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打江山,聯合群雄闖地產

打江山,聯合群雄闖地產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鄭宏泰 高皓

2019年5月28日,恆基地產(0012.HK)公司董事局主席及總經理李兆基正式宣布退休。兩個月前的3月20日,恆基地產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主席及總經理李兆基博士因年事已高,現正式考慮退休,其兩個兒子李家傑和李家誠出任公司聯席主席及總經理。

一年前的2018年3月16日,剛剛年過90的香港首富李嘉誠,在集團總部長江中心召開記者會,高調宣布退休,把領導長江集團的大旗交到長子李澤鉅手上。另一廂,也在這一天,長期處於「次富」或「三富」的李兆基,則在港島半山的家族大宅內,擺宴十多席,招待前來祝壽的親朋好友,原來當天是他農曆89歲大壽,他的子孫和親友們聚首一堂為他舉辦祝壽宴,活動雖低調,但氣氛熱鬧,身為老壽星的李兆基自然滿心歡喜,主賓其樂融融。

在福布斯發布的2019年中國香港富豪榜上,李嘉誠以317億美元身價位居榜首,李兆基以300億美元身價位居第二。有趣的是,對於年過90的首富李嘉誠,外界一直昵稱其為「誠哥」,而年齡較李嘉誠小一歲、富豪排行榜低一位的李兆基則被尊稱為「四叔」,輩份上明顯高了一輩,不知是否因為二人的公眾形象一個輕鬆一個嚴肅,因此人們對二人也有親疏差別所致。

相對於李嘉誠年屆90時全面退休交棒給長子,李兆基的傳承問題長期以來也備受關注。最新動向是2019年3月20日恆基地產在公布業績的同時,主動透露李兆基考慮在5月份的股東大會後退任主席及總經理的職位,並將向董事局建議由現年55歲的李家傑及47歲的李家誠兩位出任聯席主席及總經理 (《明報》,2019年3月21日),這意味著年屆91歲的李兆基終於有了退休之意。

這一舉動還是可以看作李兆基全面引退邁出的重要一步,因為早在四年前的2015年6月1日,當時年過86歲的他,宣布辭任恆基發展公司主席及總經理,由長子李家傑主管中國內地業務,次子李家誠接掌香港業務,被傳媒問及接班問題時,曾口直心快地說出了如下一段很值得深入體味的話: 「我自細鐘意 (自小喜歡) 做生意,對做生意情有獨鍾。好似打麻雀 (打麻將),食埋糊先走 (勝出才離開)。恆地要成日睇住 (時刻看管),要達到目標,恆地始終要打理番 (主管著) ……做太老就做唔到,盡量做多三、五、七年。(《信報》,2015年6月3日)

年近90仍不言休,一方面反映出李兆基熱愛工作,但同時也反映出華人家族企業傳承中一些備受關注的問題。李嘉誠的創富故事早已廣為流傳,相對而言,李兆基的故事雖相對低調,但他的企業創立與發展過程,其實同樣有不少值得借鑒的特點,而這也是本文的關注點。

究竟李兆基家族的聯合群雄和領導群雄的發跡歷程有哪些特點?成功打下江山、建立商業王國的故事又有哪些寶貴經驗值得汲取?傳承接班的安排又有何獨特之處?在回答以上一系列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它的發展歷史。

生於商人家族

嚴格意義上來說,李兆基並非由窮而富、白手興家,因為其父親在家鄉廣東順德是金鋪銀號老闆,在那個年代,已屬富裕人家了。他也並非「逼上梁山」式的創業者——不是因為讀書不多或是移民他地受到歧視等緣故找不到好工作等,迫於無奈地做起小生意——李兆基出生於商人家族,他從小即被父親帶在身邊,親授經營之術。

綜合坊間不同資料顯示,1929年農曆1月29日李兆基出生在廣東順德大良鎮,其父李介甫在李兆基出生以前,就在順德經營天寶榮金鋪及永生銀號,到20世紀20年代已小有名氣,不但因經營金銀匯兌與外幣買賣等業務積累不少財富,也由於營商之故與廣州、湛江及港澳等地的生意夥伴及親屬等建立起緊密網路。當然也較普通民眾掌握更多的商業資訊,擁有更寬廣的商業視角。

