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積極提問,增強孩子責任感,提高投入度
如果說對一個人能否堅持做好一件事,哪個因素影響最大,那一定非它莫屬——投入度。
做到同樣的教室里聽同樣的課,投入度不同,學到的知識會大不相同。都是學同樣的知識、背誦同一篇文章,如果投入度高,二十分鐘的效果,可能比兩個小時的效果還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孩子學習方面,我們通常的做法都是在提高孩子的時間投入,以為給孩子制定和執行一個詳細的計劃,充分利用時間就好了。殊不知,所有時間管理的核心是精力管理——如何提高投入度、提高效率,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投入度,那麼再完美的計劃也只是個彩虹泡泡。
投入度水平
投入度不像時間投入那樣容易量化和評估,它不像「吹著口哨愉快地工作」那樣簡單,諸如「全神貫注」「廢寢忘食」「才思泉涌」這些辭彙,也都不能準確概括投入的狀態。我們也很難準確地把「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或者做一件事」這些思想灌輸給孩子。
同樣知識、課堂、作業,有的孩子表現得積極、勤奮、歡快、熱情,是高投入的典範,也有一部分孩子卻表現得消極、懶散、懈怠、痛苦。他們表現出了巨大的投入度差異。
根據積極或消極、主動或被動的特點,可以區分出四種投入度水平。
熱愛:主動、積極
這是投入度最高的情況。熱愛學習或者某個學科的孩子,不但會認真聽講、積極發言,及時、快速完成作業,在這些「規定任務」之外,也願意花時間思考、了解周邊知識,談論相關話題,參與有關的比賽,以更高的挑戰為樂。孩子熱愛某項才藝、某項活動,會享受這些活動,並樂於投入更多時間。
負責:被動、積極
這種投入度不算高,但也能維持必要的水準。他們會扮演好自己角色,認真做好「規定任務」,盡量少出差錯。除此之外,他們就願再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了。
有一定的能力水平,但是動力沒那麼強的情況下,孩子就處在這種狀態。
敷衍: 被動、消極
沒有動力,能力水平也有一定欠缺的時候,孩子容易出現這種狀態。他們厭倦學習,或者厭倦需要參與的活動,提不起來興緻,表現出一種消極抵抗的態度。表面上他們投入了必要的時間,但是總表現出滿不在乎的感覺。
逆反:主動、消極
這是投入度最差的情況。主動而消極的孩子,憎恨學習,或者憎恨需要學習的技能、需要參與的活動,連帶著憎恨相關的人。他們一有機會就會製造障礙,儘可能逃避做那些事,他們充滿敵意,並且難以控制負面情緒。
積極提問,提高投入度
提問積極問題,作為一種誘發機制,對於改變行為、提高投入度,有神奇的效果,而且它做起來也很容易。
很多家長在孩子身上可謂是耗盡了心血,可越是這樣孩子越不領情,甚至反感、叛逆。究其原因,是家長的各種做法,無意之間扼殺了孩子的投入度。
這些家長在關注孩子、和孩子交流的時候,都是習慣性地在提出消極問題。這些問題的描述是一種靜止狀態,例如:「你這學期學習上給自己定目標了嗎?」「你知道該做什麼嗎?」這些就是消極問題。它們之所以消極,是因為他們會讓孩子想起自己曾經做錯了什麼、遭遇了什麼,而不是正在為自己做什麼。
消極問題幾乎不可避免地引發消極的解釋。孩子被問到消極問題的時候「你數學方面給自己定目標了嗎?想好怎麼提高了嗎?」,如果答案是「沒有」,那麼接下來他很可能把原因歸咎於一些外部因素,比如「坐的位置不好」「旁邊的同學總是影響他」之類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會自我反省,主動承擔責任,而是從其它地方找借口。
當我們以消極問題作為開頭,那麼接下來試圖徵詢如何改進方式、方法這些積極的想法時,孩子的回答會再次集中到外界環境而非個人因素上。
消極問題非常不利於強化孩子的責任感,導致孩子不會主動承擔責任。這類問題會給孩子一種感覺——可以把責任推給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任何事。
我們要學會用積極問題來替代消極問題。
消極問題:「你在數學方面,給自己定目標了嗎?」
積極問題:「你在數學方面,盡最大努力為自己設定明確目標了嗎?」
前者是在試圖判定孩子的思維狀態,後者則是向孩子發出挑戰,讓孩子描述或解釋自己的一系列行為。
很多人從來沒有用積極提問的方式和孩子開展過談話,難免會有質疑,覺得陌生甚至尷尬,但這確實是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是從關注結果轉變到關注過程和行為,需要嘗試和練習,才能逐漸習慣。
再好的想法和規劃如果不跟進,孩子也不會變得更好。不同措辭的跟進問題,效果會有明顯的區別。
積極問題聚焦於跟進孩子能控制的事情(自己的行為),這能提高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思考做哪些事來提升自己的投入度,從而更專註於他們能做什麼來積極改變,而不是外部環境能做什麼來積極改變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