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梵林文化-一旦製成就被毀壞,這樣的「沙畫」你見過嗎?

梵林文化-一旦製成就被毀壞,這樣的「沙畫」你見過嗎?

壇城也被稱作曼荼羅,最早起源於古印度,據佛經記載,古印度密宗在修法的場地中,築起圓形或方形的土台,目的是為防止魔眾侵入。壇城具有手繪、銅鑄、沙砌、木雕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而最具特色的,是立體壇城和彩沙壇城。

沙畫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作為一門獨特的繪畫藝術,沙畫結合了現代人的審美觀念,依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經過手工精心製作而成,就連春晚也都上了好幾次。單從製作形式上講,沙畫和彩沙壇城有著很相似的地方,都是由天然彩沙製作而成。只不過,普通沙畫是在底部可照亮的硬膠板上製作而成,而彩沙壇城則是在平面上更為立體的製作。

彩沙壇城顧名思義,僧人們在平台或是一些方方正正的紡織物上製作出來的宮殿建築模型,而用來製作壇城的原料是用七彩的沙子或岩石粉末、穀物這些非永久的材料用手捻撒而成。製作彩沙壇城的過程很漫長,對於細節和規定也有十分嚴格的要求。一些經過專業訓練的僧人,在製作之前會對壇城的結構、位置、長度、名字等關鍵的地方進行構圖定位描繪輪廓,然後再由內向外的細細堆砌。每一個步驟,都謹遵佛陀所傳密續如法製作,時至今日也不加以改變。製作彩沙壇城的喇嘛也都是經過非常嚴格的訓練,每一細節都須牢牢記住,不可自創。

雖說製作步驟不可以自創,但它也不是完全一成不變的,有的壇城邊上還綴有錦緞作裝飾,壇城有各種尺幅,大的一米見方,更大的壇城有五六平方米大小,色彩鮮艷,像一幅平鋪的掛毯,又似精美的建築模型,堪稱宗教藝術一絕。

彩沙壇城看起來十分華麗,其製作過程也必定是艱辛而細緻的。僧人們事前準備好磨成小顆粒狀的沙子,裝在特製的錐形容器里,通過或輕或重的敲打控制流量,將沙子漏在模板上。全神貫注的細細堆砌、勾勒。這期間一定是一絲不苟的,因為稍有不慎的話,就要前功盡棄,從頭開始。只有這樣費心費力的精細做工,才會有我們所見到的精美壇城。

不過,這好不容易製作出來的精美壇城卻不能被保存下來。在一些大型法式活動之後,壇城會被故意毀壞,這些沙子會被裝起來分成兩半,一些幾處特殊部位的彩沙裝入凈瓶,交給參與儀式的信徒們或是供奉在殿堂中;另一半則灑入附近的河流中,讓流水帶著祝福流向大海,進而傳到全世界。在外人看來壇城被毀壞實在是可惜,而在僧人們的觀念里,被毀壞的只是外在的壇城,而他們的心中壇城,則是通過自我修鍊後變得更加的堅固了。也有說法是壇城作品是為了表現生命的短暫易逝,它似乎在告誡我們,生活就是漫長的付出,短暫的收穫和失去的痛苦。

藏傳佛教認為,由於沙是構建世界最基本的元素"一沙一世界",用細沙可以表現深厚的佛教內涵。而沙壇城難見卻易毀,轉瞬即逝的遺憾更體現了大千世界"虛幻無常"的本性。由於彩沙壇城只有在特定的節日時才會被製作,外人很難能見,對彩沙壇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去西藏旅遊時去博物館看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梵林國際 的精彩文章:

梵林文化-七眼佛母:白度母唐卡
梵林文化-唐卡-最獨特的藝術品

TAG:梵林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