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親,敢讓AI在你身上動刀子么?

親,敢讓AI在你身上動刀子么?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矽谷洞察官方網站(http://www.svinsight.com)

當你為AlphaGo與柯潔的圍棋大戰捏一把汗、刷著由今日頭條為你打造的「個人日報」、聽著網易雲音樂為你定製的私人FM...你是否察覺到,人工智慧正在悄然重構著我們的生活。無論是衣食還是住行,AI都在消解著我們固有認知的邊界。如果有一天,你的手術是由一名機器人來完成,你是否願意?

親,敢讓AI在你身上動刀子么?

一、其實外科手術機器人,並不是一個新鮮事

上世紀80年代,手術機器人第一次被應用到外科手術中。經過多年的發展,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憑藉其精確性、最小傷害性等特徵,在國內外的研究和應用中均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據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不完全統計:

親,敢讓AI在你身上動刀子么?

這其中,達芬奇(daVinci)手術機器人系統應用最廣泛也是最成功,2001年美國就已開始用「達芬奇」機器人做腹部手術。2007年1月,我國解放軍總醫院利用此系統,成功完成了中國首例全機器人不開胸房間隔缺損修補術。

親,敢讓AI在你身上動刀子么?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

目前,手術機器人已經形成了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市場也開始細分。由普華永道、ROBO醫療聯合發布的最新《全球手術機器人行業研究報告》所示,從類別來分,目前手術機器人分為神經外科、血管介入、內窺鏡、骨科、眼科、膠囊、軟體等,相應的代表機器人如上文表格所示。

而從功能來份,則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導型,即機器人系統整台手術過程中的主要參與者,醫生起輔助作用。如由Renishaw公司研發的NeuroMate機器人系統。另外一類則是輔助型,即機器人系統起輔助作用,如幫助醫生了解癥狀手、制定手術計劃等。如達芬奇(daVinci)系統。

不過,目前AI與醫療的結合還處在發展期,所以在研發和應用的之中,多為第二類輔助型的機器人。其原因是第二類輔助型機器人,作為手術的「助理」,在研發過程中所需要考慮到的醫療問題相對來說較為簡單和具體,研發周期較短,也能夠較為快速的進行創新擴散。

二、外科手術機器人,有啥好的

整的來說,當AI助力外科手術之時,能夠在手術的全過程給予技術支撐。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於目前的手術操作流程也進行了重塑。

1.全面了解病情,完善手術方案

在進行手術治療之前,醫師會依據CT、核磁影像數據等檢查結果以及病史為基礎,依靠自身的經驗以及與其他醫師的討論來制定手術方案。而這就存在著一定的風險,無論是輔助檢查結果出現問題,或者醫生自己的判斷出錯,那麼都將導致手術方案不完善,甚至存在失誤。

而外科手術機器人可以通過深入的影像拍攝,來全面、深入呈現具體部位的情況,在經過對於圖像的分割、特徵提取之後,能夠準確獲悉相關的信息及患病處定位。例如針對脊柱手術的Renaissance系統,配備有透視C臂以及3D成像技術,能夠有效幫助醫師制定手術方案。

2.減弱感性因素,降低手術風險

在手術過程之中,一方面個人的情緒會影響到手術的完成度,另一方面手術團隊之間的默契程度也同樣會產生影響。而在應用外科手術機器人之後,人為的感性因素被大大降低。無論是輔助型還是主導型外科手術機器人都能按照預定的程序進行實施,降低了手術風險。例如在山西醫科大學梁源的碩士論文中指出,經過研究,機器人輔助肝切除術較腹腔鏡肝切除術具有降低術後總併發症、術後出血和術後膽瘺發生率。

3.精確手術操作,實現最小創傷

在手術的實施過程中,對於一些狹窄的解剖區常常考驗著醫師的技藝。同時,在手術過程中的創口,也因為醫師的操作方便,往往不能達到最小。而手術機器人則能通過機械手和感測器,來高質量的完成。使得患者的創口更小,同時也減少了受感染的風險。最近,一段在網路上爆紅的手術機器人給葡萄皮縫針的視頻,也有效證明了這一點。

親,敢讓AI在你身上動刀子么?

