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終於要通了嗎 過敏性鼻炎有望治癒
來源:中國青年報
鼻子終於要通了嗎
與過敏性鼻炎纏鬥數百年後,人類終於看到了治癒它的曙光。
2019年5月24日,來自比利時VIB炎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科學》上發表論文介紹,他們找到了導致過敏性鼻炎、哮喘在內的諸多呼吸道炎症在微觀上的病因。
面對這類暫無根治方案的疾病,患者唯一的選擇就是躲。即使在夏天最毒的日頭下,仍然有很多人不得不戴上厚重的口罩和護目鏡——不是為了躲避霧霾,而是躲避不知因何而起的過敏。
他們只有在冬天和初春時可以稍稍享受自由呼吸的滋味。從暮春時節到來起,漫天柳絮、各類植物的花粉、種子接踵而至,威脅還可能來自出門遛彎時擦身而過的小動物……
根據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和北京同仁醫院的調查與估計,中國過敏性鼻炎患者人數超過1億人。在城市和農村地區,過敏性鼻炎發病率分別約為7.2%和6.2%。
在醫學概念里,「變態反應」是指免疫系統反應過度而導致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過敏性鼻炎就是典型的「變態反應」。鼻炎發作時「變態」的滋味,每一個患者都能有一肚子苦水。「整個晚上,不停地擤鼻涕,眼睛、耳朵、喉嚨癢得人發瘋。3包、總共1200抽的紙巾都不夠用,鼻子已經不是自己的了。」有人在社交平台上描述自己最近一次發病的感受。
如果不及時治療,過敏性鼻炎可能會發展為哮喘,成為一顆隨時可能危及生命的定時炸彈。歌手鄧麗君、京劇大師梅葆玖,都死於哮喘。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的一項調查顯示,47%的夏秋季花粉症患者將在9年內發展為季節性哮喘。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3億人患有哮喘,其中50%以上的成人患者和至少80%的兒童哮喘患者均由過敏因素誘發,每年超過25萬人死於哮喘。近年來,醫學上也逐漸開始使用「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征」這一診斷術語。
這群比利時的科學家發現,儘管引起不同人產生這一病症的過敏源不同,但在微觀上,導致過敏反應和炎症的都是一種名為CLCs的蛋白晶體。接觸過敏原後,人體細胞會產生CLCs,從而使人「變態」。
早在1853年,巴黎一名好奇的醫生夏科(Charcot)就發現了這種晶體。經手了很多哮喘病人後,他搜集了病人的痰液,發現每一個病人的痰液中,都有一種兩頭尖、底面是六邊形的晶體。一堆這樣的小東西躺在人的呼吸道黏膜上,想想就覺得癢。
20年後,另一名醫生萊頓(Leyden)也有了相同的發現,而健康者的痰液中,則不會觀察到CLCs。但那時的人們以為,這是某種無機物的結晶,一直到1950年前後,科學家才知道,CLCs是一種蛋白質結晶。
在人體內,蛋白質通常溶解在細胞液中,很少以固體的形式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意味著某種病症,例如,在痛風患者的關節中,尿酸結成晶體,引起痛苦,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通常能觀察到膽固醇晶體。
除了哮喘,人們還在支氣管炎、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炎症性疾病中發現了CLCs。這些病症的共同點還有,常有黏液堵塞呼吸道,一類名叫嗜酸性粒細胞的免疫細胞數量明顯增加。
「今天的每個醫生都在接受培訓時知道CLCs的大名,知道這種晶體與嗜酸性粒細胞有關,知道它們常常存在於哮喘病人的痰液中。」比利時那項研究的通訊作者巴特·蘭布雷特(Bart Lambrecht)告訴媒體。
然而,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些晶體會出現在那裡,它們起了什麼效果,它們和呼吸道過敏性炎症有什麼關係。很多人猜測,CLCs與哮喘有關,但這群比利時的科學家是最早設計實驗驗證這一結論的人,解開了這個困擾人類160年的謎題。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最早是誰發現了鼻炎這一病症。古羅馬學者凱爾蘇斯2000多年前就在《醫術》里描述鼻部炎症的特徵。幾乎同一時期,《黃帝內經》寫了「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鼽嚏」即為鼻炎,相關內容指出了中醫理論里鼻炎的病因。
為了對抗這種疾病,科學家從很多個角度嘗試過。有人發現,哮喘等呼吸道炎症似乎常常發生在同一家庭。針對這種病症的遺傳學基礎的研究,從1916年一直持續到1997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實施後,哮喘遺傳學協作研究組才定位了約80個相關基因點位。
也有人試圖尋找過敏性鼻炎與皮膚過敏、扁桃體疾病、白內障、青光眼等疾病或肥胖、骨質疏鬆等生理狀態的相關性,有人通過研究發現,過敏性鼻炎與農藥的使用、當地綠化程度密切相關。
但迄今為止,過敏性鼻炎和哮喘都沒有根治的辦法,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引起身體「變態反應」的禍根是什麼。醫生往往叮囑患者遠離過敏源,但很多人在醫院做過數百種過敏源篩查後,收到的卻是「過敏源未知」的檢測結果。為了遠離鼻炎,有人每天用鹽水沖洗呼吸道,甚至有人無奈之下選擇民間偏方,將新鮮蔥葉擠出的濃稠白汁滴進鼻孔。
過去10年里,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的門診量增長了約50%。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顯示,近30年間,過敏性疾病的患病率至少增加了3倍,涉及全世界22%的人口,過敏性疾病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疾病。
治癒的曙光應該不會來得太晚。比利時VIB炎症研究中心的學者已經找到一種可以溶解CLCs晶體的方法,並在小鼠上實驗成功。使用這種療法後,小鼠肺部的炎症得到抑制,產生的黏液也明顯減少。
「鑒於目前還沒有藥物專門針對呼吸道的黏液堆積,這種療法或許會改變治療這種疾病的遊戲規則。」蘭布雷特說。 (王嘉興)
(來源:中國經濟網)
※個人隱私該不該讓位於公眾健康
※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揭示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