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北京社會治理髮展報告(2018-2019)》: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北京社會治理髮展報告(2018-2019)》: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6月19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與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在京聯合發布《北京社會治理髮展報告(2018-2019)》(以下簡稱《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副社長謝煒出席並致辭,《報告》主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首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袁振龍,《報告》副主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首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南方作主題發言。《報告》副主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首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研究所研究員殷星辰、副研究員馬曉燕、李會彬等作專題發言。會議由袁振龍主持。

社會服務供給體系更加完善

《報告》指出,2018年北京公共服務聚焦「七有」,即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動義務教育、公共衛生、養老、助殘、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建設,獲得了積極的社會效果。如全市小學、初中就近入學比例達到99%和95%以上,全市建成四級文化設施7131個、平均覆蓋率達98%等。2018年1月起,北京市人民政府便民電話中心12345市民服務熱線探索創製了「接訴即辦」新型工作機制,堅持把「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作為切實保障和改善性、打通民生服務「最後一公里「的有效舉措。北京還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公共服務,以城鄉結合部、新建小區等社區為重點,新建社區規範化建設示範點。開展農村幸福晚年驛站建設,鼓勵農村低齡健康老年人因地制宜開展鄰里互助和結對幫扶活動。

與此同時,政府逐步完善了政府購買社會組織開展公共服務的制度體系。據數據顯示,有145個市級部門和16個區均已編製完成本部門本單位政府購買服務的指導性目錄,使政府購買服務範圍擴大到六大類共計60項,出台購買服務標準化流程,建立政府購買服務信息平台,建立並開通「北京市政府購買服務信息平台」,增強整個政府採購過程透明度,為更多社會組織積极參与社會治理提供機會的同時,引進了競爭和淘汰機制,提升了社會服務借給的質量和效率。

《報告》指出,雖然北京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但現有公共服務體系在解決「最後一公里」方面仍有缺失,服務內容和品質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有一定的距離。社會組織的數量和比例相對較小,社會組織開展社會服務的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社會領域黨的建設更加深入

《報告》強調,2018年以來,社會領域黨建工作逐步落實。北京市召開「兩新」組織黨建工作聯席會部署工作,在城六區121個街道鄉鎮逐一督查指導抓「兩新」黨建工作情況。打造首都互聯網企業、律師黨建工作品牌,推動計程車、快遞、知識產權、房產中介等民生重點行業黨建。推動新東方、鏈家等企業成立黨委,39個園區全部成立非公綜合黨委,目前全市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分別達到83%和75%。三級黨建工作平台日益完善。以區域化黨建作為抓手,不斷健全區、街鄉、社區村三級黨建協調委員會,推行區、街道黨員領導幹部擔任下一級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主任,著力形成地區事務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社區黨建、社會組織黨建、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基本覆蓋。一是創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推動51家市級「樞紐型」社會組織全部成立黨建工作機構,實現黨的工作覆蓋率100%。定期召開全市「樞紐型」社會組織黨建工作例會,組織市級「樞紐型」社會組織黨務工作者學習培訓。

多措並舉加快推進「大城市病」治理

《報告》指出,過去一年中,北京多措並舉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大城市病「治理工作,印發實施《關於開展區街(鄉)社會動員中心規範化建設的通知》,開展「禮讓斑馬線專項行動」等主題活動,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大城市病」治理;加強人口服務管理,制定出台了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建立了居住證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和積分落戶制度,加強了公租房管理和服務以及佔道經營專項整治和地下空間整治行動;加強交通綜合治理,建立健全市區兩級交通綜合治理會商機制,印發實施《緩解交通擁堵專項責任清單》,推進實施區域交通綜合治理,完善停車治理體系;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印發《北京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等文件,對各區黨委和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考核。持續加快城鄉結合部地區民用散煤清潔能源替代,加快推進水污染治理。

完善網路社會治理機制

《報告》指出,北京市出台《關於推動黨務業務「雙進入、雙促進」的實施辦法》,制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行政處罰和行政執法等文件。在全國率先創立網站總編輯和總編室主任制度。在全國率先成立首都互聯網協會,同時構建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台,指導118家北京屬地網站建立舉報機制,加強社會監督。運用創新手段提高傳播文化和輿情監測能力,建立突發事件網路輿情應急機制,研製開發移動終端監測系統;依託「互聯網 」助力社會治理創新,加強社會建設官方網站、政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建設,建成網上網下群防群治協同機制。

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基礎較好

《報告》指出,近年來,北京在市、區和街道層面建立了立體的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和扶持制度體系,明確提出「大力培育城鄉社區社會組織,重點培育慈善公益類、志願互助類、社區服務類等社會組織」等目標。為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分別進行模式探索。西城區從2005年開始,探索建立區、街、居「三級管理」和區、街「兩級服務」工作體制。在區級成立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在街道一級成立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或社區公共服務協會,由主管主任、科長和專干負責社會組織工作,健全了社區社會組織培育扶持機制。

東城區建立了「一委三會一站、五位一體、六層聯動」模式。「一委」是指社區黨委,「三會」是指社區居民會議、社區居委會、社區代表會議,「一站」是指社區服務站。「六層聯動」是指:社區黨組織——領導層,是社區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社區居民會議——決策層,是社區居民依法行使民主管理權利的組織形式;社區居委會——執行層,是社區自治主體組織;社區服務站——公共管理服務層,是政府在社區層面設立的公共服務平台;社區社會組織——協同層,是活動在社區里的各種社會服務組織;社區單位和居民——參與層,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共同享受發展成果。

朝陽區建立起了「一中心,多基地,N空間」的社會組織服務平台,目前包括一個區級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社會動員中心),43個街鄉社會組織服務基地,135個社區公益空間,為社會組織提供從培育孵化到項目研發落地的「一條龍」服務。

優化「三社聯動」路徑

《報告》指出,北京市是全國較早開展「三社聯動」實踐探索的地區,通過項目化的政府購買服務、社會工作隊伍培養、社區建設等方式探索「三社聯動」的社區治理創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三社聯動」模式。

北京特色的「三社聯動」模式主要通過支持社工機構協助街道社區強化能力建設、居民需求評估、設計服務項目、孵化社區社會組織,進而形成以社區為綜合平台,社工機構為專業載體,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區工作者為核心力量的社區治理模式。研究發現,要優化「三社聯動」的路徑,政府須找好自身在城市社區治理中的定位,從直接推動到政策引導和搭建平台,真正實現政社分開。充分重視城市社區內部個體與組織的需要及其自主性,在政策上予以正確的引導,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供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和釋放空間搭建更廣闊的社區合作平台,通過監督保障社區治理在合法合規的框架下進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科學地探尋夏朝與最早中國
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學理化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