師,「術業有專攻」顯然是不夠的。站穩講台,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容易。

教材高度凝練,往往只有結論和觀點,要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必須反覆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認真學習每一篇黨的重要文獻,在課程教研中心全體教師共同備課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研究,並大量閱讀各種跨學科跨專業的學術著作和文獻……

講好思政課,要讀萬卷書,更應行萬里路

算上在博士後流動站工作的兩年,我總共接受了23年正規教育,此後我留在大學裡工作,常年與我相伴的就是卧室里的半壁書籍。讀萬卷書,不僅是我的理想,也是我每日篤行的功課。儘管如此,從站穩思政課講台到站好思政課講台,還是有差距的。站穩講台,讀萬卷書,只是基礎。要講好思政課,依靠的是有邏輯的「灌輸」,而不是乾巴巴的「說教」,還要時時關注時事熱點和國內外形勢變化,理論聯繫實際。這就要求我不僅能把教材中的知識點講清楚、講透徹,還必須豐富自己的閱歷,努力讓自己的課程變得鮮活立體起來。

也許很多人認為思政課教師講的就是「中國特色」,沒必要出國訪學。其實不然,辯證地看,正如我們只有走出家鄉才知道什麼是特產,只有走出國門才能更清晰地認識什麼是「中國特色」。只有當我們眼中的世界變大了,才會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更清醒的認識,才能令我們在解讀教材時更加鞭辟入裡,講道理時更有說服力,鼓舞和引領時更有力量。

第一次出發,睜大眼睛看世界

2014年,受學校和學院的委派,我前往英國德蒙福特大學進行為期6個月的訪學,當時合作研究的主題是有關青年工作的。德蒙福特大學很小,我每天去辦公室都會經過商學院,在合作研究之餘,我開始對商學院產生了興趣,而起源只是發現那裡有很多中國人出入,而且和我的專業有一些關聯。於是我通過我的外籍合作導師聯繫了商學院經濟學專業的巴格特(Rob Baggott)和梅爾(Fred Mear)兩位教授。巴格特教授研究的是健康經濟學(類似國內的公共衛生經濟學),我和他約過兩次下午茶,他還送了我一本著作,讓我驚奇的是這本著作竟然是一本中文譯本。巴格特教授研究了很多國家人們的飲食結構,他認為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是最科學合理的,所以困擾英國人的超重和肥胖問題,在中國並不是一個普遍性現象。我曾參加過幾次梅爾教授的研究生研討會,第一次研討的主題是「環境稅和庇古稅(Environmental taxation and Pigouvian taxes)」,當時課堂上只有兩名學生,一個來自英國本土,另一個來自迦納,讓我驚訝的是,他們在討論中國的環境治理問題,認為中國的環境污染雖然嚴重,但政府在治理方面也有很多有益的做法。當時在我看來,無論是外籍教授還是他們的學生,對中國雖然沒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也沒有來過中國,但是他們都很關注中國,特別是中國近些年的變化。課後我專門詢問了梅爾教授,是否因為我要來旁聽才專門討論中國話題,他說並不是,確實是因為興趣所致。後來,我開始有針對性地關注英國學者對中國問題的研究,從而了解到世界對中國的關注,這種關注是方方面面的。

講好思政課,要讀萬卷書,更應行萬里路

第一次訪學時間很短,但卻給我的思政課帶來了一些改變。回國後我經常在課堂上跟學生分享英國的見聞。比如,在講到社會建設的內容時,我會拿英國城市街頭的殘障人士舉例,他們和其他普通人一樣,自如地去商場購物,去酒吧喝酒,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每個公共場所都會充分考慮到他們的需求。英國也有流浪漢,但他們大多不是殘障人士、兒童或老年人,反而是三四十歲的青壯年。這些現象都讓我思考我們國家的社會建設有哪些長處和不足,例如英國社會對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的關懷值得我們學習;而高福利養懶漢造成的社會資源浪費也是我們在社會建設中必須仔細審視的問題。再比如,英國雖然實行全民免費醫療,但醫療資源非常緊張,看病效率也不高。一些感覺痛苦但不嚴重的疾病,如牙疼、結石等,就診時可能需要長時間排隊。也有一些病情嚴重的病人我行我素,不顧醫生的勸告,致使病情反覆無常,肆意浪費醫療資源。因此,醫療體制改革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並非全民免費醫療就是最優的解決方案。

思政課與專業課不同,不僅要有專業知識支撐,還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做到守正和創新相統一。去過英國的人都會有個直觀的感受,英國的鄉村非常美麗,但是很多莊園、草地都是私人領地,不得擅入。和同學們分享這樣的經歷,更能讓他們直觀而深刻地體會到兩種社會制度的不同。

