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劉華傑:孩子愛上博物學的關鍵在家庭

劉華傑:孩子愛上博物學的關鍵在家庭

劉華傑:孩子愛上博物學的關鍵在家庭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圖為活動現場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張貴勇)「呼籲博物學的復興,呼籲公眾積极參与,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背後需要深層的價值觀轉變。雖然博物學相對經濟學、傳播學等顯得不夠興盛,但在發達國家社會層面博物並未衰落,一一直很有活力,如民間一直延續著觀鳥、觀察植物、野外遠足等活動。中國正在步入小康社會,博物學流行起來是可以期待的。」在6月16日舉行的「科學在身邊」系列活動上,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劉兵與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西方博物學文化》主編劉華傑,針對博物學的現實意義、發展歷程以及如何讓中產階級家庭成員愛上博物學等話題展開對談。

對於主編《西方博物學文化》的緣由,劉華傑表示,課題組試圖通過該書傳遞這樣一種理念,即博物學歷史悠久,經受了持久的檢驗,適應人類的可持續生存發展,理應得到持續而深入的關注,而博物學是普通讀者訪問自然世界的入口。在當下,有必要重新認識博物概念,引進和創作更多博物作品,滿足人們在「生活世界」中探究大自然的需要,使每個人深刻體認自己是自然生態共同體中的一員,知道自己的限度,約束自身的行為,在態度和情感、理智和操作層面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其實,世界各國曆來都有各自的博物理論和實踐,只是在近代受現代科技的影響太大,使得自己的博物傳統似乎中止、丟失了。從現實角度講,博物學沒有多麼高大上,它就在我們身邊,學校和家庭可以圍繞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讓其愛上博物學,擁有環保意識,在與大自然的深入接觸中健康成長」。

劉華傑告訴記者,他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帶其到處走,長大後女兒經常自己週遊世界,去過的國家比他都多。對孩子來說,旅行長見識,博物長能力,都是一種重要的自我學習過程,也是一種感知大自然魅力的很好方式。「美國學者梭羅就說過,荒野是一個大課堂。大千世界有著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自然條件,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能開拓眼界,一個直接好處就是下筆有素材、有故事,而不是一些家長所認為的是浪費時間。孩子願意將時間浪費在博物研究上,能更少一些心理焦慮,內心更加平衡,生活中也更多一些幸福感和充實感」。

「編寫這本書任務量非常大,特別是給古老的博物學定位非常困難,前後研究了好多年,才理清頭緒,通過一種新的理念對西方博物學研究進行了一次梳理。博物學不同於科學,也不收斂於科學,社會也不宜按科學的標準限制和評價博物活動。」劉華傑表示,相關學者都有責任開闢道路,讓更多的人主動了解所在的社區、城市、周圍的自然世界。出版機構應當提供更多優秀圖書,為人們了解大自然提供方便。當下,急需的是各種在地手冊,而中國絕大多數區地仍然無法提供,需要加快相關工作。劉華傑也坦陳,目前師資缺乏是學校開展博物教育的最大短板,需要多藉助社會資源,通過閱讀、體驗課或研學旅行的形式,讓博物學研究生活化、本地化,拉近博物學與青少年之間的距離。

劉華傑:孩子愛上博物學的關鍵在家庭

據了解,《西方博物學文化》一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依據博物學、科學史、文化史、環境史、思想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大量文獻,較系統地探討了西方博物學文化的發展脈絡,具體研究了約翰·雷、林奈、布豐、班克斯、伍德、格雷、埃莉斯、梭羅、譚衛道、繆爾、利奧波德、卡森等十多位有典型意義的西方博物學家及相關的博物學文化,首次勾勒出西方博物學文化的概貌,書中也涉及環境史、環境倫理、科技史、認知與性別、生態文明等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舉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