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誰最起勁、誰最有創意?上海人大調研16個區後告訴你
距離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還有十多天,上海市民做好準備了嗎?
在過去的兩個多月里,市人大城建環保委發起一場全方位調研,足跡遍布16個區,視察了數十個小區及單位的垃圾分類情況。
「此前垃圾分類搞得好的小區,還是個別的『盆景』,現在區域化的大片『森林』有點模樣了。」從立法調研之初就全程介入這部法的常委會委員和人大代表們,一邊探訪申城各類小區,一邊親歷自己小區的垃圾分類,感觸頗深。
這一輪調研,他們既看到了爭議和不便,也看到了機會、創意和改變。
撤桶、定時定點、破袋
最近,越來越多的小區開始實施垃圾分類,「盆景」開始變「森林」,而遇到的共性問題也浮出水面。代表們盤點梳理了一下,大致有三個:
其一,樓道到底要不要撤桶? 在去視察的車上,代表們和記者就議論起來了,不少人已親身遭遇撤桶經過,「我們小區都沒怎麼開過會,樓道里的桶就撤了!」有位代表開始倒苦水,「桶撤了,居民一開始挺不習慣的,微信群里都炸鍋了。」此輪執法檢查所踩點的居民區,不少都經歷過類似陣痛,大都實施一段時間後才變得有序。每個小區都有自己的解題方法,但居委書記的經驗是一致的,一定要加強和居民的溝通,充分磨合。
其二,定時定點要不要這麼嚴?定時定點要求與居民垃圾分類意識還存在差距,特別是對定時有較多意見,覺得不太人性化,尤其上班族認為定的時間不合理,太不方便。代表在車上還笑言,「晚上加班不能太晚,否則垃圾就得留在家裡過夜。」「我願意分好垃圾,可為什麼一定要限定時間段呢?」
其三,濕垃圾要不要破袋?隨著夏季高溫來臨,如果當場「破袋」,肯定有陣陣臭味彌散開來。據立法者回憶,當初在垃圾分類立法審議時就有過爭議,破袋也沒有作為硬性規定寫進法規。但如果不破袋,會給濕垃圾的集中收運帶來不便。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如果不破袋,是否有技術性手段?「這有個過程,我們不能一刀切。」市人大代表許麗萍認為,對撤桶、定時定點等這些問題切忌簡單粗暴,應該交給小區因地制宜解決。很多小區有很好的解題方法,但其他小區不能照搬照抄別的小區經驗,因為一種解法並不一定普遍適用。
「撤桶、定時定點雖然帶來不方便,但這些帶有強制性的、看似「不方便」的措施,會「倒逼」出一種好習慣。」大家的共識是,在條件成熟、溝通充分的前提下,可以因地制宜、創造條件,在動員居民的同時解決這個問題。
居委起勁,物業不起勁
「我們發現,對垃圾分類最起勁的是居委會、環保企業,最沒積極性的是物業!」這是在赴普陀區的執法檢查中一位工作人員的感言。
物業為什麼沒有積極性?因為增加了責任和成本。可物業卻被居民質疑,樓道撤桶後應該節省了成本。「我們繳物業費,原來樓道垃圾桶的成本不是省下來了嗎?」在市人大代表張金秀看來,撤桶雖然表面上節約了垃圾桶費用,但分類需要專人監管,保潔工作量大大增加,另外,分類也使清運成本上升。
如何才能增加物業的積極性?16個區中,各個小區的做法不同,有的在配備上給物業一定支持,但更多小區對物業所承擔的部分沒有相應的支持,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物業投入垃圾分類的熱情。
如何激發物業的積極性?張金秀認為,垃圾分類是一件系統工作,物業企業是其中一個功能性環節,主管部門應加強機制研究,在制定有關配套文件上要更加細化。
而與物業相反,環保企業對垃圾分類很有積極性。調研發現,不少環保企業主動將觸角伸向小區,與垃圾分類現場無縫銜接。比如曹楊花苑居民區增設了好幾個智能化回收箱,針對老年人,環保企業還設現場回收點,收集居民分出來的可回收物品。
曹楊花苑居民區增設智能化回收箱
「企業如果僅僅對接幾個小區,可能『吃不飽』,也不能長久做下去。」張金秀說,企業畢竟看經濟效益,建議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讓企業能夠更順暢地與居民區對接。
「垃圾就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在市人大城建環保委主任委員崔明華看來,垃圾分類有個價值鏈條,除了政府支持、發動居民參與,也需要藉助「市場的手」。目前,不少企業對垃圾回收利用很有積極性。而現在是在起步階段,市場效應可能還不明顯,需要政府的手和市場的手結合起來。
垃圾分類進度還有差異
垃圾分類正成為新時尚,這一輪調研,代表們看到了創意和智慧,也看到了更多變化。越來越多的環保達人湧現,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宣傳垃圾分類。雍景園74歲居民呂渲的口頭禪是「垃圾分一分,環境美十分」「綠色環保,變廢為寶」,他別出心裁利用「餐巾紙」,配上惟妙惟肖的手繪,向周圍居民宣傳垃圾分類,這一幅幅「紙巾畫」讓大家明白「環保」的意義。
一段時長2分35秒的視頻《時尚DoReMi》火了——「垃圾分類再垃圾倒!倒!倒!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吃子儂格肉,還子儂格殼!張家老伯伯,儂曉得哇?垃圾分類再垃圾倒!」真如鎮街道攜手童謠創作人王淵超,合力為真如量身打造了一個垃圾分類視頻,這個視頻結合真如本地特色,融入《賣糖粥》這首上海話童謠,將垃圾不分類的危害、可回收垃圾種類編成說唱。網友紛紛讚歎:「這樣的形式讓人記憶深刻。」
垃圾箱房前志願者踴躍。一位代表說,自己所在的小區有位80歲的老人為了爭當垃圾分類志願者,竟然「謊報」年齡,讓自己年輕了10歲。兒女擔心老人身體吃不消,悄悄來打招呼,老人知道後一周不和孩子說話,子女只能告饒,老人又欣喜地穿上了「黃馬甲」。「像這樣主動爭當志願者的居民還有很多,大家都想為垃圾分類出一份力。」
環保創意迭出。居民破袋後,不少小區就在旁邊設個洗水池,方便業主倒完垃圾後洗手。考慮到有些老人行動不便,志願者每天定時上門幫忙收垃圾。
「不過,在我的朋友圈裡,爭議還是不少。」許麗萍說。比如居民特地把一次性飯盒洗乾淨,想作為可回收物來分,結果發現因為利用價值低還是屬於干垃圾。「四分類怎麼分?到底屬於哪種垃圾?我們已經有指南了,但很多市民還是不清楚,希望政府部門能搭建平台,去回應居民的問題。」但她表示,有爭議是好事,垃圾成為議論焦點,說明大家都在關注這個問題,都在認真做這件事。
「現階段,區與區之間、小區與小區之間的垃圾分類進度還有差異,隨著條例正式實施,希望大家齊頭並進,讓『盆景』真正成為『森林』。」崔明華表示,目前,第一階段調研告一段落,接下來市人大還將對垃圾分類的執行情況繼續進行調研。
※《丹亭世芥》首演:當安徒生遇見湯顯祖,植物是他們共同的密碼
※端午節哪裡去尋找「中國味」?上海這條步行街上,老爺叔包粽子勝過了大媽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