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泰斗張錫純:醫者能否用好半夏,就看這一點就夠了,看看吧

中醫泰斗張錫純:醫者能否用好半夏,就看這一點就夠了,看看吧

中藥半夏,為歷代本草所重,即便如《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雷公炮炙論》《醫學啟源》等等中醫藥著作,都無不現出它的身影,無論從中藥、方劑還是病症出發,似乎哪裡都有它一樣,足見它在中醫藥當中的重要之性了。

說起中藥半夏,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除了它的主治功效以外,就屬它自身所擁有的「氣」、「味」、「色」、「形」、「質」了,因為它的所有藥用功效之「用」,都可以從這幾方面一一展現出來。

比如說清代名醫徐大椿在《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中講到:「凡葯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情……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

半夏就是這樣的一味代表中藥,半夏其味辛,味辛者,主行,主散,所以半夏可開胃氣、行津液;半夏其氣溫,其氣溫者,可散寒飲;半夏其色白性降,可以降逆氣;半夏其單粒類圓形,圓合中土之性,所以能入陽明胃經而降胃土之逆,從而使中焦氣機升降得常,而其形圓,可散痞結;半夏之質燥,明末清初醫家汪昂新見,認為「半夏體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潤」,所謂「體滑性燥」,則是指半夏塊莖表面鈍圓光滑、斷面潔白富粉性,然其口味辛辣、嚼之發粘麻舌刺喉,可以說,對半夏的性質口味描述得較為詳盡了。

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等功效。主要用於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外治癰腫痰核。對於半夏的主治運用,大家可以發現,主要與「痰」和「嘔」兩症相關。

大家應該知道,歷久以來,由痰證和嘔證相關的疾病,一直都是醫家們攻克的對象,而如何將藥物的功效發揮到最大,取得的臨床效果如何,將直接考驗醫者們中醫功夫的深淺。在近代醫學史上,醫者張錫純作為中西醫匯通的代表之一,他對中藥半夏的運用有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其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之半夏解當中已將他的經驗進行解說。

首先,與大家一同分享張氏對於使用半夏治療疾病的一則驗案。

張氏載,鄰村一名年十二三歲的男童,晨起時忽然半身不能動轉,因其家貧無錢買葯。遂贈以自制半夏,令其為末每服錢幣,用生薑湯送下,每天2次,約服20餘日,其病竟愈。張氏認為,自製半夏辛味猶存,不但能利痰,還很有開風寒濕痹之力。

關於張氏對半夏的用藥經驗體悟。張氏認為,半夏稟秋金收降之性,所以力能下達,是為降胃安沖的主葯,這就是我們在臨床上面對嘔吐一證時,會首先想到運用半夏止嘔的主要原因了,不僅如此,半夏其能降胃安沖,所以還能引肺中、胃中濕痰下行,納氣定喘,治療胃氣厥逆,吐血、衄血等。

眾所周知,生半夏是有毒之品,所以歷代本草炮製專家們就採用炮製的方法來降低或減輕半夏毒性,或者是加大力度發揮半夏的其他偏勝,以期用其發揮其他「補偏就弊」的功效,比如說我們較為熟悉的法半夏、姜半夏就是如此。

對於半夏的炮製,張氏認為,如果要用好半夏,醫者們必須要知道這一點重要信息,張氏指出「惟藥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礬水煮之,相制太過,毫無辛味,轉多礬味,令人嘔吐」,張氏認為如果用白反水煮過的半夏來利痰濕還可以,但是如果想用它來治嘔吐以及吐血、衄血,絕對不是最合適的。

因此,張氏總結了自己在使用半夏方面的相關經驗,張氏說「愚治此等證,必用微溫之水淘洗數次,然後用之。然屢次淘之則力減,故須將分量加重也。」張氏在書中講得非常明確,即便是放在如今,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一點。

中醫中藥本不分家,到如今,業醫者當中能夠結合臨床診病以及清楚辨識中藥性能形質的人已經是鳳毛麟角了,因此,才說,如果沒有條件有大量的機會與中藥原藥材或是炮製過程接觸的話,就更需要大量吸收對中藥性能和各醫家的臨床經驗以儲備自己的醫技了!還是那句老話,只有做到如此,才能放心大膽當個好醫生!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元御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四聖心源》的「六氣偏見」理論,沒想到是這樣演化出來的
這個方子「厲害」了!能治療「神經官能症」,估計張仲景也沒想到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