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看這篇文章,你的人生會發生改變

看這篇文章,你的人生會發生改變

「不到別人生活中指手畫腳,是難得的修為。」

現代社會,浮躁的情緒充斥著我們人生每處角落,是我們工作生活真正的絆腳石。

遇事不輕易指責,學會用一顆理解的心看待對方的不足,你會發現自己人生才真正開始改變。

不輕易指責,善待他人

有人說,「你沒經歷過我的人生,請不要對我指指點點。」

真正的成熟,是不輕易指責別人,因為你不知道,他剛剛發生過什麼。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醫生接到手術電話後,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醫院並換上手術服。

男孩父親失控喊道:「你怎麼這麼晚才來?你難道不知道我兒子正處在危險之中嗎?你怎麼一點責任心沒有?!」

醫生淡然地笑著說:「很抱歉,剛剛我不在醫院,接到電話就馬上趕來了,您冷靜一下。」

「冷靜?如果手術室里躺著的是你的兒子,你能冷靜嗎?如果現在你的兒子死了,你會怎麼樣?」男孩的父親憤怒地說。

醫生又淡然地笑了,回答道:「我會默誦《聖經》上的一句話:『我們從塵土中來,也都歸於塵土。』請為你的兒子祈禱吧!」

男孩的父親憤憤的說:「當一個人對別人的生死漠不關心時,才會這樣說。」

幾個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醫生高興地從手術室走出來,對男孩父親說:「謝天謝地,你的兒子得救了!」

還沒等到男孩父親答話,他便匆匆離去,並說:「如果有問題,你可以問護士。」

「他怎麼如此傲慢?連我問問兒子情況的幾分鐘他都等不了嗎?」男孩父親對護士憤憤不平說道。

護士再也抑制不住,眼淚一下子就流出來了:「他的兒子昨天在交通事故中身亡了,我們叫他來為你兒子做手術時,他正在去殯儀館的路上。現在,他救活了你的兒子,要趕去完成他兒子的葬禮。」

別人的生活發生了什麼,他們正經歷著怎樣的波折和磨難,站在自我立場你可能並不知曉,你所看見的只是表象而已。

千人千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裡的主角,不管故事是平淡無奇,還是曲折坎坷,每個人都已經歷不同的故事,或悲傷或幸福。

人生無常,誰都會有眼淚有悲傷,我們要學會欣賞和悲憫,學會善待他人。

不要輕易指責別人,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智慧,去知道別人生活里的喜怒哀樂、去真正體諒別人的酸甜苦辣。

每個人因立場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就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做出正確的判斷。

作家亦舒說:「一個成熟的人,往往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難處。」

所以,真正的成熟,是不輕易指責別人。

看這篇文章,你的人生會發生改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不輕易指責,夫妻更和諧

楊絳認為:「一段婚姻里,最好的夫妻關係,是遇事不責備。」

所以,無論錢鍾書多麼地「痴」,多麼地「笨」,楊絳從來不抱怨,不指責。

楊絳在《我們仨》里,曾說錢鍾書有「痴氣」,稱他為「呆大」。意思是,錢鍾書有時候像個獃子似的,不諳事理,家務活也不會做。這意味著,楊絳需要在家庭生活中承擔更多的瑣事。

雖然嫁給錢鍾書責任重大,但楊絳欣賞錢鍾書的痴氣,因為她知道丈夫是聰明絕頂,純粹簡單又博學風趣的男人,所以她用盡所有的智慧保全了錢鍾書的呆萌赤誠之心。

1935年,錢鍾書和楊絳同赴英國牛津求學,生下女兒錢瑗。

楊絳生孩子住院期間,錢鍾書只得一個人過日子,他每天都會到醫院探望,常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

他先是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然後過幾天又把檯燈砸了;沒多久,也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