(機器人給葡萄皮縫針 視頻截圖)

4.提高手術效率,多方同時「施工」

外科機器人的引入,能夠解放醫生的雙手,這樣一方面能夠使得醫生的工作強度降低,另一方面能夠使得人機可以同行,進行多方同時「施工」,來提高工作效率。在長時間的複雜手術中,外科機器人的作用能更為凸顯。例如達芬奇(daVinci)手術機器人有4條臂,其中1條為攝像頭,能夠進行三維成像,而其餘3條則可實施一般手術功能,如使用鑷子、電凝刀、分離器、超聲刀等。

三、外科手術機器人現在還有啥毛病

1.價格昂貴,難以加入一般治療方案

一方面專利保護和壟斷,手術機器人在售賣時價格高昂。據生產商IntuitiveSurgical官方數據顯示,每台「達芬奇」機器人售價約為60萬至250萬美元。如果租賃使用,年租金在10萬至17萬美元之間。

另一方面則由於器械損耗而造成的更換費用也十分高昂,例如在上文提及的達芬奇(daVinci)機器人,是由4條機械臂所組成。每次手術都需要使用4條機械臂,而每一條機械臂為了保證質量安全,只能至多使用十次。由此,其中的資金花費可想而知。

綜上,這樣的價格不僅讓缺乏實力的中小醫療機構望而卻步,同時患者在面臨著高昂的治療費用時,對於使用手術機器人保有猶豫。

2.人才緊缺,研究和應用都急需培訓

儘管「手術機器人聯合研發技術中心」、「國家機器人心臟外科手術培訓基地」、「國際達芬奇機器人外科培訓基地」等研究和培訓基地相繼建立,但是我國的手術機器人在自主研發和應用上仍然存在著人才缺口。

一方面,我國的手術機器人產業還處在早期研發階段,距離商業化量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根據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中顯示,幾乎國內所有公立、民營醫院所應用的機器人清一色進口。而這就需要大批的專業人才進行研發。一方面,在機器人應用中,同樣要對於醫師進行大量培訓,才能使得機器發揮最好的作用。

四、外科手術機器人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

如在前文所提及,目前高昂的價格與進口機器人壟斷國內市場有著重要聯繫。廣東省機器人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員吳新宇時表示,國產的手術機器人,無論是生產工藝還是關鍵零部件的採購,門檻都將更低,價格將會只有進口機器人的三分之一。

因此要想降低成本,就需要首先解決進口機器人壟斷市場的局面,通過多方的合力打破困境的藩籬。第一就是要保障資金鏈條的穩定和持續。一方面可以調整政策,追加相關資金的投入。另一方面資本市場則需要保有耐心,關注長遠的發展。

第二,加速度培養和培訓相關人才,保證人才的輸出。人才培養方面,可以開展校企合作來共育人才。例如武漢克路德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與華中科技大學聯合組建成立了「手術機器人聯合研發技術中心」。人才培訓方面,可以採用開辦「培訓班」、「培訓課」等形式來進行。

目前我國在外科手術機器人的自主創新上已經有了突破,在此前,由天津大學、中南大學等單位聯合研發國產手術機器人「妙手S」就已經成功進行了臨床試驗。

外科手術機器人快速成長的背後,不僅折射出已經重構了的醫療行業,同時也揭示,在人工智慧的浪潮之中,人類社會已經被重新定義。當AI加上醫療,工具理性和人文關懷之間的博弈似乎更為凸顯。但我們認為,人是工具的製造者和使用者,只要在尊重規律的前提之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技術的發展絕不會成為撕裂人類社會的異化力量,而是推動人類社會的車輪繼續向前駛進。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矽谷洞察官方網站(http://www.svinsight.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矽谷密探 的精彩文章:

英偉達跟USPS合作,用L4級自動駕駛卡車送郵件了!| 矽谷洞察
卡內基梅隆大學步入致力於開發「學習工程」的新階段 | 矽谷洞察

TAG:矽谷密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