雖然李家家境富裕,但由於當時醫療條件差,嬰兒夭折率極高,李兆基上面的三位兄長中,李家的長子、次子(名字不詳) 都年幼早夭,只有老三李兆麟活下來,所以李兆基的三哥也就成為家中的「長子」。李兆基是家中第四個兒子,正因為他在家中排行第四,日後他被稱為「四哥」,上了年紀以後又被稱為 「四叔」。李兆基出生後,母親陳鸞鳳又誕下兩個兒子,分別是李兆楠和李達民,加上三位姐妹李煥瓊、李煥瑤及李煥珍,李氏家族可謂人丁眾多。他們的成長,成為日後帶動家族發展更上一層樓的核心力量。

或許是商人家族的一種特質,李介甫似乎很早就認定要兒子們繼承衣缽,投身商海,所以他特別重視兒子們在商場上的「實戰」經歷、知識和經驗。兒子們自幼便被安排在他身邊「學做生意」,並由他親自教導。他認為,書本上的知識只要「夠用便可以」,反而是社會經驗、人生閱歷等,更有助於了解人情世故、市場變化,從而發揮商業潛能,應對錯綜複雜的商業問題。

正是在這種思想或價值取向的主導下,李兆基和兄長李兆麟、弟弟李兆楠都在年幼時便在父親安排下接觸商業,參與生意與經營。他們都從底層做起,具體而深入地了解不同層面的運作細節。據梁鳳儀 (1997) 的介紹,李介甫很早便讓李兆麟到省城(廣州),跟商人朋友「學做生意」,李兆基亦從六歲 (1935年 ) 起即在父親身邊「學做生意」,由父親直接教導。那時,李兆基一邊上私塾,一邊在金鋪內做幫工,從實務中學習,這樣的成長經歷,相信並非同齡孩子能及。

由於年紀輕輕已開始在金鋪內學習,李兆基不但能掌握分辨金銀成色的技術,也了解了打金師傅在打金過程中上下其手的問題,令他認識到忠誠老實以及健全制度是為人做事與有效經營的不二法門。

抗日戰爭爆發後,順德、廣州等地相繼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李介甫的金鋪和銀號匯兌生意雖受影響,但基本上仍能在巨浪狂風中維持著。年輕的李兆基一面跟隨梁惠民教授學習國學,吸收中國文學和文化精華——梁惠民教授是當時中山大學文學系教授,因為不願為日軍所用,從廣州退隱到順德。同時,李兆基被父親委以更多經營責任。1944年,在他15歲那年, 父親開始讓他打理銀號和金鋪生意,而父親則奔走於廣州、順德和廣州灣之間,開拓更多業務。

無論古今中外,一旦發生戰亂,黃金的價值都會大幅飆升。由於民眾擔心國民政府發行的貨幣隨時變成毫無價值的廢紙,因此黃金成為真正的「萬國通行貨幣」。天寶榮金鋪及永生銀號的生意因此危中有機,無論是黃金、銀元買賣或是中外紙幣兌換,客源不絕,不但一般民眾光顧者眾,亦有不少行商、商賈及同業前來交易買賣,令生意得到不錯發展,終於挨過抗日戰爭的苦難歲月 (梁鳳儀,1997)。李兆基在戰亂中除了領悟到待人處世的人生哲學,也學到管理與經營的手法,以及在親力親為的過程中,練就了識別黃金成色的專業本領,為下一階段的發展積聚更多能量。

此後李介甫考慮到三名兒子已成人,基於為他們的前途及家族生意的發展考慮,他作出一個相當進取的安排和部署:他把一個兒子 (李兆麟) 派到澳門,把另一個兒子 (李兆基) 派到香港,讓另一子 (李兆楠) 留在順德,他本人則在粵港澳三地之間穿梭,實行多方位跨地域拓展業務,做大家族業務。在這種家族發展策略的主導下,19歲的李兆基於1948年離開家鄉,踏足香港。

但這並不是李兆基第一次到香港。在抗戰初期,在香港仍尚能維持和平時,李兆基曾隻身南下香港,在跑馬地的親戚家中寄居避難,逗留了接近一年時間才返回順德 (梁鳳儀,1997)。他因生性活潑好動,在這段避難歲月中,他四處走動,了解香港營商狀況與門路。而當時香港相對不同的營商環境與制度,也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廣東少年,成為日後吸引他投身香港的重要原因。事隔數年,他重返舊地,但與上次不同,這次他不再是短暫停留,而是要為自己的人生謀長遠出路。

