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蜀漢為何如此重視荊州?諸葛亮早就看透,失去後北伐五次以求彌補

蜀漢為何如此重視荊州?諸葛亮早就看透,失去後北伐五次以求彌補

熟悉三國的朋友,想必對於蜀主劉備的生平好不陌生。從某種程度上說,劉備雖然在「黃巾起義」時期就踏上創業道路,但是前期一直處於迷茫狀態,得過且過、隨遇而安,雖胸有大志向卻如無源之水,一直到諸葛亮加盟以後,劉備集團這才有了明確目標,最核心的就是「隆中對策」時提出的戰略目標。

諸葛亮指出,「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份「策劃案」乍一看讓人熱血沸騰,巧取荊州後取益州,隨後以益州為後方,取其地利之勢立於不敗之地,再以荊州為跳板,一旦中原形勢發生變化,就可趁亂取利。

然而若是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現實並非如同諸葛亮所分析的那樣美好,後世對於蜀國興衰甚至提出了「其始誤於隆中對」的論斷。後人之所以得出這一結論,原因主要有二。第一,荊益兩州相隔千里,唯一聯繫的通道只有蜀道,中原有變時,兩地很難及時做出反映;其次,荊州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以劉備當時勢力很難取之,最好的結果也是曹劉孫三家共分荊州,諸葛亮不可能推測不到,那麼他為何還要提出佔據荊州呢?在子淵看來,其中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是出於無奈,第二是考慮到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第三則是擁有益州時必須擁有荊州。

首先,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時大抵是無奈的。根據當時的情況,曹操的勢力虎踞中原,足以吞併天下,此等當屬一流優勢,此為天時;吳孫勢力據有江東天險,聯合數百世家,進可攻退可守,此為地利,屬二流優勢。再看剩餘地區,基本僅剩劉表所據的荊州和劉璋所在的益州,劉備此時一窮二白,諸葛亮只能畫這麼一張大餅充饑,讓劉備想辦法奪取荊州和益州,這才有建國的可能性。

其次,在從漢朝到隋朝的漫長時光中,世家大族在政治上所擁有的影響力無與倫比,加上「察舉制」和精英教育逐漸為門閥世家所掌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核心人才基本也就出於世家。比如在三國時期,就有荀氏家族、夏侯氏家族、司馬氏家族、琅琊諸葛家族等知名世家。荊州作為世家集中地之一,大部分名士都與荊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或生於此或在此遊學,佔據荊州便可擁有人才輸送的通道。反觀後期只擁有益州的蜀漢,就陷入人才凋零的尷尬境地。

最後,荊益兩州必共取,佔據益州就要求必須佔據荊州作為支撐,反之亦然。荊州水路發達,交通便利,進可圖謀中原,退可抵禦孫吳。然而荊州後方不穩,雖有天險卻無法形成完整的防禦屏障,故而荊州只可當做進攻通道,無法做為根基。益州與之不同,四周皆是屏障,進出僅有兩個出口,自古就是守成之地,故而做為根基。雖然兩州之間交通不便,不過可以派心腹之人鎮守荊州,根據情況隨機而動,所以荊州和益州屬於天生一對,一攻一守。

如果日後局勢真如諸葛亮所設想的那般,劉備集團能拿下完整的荊州與益州,歷史或許會就此改寫。可惜後期蜀漢失去荊州這塊跳板,只能困守於蜀地。不過諸葛亮並非甘心困守,他五伐中原的打法其實很有意思。第一次北伐屬於全面進攻,其目的是配合孫吳牽制曹魏;第二次北伐以奪城作為戰略目標,直到建興七年(公元229年)第三次北伐成功奪取武都、陰平兩郡後,蜀漢方面開始加固城池,不再進攻。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開始第四次北伐,「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這一次,諸葛亮的戰略目標以全面戰爭為主,因解決了一直困擾蜀軍的缺糧問題,所以這次蜀軍從一開始就佔據上風,可惜押送糧草的李嚴因為私心,傳假消息給諸葛亮稱糧草不濟,諸葛亮無奈退兵,錯失良機,第五次北伐時更是病逝五丈原,再無翻盤可能。從五次北伐當中不難看出,諸葛亮的目的其實就是於益州之外再佔據幾城作為跳板,此舉固然不如以荊州為跳板強勢,但也有一定效果。反過來這也證明,荊州對於蜀漢而言有多麼重要。

參考文獻: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孫傳芳為何比不上張作霖?在對待姨太太的方式上,二人便高下立判
全球最獨特的國家元首,並非個人而是機構,七人地位平等每年輪替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