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印記的歷史——第二部分:百達翡麗成為救世主(1918年-1990年)
[腕錶之家 鐘錶文化] 上篇文章中我們提到,在成立之初的幾十年,「日內瓦出產鐘錶自願檢查官方服務處」面臨著(主要)只有少數獨立製表師和非工業製表商提交檢查鐘錶的困境。本篇文章,時間來到二十世紀,一家名為百達翡麗的公司確保了日內瓦印記的存續。
兩戰期間的困難
從懷錶到腕錶的轉變,以及瑞士製表行業的卡特爾化,對日內瓦的製表業務產生了重大影響。日內瓦當地的許多小型製造商,在提交機芯獲得印記後,又將其轉售給瑞士其他地區(主要是比爾和拉紹德封)的整表製造商。
然而,這種做法在1920年代逐漸被禁止,之後腕錶組裝商只得從Ebauches SA獲取供應。因此,除了少數製造商,如百達翡麗和江詩丹頓,當地的腕錶機芯生產體系開始瓦解。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獲得日內瓦印記的申請者數量急劇下降。
同樣應該指出的是,服務處管理委員會對「日內瓦鐘錶」的定義奉行強硬政策。舉例來說,1921年5月,管理委員會駁回了Le Petit Lancy空白機芯工廠的申請,理由是儘管這些機芯確實是在日內瓦州製造,但卻並不符合涉及某類齒輪的規定。
百達翡麗Ref.1518不鏽鋼腕錶
百達翡麗的救命角色
1930年代,百達翡麗成為檢查服務處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客戶,以至於後者幾乎成為前者的私有機構。該公司提交檢查的腕錶數量佔比,從1924年前的不足5%上升到1925年的30.8%,1930年為34.1%,1932年為48%,1934年後超過80%,1940年至1945年甚至達到98.2%。事實上,百達翡麗是當時日內瓦為數不多的,不僅可以開發自主機芯,而且能夠使其符合檢查服務處技術要求的製造商之一。
另一家主要製造商江詩丹頓,則對檢查服務處的工作貢獻寥寥。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32年、1937年和1939年),江詩丹頓總共只提交了三枚腕錶,這令管理委員會感到懊惱,因為委員會渴望擴大合作夥伴基礎,並與日內瓦這兩家主要製造商合作。1924年10月,委員會表達了對江詩丹頓缺乏興趣的擔憂:「我們完全理解江詩丹頓無需檢查,只要仰仗自身聲譽就足夠,但為了日內瓦製表行業的利益,他們應該作出犧牲。」因此,委員會決定與公司董事會面,以「說服他們做出『愛州』努力」,但最終無功而返。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1945年至1990年間,產業狀況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那些能夠達到並且希望遵守日內瓦印記選擇標準的公司少之又少。百達翡麗機芯成為該機構的主要合作夥伴(1950年至1990年提交檢查的腕錶數量佔比為67.3%),待到江詩丹頓退出,百達翡麗成為唯一的貢獻者。1990年,百達翡麗是唯一一家與該機構合作的公司,提交檢查的腕錶數量佔比高達98.6%。
百達翡麗與日內瓦印記之間的合作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最初,1950年至1970年,提交檢查的腕錶數量大幅增加,這表明業務增長,日內瓦印記成為賣點。1960年代中期,百達翡麗發起了一項廣告活動,聲稱是唯一一家將所有機芯都提交服務處檢查的製表商,因此也就配得上全球最優秀製表商的名號。
接著,1972年至1986年,獲得日內瓦印記認證的機芯數量急劇下降,其原因在於石英危機和電子行業的增長。這段時期,百達翡麗也開始為部分型號裝配石英機芯,獲得日內瓦印記的腕錶數量突然下降,然後停滯不前。
最後,1980年代後期見證了機械錶的凱旋歸來,並成為接下來數十年輝煌的起點。雖然石英機芯仍然使用,但主要用於女士腕錶,機械錶越來越受歡迎,百達翡麗也加強了與檢查服務處的合作。
時間回到1950年代中期,百達翡麗的老對手江詩丹頓加入其中。直到1980年代中期,30年間江詩丹頓提交檢查的腕錶數量佔比達到約三分之一。但是,1980年代江詩丹頓遭遇財務和生產困境,迫使其一度放棄製造商地位,從日內瓦州外(尤其是ETA)訂購機芯。(圖/文 腕錶之家 許朝陽編譯)
※李榮浩:小小的眼睛戴著大大的表
※歐米茄、勞力士「平分」美國?
TAG:腕錶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