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史之亂為何爆發在國力強盛的玄宗時期?只因一個制度埋下禍根

安史之亂為何爆發在國力強盛的玄宗時期?只因一個制度埋下禍根

文/洞玄子

時至今日,很多讀史的人都覺得避免安史之亂非常簡單,就是派多幾個將領去分安祿山的權就可以了。然而,這樣做的後果是不是很美好呢?恐怕不樂觀。

舉個例子,剛剛結束的NBA總決賽勇士對猛龍,猛龍在第一第二節比賽中拚命防守水花兄弟,遏制了他們得分,卻被伊戈達拉屢屢得手。於是又很多球評表示,猛龍隊的教練太無知了吧,伊戈達拉雖然廉頗老矣,可是寶刀未老,居然不重點看防他?!

很多人覺得安史之亂能夠輕易避免,和例子中指責猛龍隊教練的人是一樣的。如果猛龍拚死防守伊戈達拉,被水花兄弟打爆了算誰的呢?

上圖是天寶十節度的位置和兵力分布。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手下兵力十八萬三千九。

很多人就奇怪,玄宗為什麼要給安祿山如此之大的權力呢?把安祿山的轄區分割一下,多任命幾個節度使,或者不給安祿山任命下屬的權力,再派幾個監軍牽制他不就行了嗎?後世讀史的人,經常會發現史書中處處智障,甚至以前英明神武的人也會老年痴呆。很多百利而無一害的最優解,他偏偏不要,非要選那個百害而無一利的死路。

實際上,只要稍微仔細想想就能知道,大部分選擇都是利害參半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甘蔗也沒有兩頭甜。唐玄宗做出讓安祿山大權在握的選擇,害處是很明顯的,因為安史之亂的發生被一說再說。然而這樣做的好處呢?自然沒人關注了,我們只能從一些邊角資料里看見。

陸贄上言,以邊儲不贍,由措置失當,蓄斂乖宜,其略曰:"所謂措置失當者,戍卒不隸於守臣,守臣不總於元帥。至有一城之將,一旅之兵,各降中使監臨,皆承別詔委任。分鎮亘千里之地,莫相率從。緣邊列十萬之師,不設謀主。每有寇至,方從中覆,比蒙徵發救援,寇已獲勝罷歸。吐蕃之比中國,眾寡不敵,工拙不侔,然而彼攻有餘,我守不足。蓋彼之號令由將,而我之節制在朝,彼之兵眾合併,而我之部分離析故也。

上面這段是大唐明白人陸贄噴唐德宗的奏章。德宗時期西北一再被吐蕃騷擾,陸贄表示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吐蕃那點人口兵力,怎麼比得上我大唐。我們之所以被他們欺負,就是因為德宗你太笨了。邊境那麼長,將領那麼多,居然沒個總管。更可怕的是,元帥不能隨便任命手下軍官,軍官不能隨便管理戍卒,兵不知將,將不識兵,一切都要聽中央政府的,這不就是瞎扯淡么?等中央政府做出反應,吐蕃早就搶完大搖大擺得勝回朝去了!你看看吐蕃的軍事管理多麼先進,人家將領說了算,我們皇帝說了算;人家軍隊只聽一個人指揮,我們軍隊被多個人指揮。這樣打起來我們能有勝算嗎?

怎麼樣?陸贄說得夠清楚了吧。把他指責德宗的文字稍微改一改,用來噴那些指責玄宗不分安祿山權的人,是不是也可以呢?如果你穿越回去,成為盛唐之世的天子,你是願意開疆擴土,四夷來朝,還是龜縮防守,國安民樂呢?還用說?正常人都會想建功立業,當個千古一帝。唐玄宗也不例外。

及開元中,天子有吞四夷之志,為邊將者十餘年不易,始久任矣;皇子則慶、忠諸王,宰相則蕭嵩、牛仙客,始遙領矣;蓋嘉運、王忠嗣專制數道,始兼統矣。

換句話說,如果玄宗沒有吞併四夷之志,自然就會放棄長城以北、乃至西域等很多地方,也不需要玩"外重內輕"的布局了。然而,玄宗並沒有那麼想,以大唐當時強大的國力,他自然是傲氣傲笑萬重浪。要好好收拾突厥、吐蕃、吐谷渾、奚、契丹這些外族,就必須給邊鎮將領大權。否則,看看德宗被噴的下場就知道了。他把西北軍徹底分割改造,權力收歸中央,結果呢?在河西、隴右全失,防線收縮之後,還被吐蕃騷擾得夠嗆。

