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離不開的茶
說起把喝茶融進生活程度最深的,要屬潮汕地區,他們在飯前喝,吃飯時喝,飯後喝,不吃飯時也喝,若是讓潮汕人一天喝不上茶,想必這一天是很難度過的。在國內人均茶葉消費量的排名榜上,潮汕也是一直名列前茅。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潮汕全民嗜茶,並不誇張。當走進潮汕平原,穿梭在任意一條大街小巷,不論大家小戶,都能聽到茶具清脆的聲音,聞到茶被熱水浸泡出的四溢的淡香。
但在潮汕人眼中,其他茶類只能算是一種解渴的普通飲料,淡而無味,唯獨工夫茶「才夠意思」。
很多人可能會把「工夫茶」誤解成「功夫茶」。在字詞的解釋中,「工」本義是規矩,「功」則是指功績。而工夫,即做事所費的時間和精力,與烹茶、品茶的方法聯繫在一起,才成為了「工夫茶」。
工夫茶的茶史源遠流長,對於它的得名,有三種說法。一是源於茶葉名,凡是製作精良,費了工夫做好的岩茶,都可稱為工夫茶;二是因茶具精巧,茶藝工夫獨到而得名;三則是結合前兩點,既得名於茶葉,亦得名於茶藝。
不論哪一種,都離不開「工夫」兩字,體現出工夫茶的特點是要花費充足的閑時閑力,還要有精湛的茶藝。
工夫茶的沖法最獨特。「工夫」二字除了以上提及的兩點之外,還體現在沖泡工夫上,不然空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沖,也全功盡棄。
納茶是沖泡工夫茶的第一步,此處有講究,不能直接將茶葉倒入罐中,而是先把茶葉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出粗細,先將最粗的放到罐底和滴嘴處,將細末放中層,再將粗葉放到最上面。目的是使倒出的茶水中無茶渣,壺口不容易被堵住。每一泡茶,放入的茶葉大約佔茶壺容量的七成,多一分濃,少一分淡。
第二步候湯,也就是煮水。水,是茶的載體。茶葉沖泡出的色香味的優劣取決於水質的好壞,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中說到:「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耳!」可見茶於水的重要性。
煮水時有三沸,一沸時,茶壺底微微生出小泡,小如蟹眼;二沸時,從壺底升起的水泡如魚目,聯絡不絕;三沸則水面已如騰波鼓浪。有文人將這三沸比作女性,一沸如七八歲孩童,太稚嫩;三沸如二十七八少婦;二沸正好,是最好年華的十七八少女,故「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做松風鳴」的二沸泡茶最佳。
水沸太久會變「老」,茶放太久口感會欠佳,用小茶杯,一次小小抿一口,在唇齒之間細細品味。茶一泡再泡會有害健康,茶香精揮發完了,茶水中就只剩下單寧酸。單寧酸這種物質少量可以幫助消化蛋白,過量則有損腸胃。用工夫茶的泡法,可以盡得茶之精華而免其危害。
TAG:中國茶源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