面對錢鍾書絕無僅有的破壞力,楊絳每一次都好脾氣地告訴他「不要緊」。

感激之餘,錢鍾書對楊絳說的「不要緊」深信不疑。

結果,等楊絳回到公寓後,真的像變魔術似的把這些東西全都修好了。

楊絳之所以能諒解錢鍾書的錯誤,因為知道丈夫心裡有她、愛她,想儘力侍候好自己。雖因笨手笨腳給自己添了許多麻煩,但楊絳從不責備錢鍾書,反而安慰丈夫。

同樣,錢鍾書也懂得遇事不責備的道理。有次他們在廚房做活蝦,楊絳開始假裝內行,「蝦,我懂的,得剪掉鬚鬚和腳。」

結果她剛剪了一刀,蝦在她手裡抽搐,她急得扔下剪子和蝦,逃出廚房,然後又走回來。

錢鍾書問她怎麼了,她說:「蝦,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後咱們不吃了吧!」

錢鍾書說,蝦不會像她這樣痛,他還是要吃的。沒關係,以後吃蝦,都由他來剪。

一旦遇事就開口指責,數落一番,這是很多夫妻的日常。換作其他夫妻,遇到上面兩種狀況,就很容易就產生怨懟,互相指責。

從楊絳夫婦的相處模式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幸福婚姻的秘訣便是——遇事不責備。

他們一個優雅、淡定、包容、大氣,一個生活白痴但卻是創作天才,兩人聯手奏出了一曲美妙的婚姻樂章。

不輕易指責,家人更親密

網路上有人問:「好的家庭應該是什麼樣的?」

點贊最高回答是:首先,遇事不輕易指責。

家庭的幸福,不在於錦衣玉食、闊氣富有,而在於不爭對錯,遇事不輕易指責。

提到不輕易責備孩子的父母,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就是個典範。

曾國藩有次落榜後,到父親的好友那裡借了一百兩銀子,興緻勃勃地跑去買書。

這是一筆巨款,相當於他家好幾年的收入。懷著「輕則被罵個狗血淋頭,重則家法伺候」的心情,曾國藩回到家中。

一向嚴厲的父親知道後,心平氣和地說:「買書是好事,錢你不用擔心,我們曾家慢慢還,只是這書你既然買了,就一定要讀完。」

寥寥數語,讓曾國藩倍感震驚,從此立誓無一日不讀書。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曾麟書只是指責和怪罪,會是另一番怎樣的情景?

心理學上有個叫「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專有名詞,指的便是不認真解決問題,只顧著責備對方的溝通方式。

台灣心理諮詢師周慕姿在《情緒勒索》一書中提到這樣常見的現象:

有對父母已經很久沒看到女兒了,接到女兒的電話說她終於放假了,但她的計劃卻是跟朋友出國旅遊。

父親一聽便生氣地說:「你有沒有聽過『父母在,不遠遊』,一放假就想著出去玩,絲毫沒有考慮過父母的感受,我怎麼會養出你這種不孝的女兒。」

於是接下來,女兒氣鼓鼓地回家住了幾天,父親覺得「要我把話說成這樣,你才回來。」局面一下子就陷入了「兩輸」的狀態。

倘若一開始父親有不輕易指責的意識,而是說:「聽到你要放假,很開心,爸爸媽媽也好久沒見你了,你要不要安排一兩天回來看看我們呢?」結果就大相徑庭了。

為人父母要遇事不輕易指責,為人子女也是。由於成長年代的不同,子女跟父母很容易有代溝。

如果一看到父母某些「老套」的做法,就忍不住吐槽和指責,這不僅會讓父母感受不到尊重,還會讓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讓彼此有了隔閡。

其實,有很多小事,在子女眼裡也許不合時宜和有失體面,但對於父母來說卻是樂此不疲的。

遇事不指責,多點包容和理解,不計較,不爭對錯,就能小事化了。

《禮記》中講「孝子之養」,第一個重點便是「樂其心」,使他們感到快樂,就是最大的孝順。

遇事不輕易指責,才能營造愛意滿滿的家庭氛圍。

這是家人之間的相互支持和理解,也是家庭溫暖的源泉所在。

看這篇文章,你的人生會發生改變

太陽從不指責烏雲,因為它所散發的強大能量,能驅散密布的黑暗;

大海從不指責小溪,因為它在用自己的方式,以涓涓細流,滋潤一方田地。

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不輕易指責,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智慧。

這樣的人,不僅人緣好,運氣自然也會更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