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被譽為「湘軍之母」,連曾國藩也公開承認,沒有他便沒有湘軍

此人被譽為「湘軍之母」,連曾國藩也公開承認,沒有他便沒有湘軍

咸豐六年(1856年),湘軍進攻武昌城之戰中,羅澤南中彈身亡。咸豐帝下旨以巡撫例優恤,並賜巴圖魯榮號,謚「忠節」,立專祠奉祀。或許說起羅澤南其人,有些人不太熟悉,但在湘軍史上他有一個響亮的稱號——湘軍之母。

羅澤南,湖南湘鄉人,生於嘉慶十二年,從小聰明敏慧,四歲開始識字,六歲入私塾,過目成誦。十一歲學作對聯,所作頗有奇氣。十九歲那年,羅澤南應童子試不果,歸家教授,開始了長達28年的設館教書生涯。他先後在同里、湘鄉縣城、長沙等地設館,其教授內容別具一格。

羅澤南教授子弟,不僅以科舉考試為目的,還授之以「六藝」和經世致用之學,既習文又習武,因此學子云集,在當地很有名氣。他先後培養了王鑫、李續賓、李續宜、李杏春、蔣益灃、劉騰鴻、康景暉、朱鐵橋、羅信南、曾國荃、曾國葆等高徒,後來這些人無一例外地都成了湘軍名將,成為中國歷史上「書生領兵」的一大景觀。

因此,在羅澤南去世後,曾國藩所作的墓志銘中稱:「矯矯學徒,相從征討,朝出鏖兵,暮歸講道。理學家門,下多將才,古來罕見也。」所以有人稱羅澤南為「湘中一代宗師」,這個評價確非虛言。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十三歲的羅澤南考中長沙府第一名秀才,之後入湘鄉縣學。雖然羅澤南一生的仕途經歷較為坎坷,但他的學問和品德是世所共知的。故在咸豐元年(1851年),湘鄉縣令朱孫詒舉他為孝廉方正以應朝廷之選,時論以其名實相符,當之無愧。

咸豐三年(1853年),羅澤南與儒學弟子曾國藩共同募勇成立湘軍。羅澤南自領一軍自1853年起至1856年殞前,轉戰湖南、江西與湖北,當湘軍出湖南進攻到武昌城下時,他曾策划進攻謀略,計劃八天內收復武昌,後果然如此,所以戰功彪炳。

因羅澤南帶兵時經常對將士們講述易經,故有「儒將」「湘軍之母」的稱號。湘軍最初時稱為湘勇,湘勇又因羅澤南先在湘鄉縣倡辦團練,號「湘鄉勇」而得名。他朝執兵戈,暮講道學,料事如神,第一次收復武漢只用了七天。此後因功被先後授予知縣、同知、知府、知府、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後人譽為「儒門出將,書生知兵,較其功烈,近古未有也」。

羅澤南本是湘軍最早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甚至被譽為「湘軍之母」。但今天大多隻知曾國藩而不知羅澤南,或許這與羅澤南過早的戰死有關,但客觀地說也是不大公正的。

著名學者錢基博先生在他的《近百年湖南學風》中說:「時為之語曰:『無湘鄉,不成軍。』籍籍人口。而不知無羅澤南,則無湘軍。」曾國藩在羅澤南的墓志銘中稱:「湘軍之興,威震海內,創之者羅忠公澤南。」曾國藩的弟子李元度在《忠節公事略》中也說:「楚勇始自江忠烈,湘勇則自羅忠節公始。」

諸如此類評價還有很多,這都說明,曾國藩的湘軍實際是在羅澤南最先的湘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甚至連曾國藩也認為,沒有羅澤南就沒有後來的湘軍,而且湘軍的招兵方式與營制也是羅澤南幫曾國藩制定的。

不僅如此,羅澤南用兵如神,知時識勢,如首功武昌之時,他寫信給曾國藩,談論吳楚形勢,又面見曾國藩,慷慨陳詞,規划進退,認為:欲取九江、湖口,當先圖武昌;欲取武昌,當先定岳鄂之交。如若得手,即引軍東下,以高屋建瓴之勢,奪取九江,進而取南京。近代史學家認為,羅澤南的這一戰略是湘軍走向最後勝利的最重要謀劃。

咸豐六年,曾國藩被困南昌,急需羅澤南回師援救,因求勝心切,親臨前線督戰,不幸中彈而死。為避免動搖軍心,曾國藩將羅澤南陣亡的消息封鎖,秘不發喪,因為他在湘軍中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羅澤南陣亡時,他所部湘軍改予李續賓領導,後來這支嫡系部隊成了湘軍轉戰南北的主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李鴻章三位夫人的命運:一個身後凋零,一個旺夫,一個修成正果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