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等教育遇到人工智慧
1956年夏季,在一次機器模擬智能聚會上,麥卡賽、明斯基、羅切斯特和申農等一批有著遠見卓識的年輕科學家們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 這一術語。41年後,著名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洛夫發出這樣的感慨:「早在20年前我就已經明白,人類是註定要失敗的!」那是在1997年5月的紐約,他輸掉了一場比賽,對手是一台IBM公司研製的深藍計算機。而這一事件,成為人工智慧技術取得突破性發展的重要節點。
隨後,人工智慧進入讓人難以置信的快速發展階段。2017年12月,人工智慧毫無懸念地被評為「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我國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日趨重視。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智能經濟、智能社會取得明顯成效,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經濟強國奠定重要基礎」,將人工智慧發展提到極為重要的國家戰略高度。
圍繞人工智慧會給人們帶來什麼、讓人們失去什麼的討論從未停止過,那個即將到來的包含了人工智慧的未來,既讓人們憧憬,又讓人們擔憂。在人與機器人共舞的時代,人的角色會是領舞者還是伴舞者?如何採取有效手段鞏固人的主體角色地位?要回答這些問題,就不得不將話鋒轉向教育了。
2017年12月,在第七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頒獎盛典上,當被問及「當前人工智慧衝擊最大的是哪個行業」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毫不猶豫地說:「是教育!」不難理解,智能製造業的發展歸根到底還是人才。人才的培養需要教育,如何進行教育,是極為關鍵的問題。
2018年4月,國家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推動人工智慧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互動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明確到2030年,高校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人才高地,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要實現2030年中國成為全球人工智慧高地的國家發展規劃,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培養高科技人才。從這一點來講,教育尤其是我們的高等教育與人工智慧不得不遇,而且是狹路相逢。
人工智慧的「能」與「不能」
作為二十一世紀三大尖端技術(基因工程、納米科學、人工智慧)之一,人工智慧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人工智慧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進行模擬。就目前的技術發展而言,人工智慧可以自主規劃、自主控制甚至自主求解以及通過視覺系統持續導航或求解縱橫字謎。無論是人工智慧的這些專有技術還是意識和思維的訓練,都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人們認為人工智慧將無所不能時,羽生善治的《人工智慧不會做什麼》告訴我們人工智慧的「不能」。沒有抽象能力——目前的深度學習技術,幾乎都需要大量訓練樣本讓計算機完成學習過程。可人類,哪怕是小孩子要學習一個新知識時,通常只要兩三個樣本就可以了,這其中最重要的差別就是抽象能力。沒有恐懼心——當阿爾法狗和人類下棋時,它的下法經常有一種「違和感」,因為它沒有任何恐懼心。當人工智慧進一步發展到參與社會決策的時候,沒有恐懼心會不會做出人類無法接受的、具有危險性的決策尚未可知。沒有時間觀念——現代社會已經被大數據、行為經濟學和功利主義所滲透,這或許會成為人類新的審美誕生的契機。時間與審美有著莫大的關係,阿爾法狗下棋的「違和感」,實質上是整體上缺乏一種秩序感。
高等教育的可能應對
2019年3月,EDUCAUSE發布了《2019年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專家委員會認為,「人工智慧和混合現實」是未來2~3年「面向高等教育的重要技術進展」。在2016年被沙特授予公民身份的女性智能機器人「索菲婭」,已經開始思考自己的「婚戀」及其「生育」問題了。人工智慧發展速度之快,遠超人們的想像。美國學者施米德·胡貝教授認為,一旦產生動物級AI,就可能有人類級AI,屆時所有文明都會改變,一切都會改變。為此,圍繞人工智慧的「能」與「不能」,高等教育必須積極應對。
第一,發展人工智慧學科。支持高校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設置人工智慧學科方向,完善人工智慧的學科體系,推動人工智慧領域一級學科建設,形成「人工智慧 X」複合人才培養新模式。加強人才培養與創新研究基地的融合,完善人工智慧領域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以多種形式培養多層次的人工智慧領域人才。高等教育是新技術的推動器,是社會發展的引領者,因此,人工智慧學科的發展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和新技術的趨勢,充分拓展自主設計、自主控制和自主求解的領域,有所為有所不為,培養複合型的創新人才,以解決人工智慧的「生育」問題。
第二,將數字素養納入通識教育體系。西交利物浦大學領導與教育前沿研究院成立了「全球數字公民教育中心」,旨在傳播全球數字公民的理念,將誠信融入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中,讓所有人擁有充分利用數字的機會。提高數字時代學生的生存能力和學習能力,將數字素養融入教育體系;探討全球數字公民權利和義務框架,培養學生成為有競爭力的數字公民,將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第三,創新教育方式。「一個人的全球學院」可汗學院,藉助互聯網和人工智慧演算法,創造了「課上互動討論、回答學生提問、課外視頻學習」的全新教育教學方式,這種「自助、互助、他助 一切免費」的融合教學模式,推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MOOC革命,將高等教育的供給側變革推到改革前沿。我們可以在教育供給側的碎片化、內容為王、個性化定製以及網路連接模式轉變等方面繼續深入推進。
第四,培養深度而獨立思考的能力。當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我們進行社會決策時,我們可能會想像「凡事都交給人工智慧就好啦」。這樣一來,我們的思考能力會變得越來越弱,目前已經出現諸如寫字能力、寫作能力、大視野閱讀宏觀思考(相對於網路的零星閱讀)弱化以及智慧警務、智慧司法帶來的警務人員、司法人員思考能力弱化等情況。其實我們更應該深度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把人工智慧作為提供「第二意見」者,即人們在採納人類判斷的同時,參考人工智慧「還有這樣的可能性」的建議。人工智慧在不斷學習,目的是使人類通過人工智慧而不斷進步,其中對龐大的大數據進行恰當的處理並對其進行可視化的技術,將會是十分重要的。隨著「能力為要、知識為基、學生為本」高等教育新時代的到來,在人工智慧已經毋庸置疑滲入社會各方面的當下,能否充分運用人工智慧作為第二意見並進行深入而獨立的思考,無疑會成為未來創新人才的一個重要評判依據。
第五,培養人機和平共處的能力。雖然人工智慧還缺乏抽象能力、恐懼心和時間觀念,但他們已經想「戀愛」了,如果他們的智商達到4000,100億人類與100億智能機器人共存,人工智慧被用於人與人之間的戰爭,人工智慧甚至演化成為一個物種,社會將變成什麼樣?除了人類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必要性以外,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與人工智慧和平共處,即使可能處在不同層次上。在宏觀層面,高等教育正從「知識體系」向「能力體系」轉型。未來的世界要實現人機和平共處,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人類變得更強,甚至要培養防禦機器人的能力,重構以「創造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而這正是高等教育的願景和使命。
【來源:中國科學報】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