與同學們分享這些經歷和心得,我的課很快就變得鮮活起來。思政課教育,不僅要曉之以理,更要動之以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記得有一位土耳其留學生曾選修過我的課。雖然不是必修課,但他學得很認真,覺得我講的內容很有意思。我還邀請他進行過課堂分享,他不僅介紹了土耳其的歷史、土耳其和中國的關係,還談了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看法,以及土耳其效仿中國改革開放的一些做法。從一個外國學生的視角來看待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世界對中國道路的認可,讓很多同學都耳目一新。

再出發,沉下心來做自己

2017年,受國家留學基金委「青年骨幹教師出國研修項目」的資助,我再次踏上了訪學之路,目的地是美國丹佛大學,為期一年。

這次我的目標很明確,精心挑選了幾門課程進行深入學習。其中一門是我的外籍合作導師趙穗生(Sam Zhao)教授為國際關係專業碩士研究生開設的,全稱是Politic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這門課的內容和我在國內主講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課程關聯度極高,幾乎涵蓋了我到美國前想了解的所有問題,如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的革命,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的改革開放,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的政治民主,以及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道路或中國模式,等等。有時候學生也會拿網路上一些隻言片語來詢問我,為什麼同一個問題,美國人的看法和我們不一樣。我如獲至寶,在聽課的時候迅速將狀態轉化為「雙核」運行,一邊是我經過6年的授課形成的清晰的知識框架,另一邊是不斷填補的美國人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趙教授布置的所有文獻我都認真閱讀並做詳細筆記,每次課後都需要花3-5天的時間看文獻,課上還要豎著耳朵認真聽老師和同學們的討論,並隨時記錄感想。非常感謝趙老師能允許我全程旁聽,雖然只有10次課,但收穫很大。

通過系統學習,我發現,視角和立場的不同會導致同一個問題得出很多不一樣的結論。如在思政課上講授中國近現代史,我們是以革命史為線索,從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講到社會主義革命,可以追溯到范文瀾老先生創立的革命史敘事範式。美國學者研究中國問題多源於20世紀50年代漢學家費正清建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時的做法,運用的多為現代化史的敘事範式。兩種不同的敘事範式在一些具體的歷史事件評價上就有很大差別,甚至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典型的例子就是現代化史敘事範式認為洋務運動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產生了積極影響,而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則是負面的。所以,我在思政課上講到這段清末歷史的時候,會把兩種敘事方式告訴學生,提醒他們歷史是多元的,單一的視角會形成固定的評價標準,結論可能會有片面性。所以,任何一種或捧上天或貶入地的做法都是不符合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的,一定要堅持全面地看問題。

在思政課課堂上,我不僅分享自己的學術觀點和看法,也鼓勵同學們關注世界如何看待中國的方方面面。2018年,我為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碩士研究生開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時,就鼓勵同學們多搜集外媒對中國最新的評論和報道,在課堂上以專題形式請同學們講述世界如何看中國。在6次課堂活動中,同學們搜集了包括英文、俄文、德文、法文媒體等針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評論和觀點,並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我則引導他們冷靜、客觀地分析這些觀點,並期望他們能夠有針對性地利用自己的專業來講好中國故事。

講好思政課,要讀萬卷書,更應行萬里路

守正才能創新,只有堅定自己的信仰,才能自信而不迷失。因此,思政課教師的海外訪學經歷,無疑能夠在課堂上幫助同學們釐清思緒,抓住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歸來,放大人生格局

有人說,留學是一場旅行,讓你看到不同的風景;有人說,留學是一種體驗,讓你了解人生的無限可能。留學,對於思政課老師來說,是通過放大自己的格局,實現有益的提升,以更加堅定自己的信仰。研究中國,講好思政課,不僅要植根中國國情,也要放眼世界,回想百年前將馬克思主義帶入中國的不也恰恰是一群意氣風發的留學生嗎?

今天的課堂上,我們面對的是00後的大學生、95後的研究生,我們的思政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塑造有血有肉、富有親和力和感染力的思政課。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思政課程的學習,同學們能夠對身處的這片土地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有基本的認識,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成就精彩的人生。經過思政課的洗禮,我希望他們不僅知道賈斯汀,也了解屠呦呦;我期待他們既能談論中國的書法和茶道,也能說清楚「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我更想讓他們明白,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與追求自己的「小確幸」沒有矛盾。作為一名普通的思政課老師,我願意通過不斷的學習深造,最終成為學生的領航人,幫助他們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作者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0年獲得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學位。曾先後赴英國德蒙福特大學和美國丹佛大學訪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華中師範大學以「愛」之名,向祖國「聲」情告白
華中農業大學:堅持「四個一」模式 助力產業振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