吐蕃舉國勝兵之徒,才當中國十數大郡而已,動則中國懼其眾而不敢抗,靜則中國憚其強而不敢侵,厥理何哉?良以中國之節制多門,蕃丑之統帥專一故也。夫統帥專一,則人心不分,號令不貳,進退可齊,疾徐中意,機會靡愆,氣勢自壯。斯乃以少為眾,以弱為強者也。開元、天寶之間,控御西北兩蕃,唯朔方、河西、隴右三節度。中興以來,未遑外討,抗兩蕃者亦朔方、涇原、隴右、河東四節度而已。自頃分朔方之地,建牙擁節者凡三使焉,其餘鎮軍,數且四十,皆承特詔委寄,各降中貴監臨,人得抗衡,莫相稟屬。每俟邊書告急,方令計會用兵,既無軍法下臨,惟以客禮相待。夫兵,以氣勢為用者也,氣聚則盛,散則消;勢合則威,析則弱。今之邊備,勢弱氣消,可謂力分於將多矣。

我們繼續看大明白陸贄的文章。上面這段已經說得很露骨了,邊境將領就得專權,否則"勢弱氣消",還打個蛋蛋。你看當年玄宗的制度多麼先進,西北就三個節度使防禦吐蕃、突厥(後來是回紇),現在你給整成四十幾軍頭,還互相抗衡,這是作死的節奏啊!也不知道是什麼給陸贄勇氣這樣指責德宗的。經歷安史之亂後,德宗分割西北軍,加強中央對軍隊的控制,難道不是眾望所歸嗎?至今還有很多人認為,玄宗如果早這樣做,安史之亂就不會發生了呢!不過也好,陸贄的文章恰好向我們解釋了玄宗大力重用邊將的原因。

其實,安祿山並不是第一個被重用的邊將,王忠嗣才是。

以王忠嗣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兼知朔方、河東節度事。

忠嗣杖四節,控制萬里,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與吐蕃戰於青海、積石,皆大捷。又討吐谷渾於墨離軍,虜其全部而歸。

當年王忠嗣身兼四個節度使,比後來的安祿山還牛逼。當然,效果也很好,吐蕃、吐谷渾被打得哭爹喊娘。可惜沒多久,弊端就出來了,王忠嗣開始不聽話了。

上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險固,吐蕃舉國守之。今頓兵其下,非殺數萬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厲兵秣馬,俟其有釁,然後取之。"上意不快。將軍董延光自請將兵取石堡城,上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不得已奉詔,而不盡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

玄宗讓王忠嗣主攻石堡城,忠嗣堅決反對。玄宗不爽,改讓他給董延光打輔助,王忠嗣又各種不配合。這下玄宗怒了,把王忠嗣招回朝廷下獄,差點判死刑。因為後期的玄宗成了昏庸的代名詞,歷史上提到這件事時,總是反覆強調王忠嗣抗命的正義性。但我們只要明白"黨指揮槍"的重要性,就應該懂得,皇帝指揮不動軍隊是什麼性質的事情。將領的別稱叫"爪牙",只負責撕咬,不負責思考。皇帝的最高指示下來了,讓你打,你只能考慮怎麼打,而不能考慮如何不打。

安祿山相比於王忠嗣,卻是非常聽話的,所以玄宗一再加強他的權力。但玄宗依然留了個心眼,哥舒翰、安思順和安祿山是互相節制的關係。

哥舒翰素與安祿山、安思順不協,上常和解之,使為兄弟。是冬,三人俱入朝,上使高力士宴之於城東。祿山謂翰曰:"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類頗同,何得不相親?"翰曰:"古人云:狐向窟嗥不祥,為其忘本故也。兄苟見親,翰敢不盡心!"祿山以為譏其胡也,大怒,罵翰曰:"突厥敢爾!"翰欲應之,力士目翰,翰乃止,陽醉而散,自是為怨愈深。

楊國忠欲厚結翰與共排安祿山,奏以翰兼河西節度使。

無論什麼朝代,各大軍區司令不和,是皇帝樂於看見的。這樣無論哪個司令想造反,皇帝可以輕易派其他軍區司令去搞定他。公元753年,哥舒翰是隴右、河西節度使,兵力十四萬八千,安思順是朔方節度使,兵力六萬四千七,安祿山是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兵力十八萬三千九。他們之間關係非常差,對玄宗來說正是一件好事。這三人矛盾重重,很難實現聯合,而都沒有單挑另外兩個的實力。可惜,最後玄宗還是玩崩了,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安祿山韜晦之策很成功

明明自己的軍隊非常厲害,但其他人很少知道。史書上一再強調"祿山精兵,天下莫及",因為寫史的人是事後諸葛亮,有上帝視角。而在安祿山剛宣布造反時,封常清就完全不把他當回事。

辛未,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入朝,上問以討賊方略,常清大言曰:"今太平積久,故人望風憚賊。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詣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棰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獻闕下!"上悅。

封常清所募兵皆白徒,未更訓練,屯武牢以拒賊;賊以鐵騎蹂之,官軍大敗。常清收餘眾,戰於葵園,又敗;戰上東門內,又敗。丁酉,祿山陷東京,賊鼓噪自四門入,縱兵殺掠。常清戰於都亭驛,又敗;退守宣仁門,又敗;乃自苑西壞牆西走。

因為後期玄宗是昏君代言人,大家總對封常清被殺一再表示惋惜。其實,你看看他開始的大言不慚,和後面的狼狽相,誰當皇帝也想剁了他啊,你就這樣忽悠我?!你被暴打了,就一再說兵都是新招募的,戰鬥力低,當初你怎麼跟我吹的?