到港不久,李兆基已清楚地認識到香港的法制及文化與家鄉順德差異巨大。香港已經發展成國際貿易港,有著濃烈的商業與移民色彩。當時不少人與李兆基一樣選擇到香港,一時間大街小巷擠滿了為生計奔波的人。在商業中心地段的中上環——尤其是永樂街和文咸街一帶,更是時刻熙來攘往,商貿活躍。對商業有著敏銳嗅覺的李兆基,旋即發覺這個地方正是適合他一展所長的商業舞台,於是他決定在這個地方找個落腳點。

當時,在文咸東街的一箭之地內,竟然雲集了「二三十間金銀店,專營黃金買賣、外幣找換、匯兌等生意」(梁鳳儀,1997),這種生意成行成市的景況,對年紀雖輕卻營商經驗不淺的李兆基而言,無疑如魚得水,十分有吸引力。李兆基在香港初試啼聲,經營的金銀生意取得不錯成績,備受同行關注。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李兆基對香港營商環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意識到當時香港經濟結構的變化,所以開始轉型從事五金行業及進出口貿易。在各項生意中,他不但積累了資本,更是開拓了商業網路與人脈資本,這成為他日後生意與事業可以邁上另一台階的關鍵。

萬丈高樓平地起,李兆基的經商哲學及能力,無疑是在他自小協助父親打理業務期間培養出來的,他對生意營運和成本掌握尤其心思縝密,所以有了日後常常提及的經營名句:「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意思是,當生意規模細小時,由於借貸不多,就算利息高亦能負擔,反而工資成本沉重則較難承受;但生意規模大時,借貸必多,若利息高企,積累開支必重,反而比工資成本更難負擔。可見,有時從實幹中學習,的確比名校畢業證書來得更接地氣、更有價值。

聯合群雄闖地產

無論是過境香港的旅客,或是定居於此的市民,都知道香港寸土尺金、居住空間狹小。李兆基意識到,寸土尺金、居住空間狹小所導致的租金高昂與生活成本沉重,同時也意味著投資機會和發展潛能。然而,與金鋪銀號生意不同,發展地產項目並不能按一般生意原則「多有多做、小有小做」,因為一來啟動資金乃天文數字,二來投資期不能在三五個月內回籠資金,三來牽涉多方面專業知識與關係,例如建築結構、土木工程、財務會計、法律規章等,不易憑一己之力輕易解決,所以很難由一人或一個家族發展起來。

可偏偏地產生意回報極為豐厚的特點,卻又令他無法抗拒。於是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彙集大家的財力物力共同開拓,成為可行的解決方法。而要找到可信任者合夥,李兆基的人脈網路 「儲備」便大派用場了。

或許有人會奇怪,為何年紀輕輕的李兆基能在短時間內建立起深厚的人脈關係與商業網路呢?這可以歸因於他出生商人家族,自幼已在商場摸爬滾打,明白接收商業資訊和結交商業朋友的重要性,所以他不但談生意時會與人為善,尋找長久交往合作的機會,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會抓住機會,多方結交志趣相投之士。比如他會經常到中環夏蕙餐廳用餐,而這家餐館正是不少商業精英聚集點。李兆基經常光顧,更是希望藉觥籌交錯之間,結交商業夥伴,分享市場資訊。

事實上,李兆基在夏蕙餐廳的確結識了不少已嶄露頭角的華人精英,其中對他影響最大助力最多的,就是較他年長的郭得勝(1911年出生,祖籍石歧) 和馮景禧 (1922年生,祖籍廣州),他們的生意已經有一定規模,也有一定名聲。更重要的是郭、馮兩人與李兆基一樣,同樣看到香港物業地產的巨大發展潛力,卻同樣苦於極高的行業門檻,以一己之財力難以攻克。因此三人越談越投緣,並且意識到「人多力量大」,於是開始積極尋找其他志同道合與財力充裕之士。最終在1958年,各方合股成立了一家地產開發公司,正式進軍地產業。這就是永業有限公司。

據公司註冊署的登記資料顯示,該公司的登記地址為中環士丹利街16號3樓,創立日期則為1958年10月29日,主要股東 (合伙人) 除了李兆基、郭得勝和馮景禧,還有胡兆熾、黃少軒、戚宗煌、陳成源、郭錦濤、呂賢藻等人。由於郭得勝年紀較長,占股最多,加上不少股東是郭得勝招來的親友或生意拍檔,因此郭氏在公司內一直處於領導地位,並擔任了董事兼總經理一職。

