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屠呦呦團隊新突破,說到學術傳媒的責任

從屠呦呦團隊新突破,說到學術傳媒的責任

近日

屠呦呦團隊項目

再次取得進展

「青蒿素抗藥性」等研究獲新突破

便佔據了微博兩個熱搜詞條

各大媒體紛紛報道

人類在科學領域的研究

又向前邁了一步

而這一小步的跨越

是一路走來

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不斷挑戰 不斷積累

是耄耋之年

仍堅守在科研一線

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和190多次失敗

才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

在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頒發之前

根本沒有多少人

知道「屠呦呦」這個名字

她說:「一個科研的成功不會很輕易,要做艱苦的努力。我也沒想到40多年後,青蒿素研究能被國際認可。總結這40年的工作,我覺得科學要實事求是,不是為了爭名爭利。」

這種堅持不懈 實事求是的精神

不止自然科學研究當如此

《社會科學報》曾刊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高瑞泉關於學術傳媒的觀點,認為學術媒體負有深度傳播的責任,需要踏踏實實做一些更長遠的深度的連續性的報道工作。聯繫時事,如今重溫,亦有迴響:

高瑞泉(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當下,毫無疑問的是學術報紙要和互聯網有關。這也對學術報紙的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學術報紙必定要有及時的效應。如果學術報紙時效性不高而沒有讀者要看,那麼它就喪失了生命力。但是,對於學術報紙而言,不能簡單理解為一般的新聞媒體,它雖然要有一定的時效性,但主要還是內容為王。

近百多年來,中國社會科學界真正有原創性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屈指可數,這種原創性是從促進中國社會進步的角度而言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學者們常常在期刊上發表其課題研究進程中的某一部分內容,而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往往要經過多年後才能達成。前段時間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常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最終創製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她是多年後才得到這個研究成果,並改變人們生活的。社會科學也是如此。

紀錄片《黑金時代》中講到,美國一個報紙記者花了十年的時間去調查洛克公司是如何擴張的。這個記者調查了很多的法院檔案,找了很多當事人,終於寫成了一部書。這十年間這個記者居然沒有發表文章。但他的這部書被陸續發表完後,對美國社會起到了巨大作用。最終聯邦法院判決把洛克公司拆成34個公司,這個判決結果起到了反壟斷法的意義。為此,美國政府把這位記者的家--一座很普通的房子和洛克中心那棟高樓大廈都列為美國永遠不能拆遷的紀念性的房子。

這對於我們或許有這樣的啟示:學術媒體不僅要發表成果,同時也要承擔起深度的傳播責任。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有一些「生長點」,學術媒體當然可以對此進行報道。但是學者還會繼續研究下去,學術媒體可以跟蹤做深度報道。也許所刊發的每一期文章不會立即產生影響,但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因為深度的連續的報道最終產生一個累積效應。因此,學術媒體除了報道一些可能在互聯網上吸引人眼球的及時性信息以外,還可以做一些更長遠的深度的連續性的報道工作。這對於學術媒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報紙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485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網路多元民意表達:正視「呈現」的價值
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