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詞藝錄丨古人對詞學理論研究得失之探討

詞藝錄丨古人對詞學理論研究得失之探討

前言

通觀古文學之進程,其中於文理批評一流絕少橫流,有則亦零散駁雜不成體系,而逮至詞學批評則更甚。然雖如此觀,凡物卻自有「一體兩面」之視,又定有優弊之各特。故筆者欲起一篇,漫談古人論詞學之一二。



古人論詞之長處

  • 博雅通學而長於廣涉

古人治學第一要旨便是「博雅」,即治學者皆為「通才」,無讀經不通史者,無專詩詞而不通經典者,陸遊讀書示子有稱「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即是如此。故斯人移力理論文學之中,便多能引經據典,觸類而旁通。

詞藝錄丨古人對詞學理論研究得失之探討

此種優長置於詞論中則尤為重要,蓋能使學者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如《樂府雜錄》之作者段安節,飽學而知音律,故《樂府雜錄》一書雖談樂部諸曲調,但亦能引史而侃侃雜論,如記《安公子》由來一事:


隋煬帝游江都時,有樂工笛中吹之。其父老廢,於卧內聞之,問曰:「何得此曲子?」對曰:「宮中新翻也。」父乃謂其子曰:「宮為君,商為臣,此曲宮聲往而不返,大駕東巡,必不回矣。汝可託疾勿去也。」精鑒如此。《樂府雜錄丨安公子》

又李清照論「詞別是一家」時,能溯原始,雜掌故,合音律,所以橫流泛濫,見讀知廣:


樂府聲詩並著,最盛於唐。開元、天寶間,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名士忽指李曰:「請表弟歌。」眾皆哂,或有怒者。及轉喉發聲,歌一曲,眾皆泣下,羅拜,曰:「此必李八郎也。」 自後鄭、衛之聲日熾,流靡之變日煩。已有『菩薩蠻』、『春光好......等詞,不可遍舉。(李清照《詞論》)

詞藝錄丨古人對詞學理論研究得失之探討

詞學中興之後,此種廣涉的特點越發明顯,《介存齋論詞雜著·序》中開宗明義雲「夫詞,非寄託不入,專寄託不出,一 物一事,引而伸之,觸類多通」又雲「既習已,意感偶生,假類畢達,閱載千百,謦欬弗達,斯入矣」。



  • 酌蠡于海而長於統攝

及詩及詞,古人皆能祖述濫觴,上窺根本,故讀之能有宏觀之野,此古人論詞又一長處也。鍾嶸《詩品序》中有云: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祇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其論詩非先解詩,而先有縱覽,讓人知之動物可以為詩,性情可以為詩,致饗昭告也可以為詩,

又 王灼《碧雞漫志》開篇云:


古人初不定聲律,因所感發為歌,而聲律從之,唐、虞三代以來是也,餘波至西漢末始絕。西漢時,今之所謂古樂府者漸興,.......餘波至李唐始絕。唐中葉雖有古樂府.......不過以詩一體自名耳。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今則繁聲淫奏,殆不可數。古歌變為古樂府,古樂府變為今曲子,其本一也。

王灼談詞亦非先解詞,而先使人知「歌法之變」,進而能梳曲子詞嬗衍進程,始能知詞之本來面目也。

詞藝錄丨古人對詞學理論研究得失之探討

逮至清代,詞風更盛,但之於理論,依是先探其本而後闊論。況周頤《 蕙風詞話》論詞之做法以「重、拙、大」而統攝;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以「貴得其本原 」為綜辯;彭孫遹《金粟詞話》則又以「自然為宗」後引述。

詞藝錄丨古人對詞學理論研究得失之探討

此皆為篤學博士以富庶學識「酌蠡水於大海」而得,眼界尤高而視下無餘。如《史記·高祖本紀 》所謂:「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古人論詞之積弊

  • 以資談興而弊於參差

古人論詞雖有廣涉、統攝之優,但畢竟為名教所限,諸公治學皆要一抒抱負,故詩詞置於經史子集之中則忝居末流,詩詞之理論,更是「以資談興」之蠡毛小道。歐陽修於《六一詩話》中便直言此書為「 居士退居汝陰而集,以資閑談」,信然。