聯合群雄創立永業有限公司翌年,到了而立之年的李兆基宣布結束王老五生活,成家立室,迎娶據說「曾參加選美,外貌身型俱佳」的劉惠娟為妻 (《一周刊》,2018年)。

婚宴在中環大華酒店舉行,當時「筵開百桌,商賈雲集,李兆基既有香車迎淑女,又備有佳肴美酒宴嘉賓」(梁鳳儀,1997),場面喜慶熱鬧,恭賀聲不絕於耳,李兆基可謂人生事業兩得意。

婚後,李兆基繼續努力打拚事業,對剛成立的永業有限公司更是投入不少心血。可以這樣說,公司的股東人數雖多,但真正用心經營的,除董事總經理郭得勝外,便是李兆基和馮景禧了。由此可以看出他們三人對地產業的巨大潛能最有信心,也表現得最感興趣、最為熱切,因此全心全意投入。

在創立公司和聚集啟動資本後不久,他們就落實了不少投資項目,第一個項目據悉是九龍深水埗的永業大樓,其後又購入沙田酒店的物業和地皮作連帶發展。由於市場需求極為龐大,永業有限公司首輪發展即取得理想成績,給公司發展注入強心針 (梁鳳儀,1997)。之後,隨著連串發展項目相繼投入,公司的規模也逐步擴展起來。而在事無巨細皆親力親為的過程中,三人很快摸清了地產發展的門路。

志同道合「三劍俠」

毫無疑問,合股拍檔不但要講求信任、互利共贏,同時也需志趣相投、步伐一致,合作過程若能取長補短,產生協同效應,則更有助於長期合作。郭得勝、馮景禧和李兆基三人在永業有限公司初試啼聲的攜手開拓,就取得不錯成績,自然促使他們考慮進一步的合作。由於永業有限公司的股權較為分散,對持股量較少的馮景禧及李兆基而言,明顯未能全面體現「多勞多得」的原則。因此,三人在1963年1月17日另起爐灶,註冊成立了一家股權更為集中、市場發展方向更為明確的地產開發公司——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為強化三人合作邁出更重要一步。同年 (1963年),李兆基長子李家傑出生,在此之前,婚後不久的劉惠娟已先後為李兆基誕下李佩雯(1960年)、李佩玲 (1961年) 兩女,家族人丁同步興旺起來。

在香港商業史上,新鴻基這個名字無疑十分亮麗耀眼,其業務不但包括地產,更有證券、銀行及保險等業務。至於「新鴻基」的名字,據說是由馮景禧家族新禧公司的「新」字、郭得勝家族鴻昌合記的「鴻」字和李兆基本人名字的「基」字結合而來。就是說,新公司的名字體現了三人合力攜手、共闖新天的善頌善禱。

由於有了永業有限公司合作時的默契,加上大家已全面掌握了開發房地產市場時收購土地、興建樓宇及市場營銷等竅門,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的生意,自然發展得相當順利,公司規模也迅速壯大。到1965年時,公司已擁有八個地產項目,地盤總面積高達30,693平方呎 (香港地產建設商會,1965);隨著大量增添人手等舉措,公司的辦公地點也由創立時位於士丹利街16號2樓,搬往中環華人銀行大廈10樓,這些均是業務發展步伐迅速的重要佐證。

由於新鴻基在短時間內急速崛起,自然引來四方關注,很多人認為李兆基、郭得勝、馮景禧的合作模式乃「三位一體、各展所長、全力打拚」,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所在。更有人用「香港式桃園三結義」來形容他們 (齊以正,1984),有人評價三人「一起拍檔,各展所長,配合得宜」,因此將他們稱為「三劍俠」(梁鳳儀,1997)。

合股做生意雖然十分強調股東間的互信互利、取長補短和求同存異,但同時也極為重視大家的同心協力、共同奮鬥。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一經創立即取得卓越成績,不僅因為「三劍俠」能夠合作無間,而且他們皆竭盡全力,辛勤打拚 (齊以正,1991;梁鳳儀,1997)。不同資料均顯示,雖然個性和專長各有不同,但「三劍俠」的工作態度頗為一致,都是典型的工作狂。可以說,在創立新鴻基企業時,三人雖已貴為一時巨富,並擁有本身的發展班子,但他們似乎並沒因此而自滿,或是停下腳步,而是在已有的基礎上繼續奮鬥,並身先士卒地積極打拚,建立起家族更為龐大的企業王國。

(作者鄭宏泰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與政治研究中心聯席主任。高皓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全球家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戰略合作與發展辦公室主任。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9年6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用資訊效益傳承社會資本
除了提高網速,火爆天的5G還能怎麼用?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