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金風科技,遠景能源到協鑫集團,為什麼「風光」巨頭都在賣電站?

從金風科技,遠景能源到協鑫集團,為什麼「風光」巨頭都在賣電站?

記者 | 江帆

編輯 |

1

新能源行業掀起了一股電站資產出售潮。中國第一、第二大風機製造商,以及最大的民企光伏運營商均於近期出售了電站資產。

各家出售資產的背後邏輯,並不完全相同。

日前,金風科技(002202.SZ)將全資子公司北京天潤新能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天潤)持有的德州潤津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德州潤津)100%股權,以9.3億元的價格轉讓給國開新能源。

德州潤津主營風力發電項目開發業務,旗下擁有夏津一、二風電場項目,總裝機規模為200MW,其中一期項目於2016年底併網,目前已完成工程概算審計;二期項目於今年1月竣工,目前其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結果正在公示中。

截至2月28日,德州潤津資產總額16.1億元,負債總額11.8億元,凈資產為4.3億元。

金風科技稱,本次股轉可實現溢價約6.37億元,「可補充流動資金,支持公司業務發展」。根據交易方案,雙方擬於今年6月完成資產交割確認。

針對轉讓的具體原因,金風科技公告稱,「股權轉讓為北京天潤正常業務內容」。

界面新聞就上述交易的相關問題採訪金風科技,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暫不便就此事發表評論」。

北京天潤是金風科技的全資子公司。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累計核准裝機逾10GW,累計併網裝機5.2GW,躋身國內排名前十主流風電開發運營商行列,非央企第一名。

一位資深風電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金風科技選擇在此時出售風電場,和風機廠商確認收入時間節點有關。一般而言,所中標的需在來年執行。

「2018年,風機價格下降得尤為明顯,風機銷售的毛利很低,量大但利薄。對於上市公司來說,現在的風機利潤不足以提升其每股收益及每股凈利潤,因此,需要其他的手段來補充利潤。」該人士稱。

這在金風科技一季度的財報中已有體現。其風機銷量增長,但因銷售價格下滑,毛利率承壓。一季度,金風科技營收同比增長39.8%至54億元;總毛利率為26.2%,同比下滑9.5個百分點。

上述人士指出,所有風電公司都會規劃每年平穩增長的利潤。「大多數情況下,它們的利潤增長來自風機銷售的主業,若出現毛利或規模下降的意外情況,才會通過出售電站資產來補足。」她表示。

另一方面,該人士指出,金風科技並不希望自己的電站規模越來越大,而是保持一個總控的體量。「每年有新增的開發,那麼部分存量的項目就可以轉換掉。」她說。

這些說法也在金風科技內部員工處得到證實。一不願具名的金風科技內部員工對界面新聞稱:「現階段,機組銷售的利潤遠沒有電站開發高。」

他表示,金風科技每年都有正常的風電場出表,這是公司的戰略選擇,「不可能一直做風電場的資產規模擴張,畢竟負債率較高,需要降一降。」

截至2018年底,金風科技併網的自營風電場權益裝機容4.7GW,在建的風電場權益裝機容量為1.5GW。

賣風電資產的還有國內第二大風機製造商遠景能源。

5月28日,遠景能源宣布將旗下遠景匯力100%的股權以1.9億元的價格出售給天能重工(300569.SH)。該交易標的擁有並運營長子石哲99MW風電電站。

此前,遠景能源公布了將在今年剝離部分業務的計劃,以實現槓桿率的降低。該方案包括出售總計300MW的國內風電場以及其他非核心資產。

同樣的電站出售也發生在光伏行業。

6月4日,國內最大新能源民企協鑫集團宣布,將出任旗下主營光伏電站開發的上市平台——協鑫新能源(00451.HK)的控股權,由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華能集團接手。

在補貼拖欠、重資產以及高負債的拖累下,光伏行業中實力強勁的民營企業,也不得不放棄電站業務這一現金「奶牛」,拱手相讓於國企。

協鑫新能源為全球第二大光伏電站運營商,在民企中持有最多的光伏電站資產。截至2018年底,該公司國內外總裝機容量約7.3GW,在全球持有211座電站。

一位光伏行業分析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協鑫的「放手」有被迫的成分。他認為,目前運營重資產的電站,對民企很難。因為融資成本高、補貼拖欠嚴重、地方秋後算賬等帶來的壓力,不是民企能承受的。

「資本和重資產只能交給國企。」 該人士說。

除了協鑫新能源外,國內第二大光伏電站民營運營商晶科電力,也在為脫手電筒站資產做準備。今年4月,衝刺IPO的晶科電力在發行文件中表示,將延伸開展光伏電站轉讓業務,自主開發及建設完光伏電站後,將轉讓給購買方。

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晶科能源,紐交所代碼:JKS)副總裁錢晶此前對界面新聞稱,該公司也受到了國家補貼拖欠的壓力。「但目前還沒有剝離電站業務的考慮,」她表示,晶科電力的最終方向是清潔能源發電和能源服務,如果出售資產,一定是出於資產重組和優化的考慮。

目前,晶科電力國內併網光伏電站3.2GW,併網時間主要集中於2015-2018年。

自去年「531」光伏新政發布後,中國光伏電站資產交易呈爆發性增長。

據《2019中國光伏電站資產交易白皮書》統計,新政發布後半年時間內,國內光伏電站資產交易容量和金額超過2015-2017年三年總和,分別達約1.3GW、89.27億元。

通常而言,企業開發電站後有兩個選擇:一是長期持有,靠發電收入細水長流;二是短期變現,當期有一個較大的利潤回報。選擇哪種方式,這取決於各家企業自己的決策。

上述資深風電人士指出,遠景能源和協鑫集團出售電站背後的邏輯較為相似,兩者都屬於現金流較為緊張的公司。

雖然電站項目的回收率很好,但回收期很長,一般為六到八年。

「遠景收購電池業務後現金吃緊,因此寧可現在就出手。」該人士稱。「從大環境看,毛利下降和補貼退坡的壓力客觀存在。」

另一方面,企業開發電站所需的項目出資一般都和銀行二八、三七配比,大部分資金來自銀行。因此,企業具有償債義務,過了寬限期需還本付息,也面臨較大壓力。

在上述金風科技內部員工看來,風電、光伏行業出售電站的背後原因完全不一樣。

他認為,風機廠商賣資產是短期的經營行為,為毛利降低的短期陣痛;光伏企業賣資產則是長期的戰略轉型選擇。

「風電行業中,國有資本參與度非常高,差錢的真不多。光伏不一樣,民營資本的高度參與導致抗政策風險的能力明顯不足。」他說。

對於遠景能源的資產出售,他表示,相信長期持有風電場不是遠景的戰略選擇,特殊時期平滑業績能夠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愛康集團聯合諾輝健康發布第一個基於分子診斷的《中國體檢人群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白皮書》
創新工場成立人工智慧研究公司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