二、玄宗開始猜忌哥舒翰

從理論上,哥舒翰是無法造反的,因為玄宗已經把他的軍隊滲透了。

翰以病固辭,上不許,以田良丘為御史中丞,充行軍司馬,起居郎蕭昕為判官,蕃將火拔歸仁等各將部落以從,並仙芝舊卒,號二十萬,軍於潼關。翰病,不能治事,悉以軍政委田良丘;良丘復不敢專決,使王思禮主騎,李承光主步,二人爭長,無所統一。

田良丘、蕭昕是中央委派的官員,王思禮、李承光是哥舒翰的小弟,又互相不服氣。這種軍隊要搞事情難度挺大的。

然而,這只是從理論上看,實際會怎麼樣呢?玄宗也沒把握。因為從理論上,安祿山也不該起事,不能起事啊!

按玄宗一開始的布局,安祿山是沒什麼機會的。邊境軍隊四十九萬,安祿山只佔百分之四十不到。等四方軍隊集齊對他圍剿,安祿山拿什麼對抗呢?更何況還可以隨時新招十幾萬新兵呢。也正是這個原因,安史的攻勢很快就得到了遏制。

高仙芝、封常清之所以打不贏,是因為他們帶的是新招的兵。而郭子儀、李光弼的朔方軍出動,史思明馬上被打得焦頭爛額。隨後,哥舒翰麾下的河西、隴右兵也來了八萬,和高、封的敗軍合流,號稱二十萬把守潼關。於是,公元756年5月,郭、李在恆陽大敗史思明,河北諸郡紛紛回歸大唐,形勢一片大好,安祿山這邊卻是軍心大亂,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於是河北十餘郡皆殺賊守將而降。漁陽路再絕,賊往來者皆輕騎竊過,多為官軍所獲,將士家在漁陽者無不搖心。

祿山大懼,召高尚、嚴庄詬之曰:"汝數年教我反,以為萬全。今守潼關,數月不能進,北路已絕,諸軍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鄭數州而已,萬全何在?汝自今勿來見我!"尚、庄懼,數日不敢見。

但此時,哥舒翰的表現卻越來越讓玄宗擔心。安祿山不可信,哥舒翰就靠得住?安祿山搞事情喊著要"清君側",現在哥舒翰也要這樣喊了!

又,祿山起兵以誅國忠為名,王思禮密說哥舒翰,使抗表請誅國忠,翰不應。思禮又請以三十騎劫取以來,至潼關殺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祿山也。"或說國忠:"今朝廷重兵盡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於公豈不危哉!"國忠大懼,乃奏:"潼關大軍雖盛,而後無繼,萬一失利,京師可憂。請選監牧小兒三千於苑中訓練。"上許之,使劍南軍將李福德等領之。又募萬人屯灞上,令所親杜干運將之,名為御賊,實備翰也。翰聞之,亦恐為國忠所圖,乃表請灞上軍隸潼關。六月,癸未,召杜干運詣關,因事斬之;國忠益懼。

一個軍區司令帶著二十萬大軍,不出去殺敵,而考慮要不要"清君側"。你是皇帝會怎麼想?玄宗先派了一萬人屯灞上防著哥舒翰,結果哥舒翰找個由頭把這一萬人的首領咔嚓了,你是玄宗會有安全感嗎?於是,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玄宗逼哥舒翰出戰,而這種號令不一、"勢弱氣消"的軍隊,被"統帥專一"的崔乾祐軍打垮了!至此,安史之亂才開始變得不可收拾了。

綜上,如果你穿越回去在那個歷史時期,又恰巧成了唐玄宗,有無數個機會阻止安史之亂,但都要付出一定的風險和代價。

A.殺了安祿山,任命別的將領。

風險:這個新任命的將領就一定靠得住?

B.分割安祿山的權力,也同時分割其他邊帥的權力。

風險:邊軍戰鬥力下降,不得不放棄征服四夷的計劃。領土縮水,還會經常被外族騷擾。. C.安史之亂髮生後,充分信任河西、隴右、朔方的將領,給他們全權,讓他們滅了安祿山。

風險:安祿山史思明被滅之後,這些將領會不會膨脹得不聽指揮呢?會不會又出來幾個王祿山,李祿山?那隻能祈禱道祖保佑了。

2019年6月15日星期六 夜 多倫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水滸傳》中的人是如何過端午節的?有一樣習俗現代人想不到
梁山好漢為何多折於徵方臘之戰中?關鍵是歸順朝廷後信仰破滅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