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私域流量」要趁熱

「私域流量」要趁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翁章

搞流量的從來不缺「黑話」。

從早期的「微商」,到全民「知識付費」,再到大搞「社群經濟」,「個人IP」、「新零售」、「下半場」、「精益創業」,總有一套操作能把你的焦慮治得明明白白。

「私域流量」也不例外。

在整個行業「苦流量久矣」的大背景下,相比,依託大的社交平台、搜索引擎及工具產品下的「公域流量」,基於豐富的個體渠道下沉,而構建的中長尾流量,似乎是一塊待挖掘的價值窪地。

短視頻平台的網紅帶貨、B站的UP主恰飯、小紅書/知乎上的達人種草,甚至是賣美妝的櫃姐朋友圈,這塊基於平台下自發的商業行為很難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微商不夠貼切,網紅又過於表面。

「私域」貌似給這部分無法言明的流量有了界定,但細想下來不管是掛靠平台的B2B2C還是個人的C2C,需要正視的又是什麼呢?

「私域」的兩個假定

實際上除了創造一個新名詞,很難說它具體改變了什麼。

「私域流量」的全盤證明邏輯是基於兩個假定:

一個假定是「網紅帶貨模式的可靠」,並通過快手或抖音的個例,在購物節或者某貨品的推廣期間去證明「網紅」自帶的流量具備很強的變現能力(注意是很強);

另一個假定是「個人信任有效」,實際上這是更為「隱蔽的微商」,不同與以往微商的傳銷性,這部分「微商」會以2個身份(助手、專家)切入你的人際關係,通過幫助你推薦商品(助手),到為你更好地使用商品提供價值參考(專家),建立一種有別於親緣關係的信任,繼而依託這個關係,判定是否有值得挖掘的流量價值。

這兩個假定,都有一個不錯的「賣點」,就是從此你實現流量變現,不用再受大平台的價格脅迫,無論是品牌主、MCN,還是淘寶店主、百貨櫃姐,你們只要挖掘好自己的流量,就有了投放市場的決定性議價權,且多頭市場正是趁熱的好時機。

趁熱雖好,但這兩個假定有個原生的矛盾就是,網紅帶貨和個人信任的驗證過程都是在流量平台上進行,移動視頻端自不用說,網紅的粉絲雖然很明確是這部分網紅的「私域流量」,但變現渠道最終還在平台上,因此,所謂私域其實是公域中的私域。

「私域流量」說得再好聽,最後還是要落地到「公域」的平台上。

一個例證是微信對拉人外掛的封殺,實際上就挑明了「個人信任」這個假定大體上會被官方判定屬於「黑產」,畢竟,這套邏輯與「好物圈」並行撞車了。

但不能說「私域流量」完全靠微信,另外小紅書、知乎、豆瓣等更為垂直的社區也是有帶貨先例的,「個人信任」從本質上看更像是(KOC)key opinion customer策略,說直白一些就是「殺熟」(非貶義),我們反感「殺熟」,而一旦被推薦的商品實現了某種心理預期(比如:這款口紅是當季限量),我們又樂於受這些素人KOL的影響。

因此,從對假定驗證過程和「私域」的外部環節來看,整體的流量環境是沒有變化的。在流量稀缺的大背景下,商家作為買方市場的角色沒有太大轉變,只是在特定環節下,我們看到的「私域」是一片賣方的繁榮。

「私域流量」解決焦慮?

有意思的一點是,在「私域流量」的環境下,賣方的繁榮並不是由商品的稀缺造成的,反觀帶貨或種草的內容,都是很普通的大眾消費品,就算在特定的,比如:奢侈品或球鞋市場,有限量版的概念,但整體而言,渠道的變現能力還是得靠普通的消費品決定。

回到「變現」這個原點,如果流量溢價的實現,都無法符合基礎的供求規律,說明「私域流量」這一新的概念或說「流量思維」是值得商榷的,而在「私域流量」爆發的同時,它真的就解決焦慮了?