詞藝錄丨古人對詞學理論研究得失之探討

於詞亦如是,唐宋詞論尚少參差之弊。唐《樂府雜錄》、《教坊記》可當樂書看;宋李清照、周密、張炎等人本詞中巨擘,所論詞理自然可以聽可以學,然論者稀音,實為大憾。

詞藝錄丨古人對詞學理論研究得失之探討

明清時期(尤指清代)「其篤學之士,又移其校勘經籍之力,以從事於詞籍之整理與校刊」(《中國韻文歷》)而蔚為大觀。然風氣之中,諸文人竟以此為「立書」仄路,故有清一代三百年中詞話繁蕪,泥沙傾下之況令人乍舌。

其中下者,有削足適履如王國維之《人間詞話》,其中有周詞評如下:

〖三二〗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雖作艷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人間詞話》

而後王國維晚年觀念又悖於《人間》,云:


詞中老杜,非先生不可。讀先生之詞,於文字之外,須更味其音律。今其聲雖亡,讀其詞者,猶覺拗怒之中,自饒和婉,曼聲促節,繁會相宣,清濁抑揚,轆轤交往,兩宋之間,一人而已《清真先生遺事》

飽學如靜安先生於詞論猶如是,何況近千家「資談興」的劣等詞論乎?

詞藝錄丨古人對詞學理論研究得失之探討



  • 形而上學而弊於解構

古人論詞猶有一大弊,即理論歸附於形而上學。此非詞論積之罪,而在於舊學積弊,古人學問構架體系是一「大一統」之形而上學,雖能善於提掣,終病於「一言放之四海而皆準」之學術理念。故諸家論詞,無一人能避此弊病。

詞藝錄丨古人對詞學理論研究得失之探討

海德格爾

所謂解構者,傳於錢鍾書之翻譯,而始於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之"deconstruction",意為 分解、消解、拆解、揭示。文學之中,無非黑即白之絕對,故又無一作者僅傳一訊息、一主旨,但遍覽清代諸詞論,皆好以一脈而傳,至於複雜之 觀念衝突而不顧。

詞藝錄丨古人對詞學理論研究得失之探討

先學詞者無有解構。如浙西派之詞學主張中,按朱彝尊所論「填詞最雅,無過石帚」(《詞綜發凡》),又「必崇爾雅,斥淫哇」,故譚獻批雲「派為人詬病,由其以為止境」(《篋中詞》)此學詞者之無解構之證。

詞藝錄丨古人對詞學理論研究得失之探討

後論詞者無有解構。《藝概》卷四《詞曲概》中云:


「詞之為物,色、香、味宜無所不具。以色論之,有借色、有真色。借色每為俗情所艷,不知必先將借色洗盡而後真色見也。」

然所謂之「物,色、香、味」為何物耶?「色」為詞中意象之顏色乎?為形色乎?為佛家語乎?莫衷一是。

又前文引論況周頤論詞「重、大、拙」之說,其中《蕙風詞話》謂「重者,沉著之謂。在氣格,不在字句。」抵沉著指何?氣格指何?皆無解構之處,全以形而上提成似是而非觀。


詞學程式,先求妥帖、停勻,再求和雅、深[此深字只是不淺之謂。]秀,乃至精穩、沈著。精穩則能品矣。沈著更進於能品矣。精穩之穩,與妥帖迥乎不同。沈著尤難於精穩。平昔求詞詞外,於性情得所養,於書卷觀其通。優而游之,饜而飫之,積而流焉。所謂滿心而發,肆口而成,擲地作金石聲矣。情真理足,筆力能包舉之。純任自然,不假錘鍊,則沈著二字之詮釋也。《蕙風詞話》

綜上,古人論詞,尤少邏輯、方法之消解而揭示,故容易玄玄而怪,不與初學者親。


結言

近代曲(即詞)濫觴隋唐,而唐時詞論僅有段安節之《樂府雜錄》、崔令欽之《教坊記》略為人知;有宋一代詞家數百詞作逾千,然詞論僅十則;元明二代詞學業已式微,詞論僅五;唯自清朝,學者能移其校勘經籍之力以從詞學理校,其理論乃與創作比翼而飛,得成「中興之盛」云云。

詞藝錄丨古人對詞學理論研究得失之探討

現代詞學研究體系

然古代理論雖發源甚晚,亦病於形上,但今人論詞者,卻不得不明辨優弊,復能以西學工具而細析詞家之肌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