一個新概念的產生務必會經歷三個階段:焦慮期、祛魅期及正視期。「私域流量」正逢「焦慮」。

對「流量」的「焦慮」從根本上看,是對「信息有效性」的焦慮。如果人口數量大略等同於流量,近兩年人口增幅放緩,對總的流量口袋的確會有所影響。但就移動端的流量來看,在手機出貨量趨於穩定的情況下,一定會趨於一個恆值。

不是總的流量變少了,而是這個恆值背後的流量人口,無論媒介使用習慣,還是對信息的接受程度都達到了穩定和飽和。

我們全天使用手機的黃金時間點,就那麼幾個,而信息爆炸尤其是營銷廣告過量,導致了人們對新的信息試探周期變長,這就導致了我們在獲取信息時,會形成阿卡姆剃刀至上——只要在1-2s的試探之後,被認為的無效信息就會被很快剔除。

不是流量焦慮,而是你提供的信息根本無效。

重複的創意、幾乎沒什麼變化的投放渠道,讓信息無效性更為放大,使得面對流量獲取,越多的投入,只能增加越多的沉沒成本。

長期來看,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對信息生產工具、環境、思維,及信息獲取渠道與受眾認知思維的整體改變。「私域流量」顯然不是一個結構性調整的宏觀手段。

它的價值在於,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特定產品(以快消品為主)的變現需求,本質上而言,很難講它是一個成體系的思維模式,從結果來看,對「私域流量」的判定或使用,更接近於一種聚合了中長尾流量的營銷途徑。

與傳統的品牌營銷要經歷認知、認可、認同,三個階段轉變相比,「私域流量」其實是把認同前置了,基於「網紅」的光暈和「個人信任」,受眾對產品的認知判定被「熟關係」替代,進而在短視頻這種快速的消費環境下,以及朋友圈等價於認同圈的觀念下,完成消費行為。

從流量獲取端上,「私域」更像是對社群營銷的微調,把直接拉群的首要步驟,替換為了添加素人KOC的個人微信號,拉群成為次要動作,但圍繞賣貨,最終「私域流量」還在得在社群內進行,而社群的玩法,其實沒有特別實質性的改變。

此外,從營銷本身來看,「私域流量」有個無法迴避的硬傷就是——不管是個人也好,還是社群也罷,真的有人願意天天看廣告買貨嗎?復購率真有宣傳的如此神乎其神?

廣告本身就是打擾人的行業,在短期來看,特定的營銷期間,比如:618,受眾會覺得作為你的「私域流量」,被你推薦商品,是與當下的消費動機契合的。

在消費區間過去後,所謂的「私域流量」不可能離開高成本的運維,更真實的是,個人IP、網紅標籤長線來看,都是一個個的品牌符號,雖然前端能收割大部分利益,但品牌的長線運營真的是一個「私域」就能解決嗎?

一個成熟的平台,不僅會考慮自身的廣告能力,更要考慮長久的變現模式,B站上用戶對up主頻繁恰飯(接廣告)會產生極大抵觸,也能說明這一點。至少在較為純凈的社群,類似快手、抖音的賣貨模式是行不通的,微信公眾號持續低打開率,也說明大號個人的商業化會對整體平台的生態產生不利影響。

「私域流量」的運營和變現,其長存性和可持續是要打個問號的。

不過,對於「私域流量」的開發和歸類,還是能緩解短期內的流量焦慮的,至少對於快消品來說,這可是比「新零售」更好的賣貨途徑。更自然地看,人是自證的動物,「賣課」也是「私域流量」緩解焦慮的不二法門,既然產品或企業發展遇到了瓶頸,不如先上一課吧。

以此引發的關於「私域流量」的培訓,相信就足以收割一大波焦慮的流量,而更有趣的是,本身通過搜索引擎去搜索「私域流量」,你可能壓根找不到任何解決方法,但做了「私域流量」關鍵詞廣告的微信外掛工具,或許能更好地告訴你「私域流量」到底是個什麼「亞子」。

最後

一套商業模式,其實無需自證,市場的客觀規律自然會讓它露出本來的面貌。在焦慮下的實踐,必然會在今後長時期引發對這一概念或者模式的祛魅。

「私域流量」脫離開特定的平台和產品能不能玩得轉,我們不妨一起「趁熱」的同時,在未來一同正視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vlog平民化運動開始,社交仍是競爭關鍵
5G商用牌照提前發放,受迫性搶跑還是有備而來?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