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幕府深陷千年的「法統」困境:天皇血緣政治下的架構極限

幕府深陷千年的「法統」困境:天皇血緣政治下的架構極限

日本慶應四年(公元1868年)4月11日,日本正式結束幕府統治,實行「王政復古」。其實早在十七世紀末,幕府統治的終結就已初現端倪。由於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町人興起,以城市居民、商人為主的町人開始對舊有幕藩體制進行挑戰。另一方面,德川幕府以及各地藩主財政日益困難,無以維持手下的大規模武士團體,下層武士對幕藩體制心有不滿;幕藩統治者為維持內部穩定,大幅加征農稅,走投無路的農民轉而發動起義,也謀求推翻封建統治者。

德川幕府見農民起義與武士暴動頻發,迫不得已實行改革變法,然而從十八世紀中葉起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德川幕府的改革並未產生明顯作用。日本嘉永六年(公元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史稱「黑船事件」,這場民族危機致使日本國內矛盾迅速激化,舊有幕藩制度的覆滅似乎就在眼前。在改革派下層武士的推動下,以長州、薩摩、土佐、肥前等為代表的西南強藩採取與德川幕府截然不同的政策,大興工農業、發展軍事,經濟日益發達,四藩百姓也逐漸意識到國家和民族落後於世界的危機。

日本慶應三年(公元1867年),西南強藩藉助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掀起「倒幕運動」,戰敗的德川幕府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最終於同年10月14日將大政奉還給天皇睦仁。在此之前,天皇與幕府之間的關係和糾葛極為複雜。由於日本自身國情限制,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朝政都不是由天皇本人處理的,幕府時代更是如此,天皇在早期的室町幕府時代還有一些實際權力,但是到了德川幕府統治時,其權力早已虛化,天皇和眾多皇室成員只是幕府將軍手中的傀儡,與有著實際職權的安土桃山時代根本不能相比。

日本在戰國時代之前,還是以天皇為核心的氏族社會,官吏貴族基本上都是皇室分支,那時最為常見的姓氏,如橘、源、平氏等,追根溯源其實都是天皇子嗣。這些皇族分封后又形成了不同支系,在貴族血緣政治時期,日本人以懷有天皇血統為榮,誰能擁有天皇血統,誰就能合法建立藩邦並自稱藩屬,這與中國西周的分封制有些相似。幕府將軍制度的建立者是鎌倉時代武將源賴朝,而幕府之所以能夠成立,其實是武士與公卿爭奪政治權力的結果。原本只有擁有天皇血緣的公卿能夠享受政治權力,普通武士則被視作公卿手中的刀劍。

源賴朝崛起並出任征夷大將軍後,想要遠離受公卿控制的京都,便在其駐地鎌倉設立了武士掌權的政府,逐漸將公卿權力轉移到自己手中。天皇雖是貴族血緣政治的核心,但也不敢輕易得罪手握兵權的源賴朝,身處京都的天皇在一些朝政大事上完全聽從於遠在鎌倉的源賴朝,幕府制度也就隨之形成。歷經「大化革新」的日本雖向中國學習了很多有關治國理政的制度,但在「明治維新」開始前,都未能成立與之匹配的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幕府制度的本質上仍是封建制度(即中古時期歐洲的領主封建制度)。幕府與各藩領主並不是中央集權式下的君臣關係,反而是一種大宗主與領主之間的掣肘關係——各地藩主都有權從屬地組建自己的軍事力量,幕府將軍也只能從直轄地招募軍隊。

鎌倉幕府滅亡後,日本進入有名的南北朝時代,南北兩派天皇爭奪正統數十年,天皇原本在日本普通民眾心中的神聖地位也隨之一落千丈。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統一全國後,接受了來自明王朝的冊封,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先後將其封為日本國王,還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則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在此之後,足利義滿公然僭越使用天皇紋樣、舉行天皇才能獨享的祭祀法事,他雖然在明面上沒有取代天皇之心,但其所做之事皆是僭越之舉。足利義滿死後,室町幕府甚至為其加冠「鹿苑院太上法皇」的名號。

室町幕府末期,幕府將軍衰落,分裂內亂再起,日本進入安士桃山時代(戰國時代)。連年戰亂致使農業歉收,各地藩主徵稅不足逐漸衰敗,京都公卿的日子更是潦倒,那個時代的特色是「以下克上」,新興的藩邦領主都不是名門出身,這些藩主忙於奪權混戰的同時,還要專心編造身份以鞏固統治,比如織田信長自稱平氏後代,德川家康號稱源氏後代,只有血緣高貴才能為自己的統治正名,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戰國末期,全國真正出自源、平兩氏的藩主只剩下島津、北條和佐竹三家,不過他們同樣忙於徵戰,無暇顧及天皇本人的安危。

雖然藩主大名眼中早無天皇,不過天皇血統仍是尊貴地位的象徵,也是藩主進行合法統治的權力來源。然而最諷刺的是,最終將天皇迎回共主之位的,反倒是地位低賤的豐臣秀吉。世人皆知豐臣秀吉乃是貧民出身,即使他權傾朝野也不能偽造身份和開設幕府(只有源氏後裔能建立)。豐臣秀吉本名羽柴秀吉,從織田信長手中接過大權後,羽柴秀吉為鞏固手中權力,重新尊奉天皇,企圖以提高天皇權威的方式來拔高自身地位。他聽從幕僚建議,搬出平安時代舊制,要求天皇賜姓「豐臣」,從而擔任日本關白(形同宰相),成為一名手握實權的貴族。在以前,不是沒有人想要改變這一局面,最為典型的就是平將門,足利義滿、織田信長以及德川家族都做過些許嘗試,但他們都沒有取得成功,擁有天皇血緣的「天潢貴胄」才能擔任日本法統上的領袖,這是維持基本古代日本政治結構的重要因素,只有藤原氏、豐臣氏等高貴氏族才能擔任日本關白。後來德川家康能夠順利建立幕府,也得益於其祖先是源氏。

由於「權力從法理上來自天皇」的認知根深蒂固,日本歷史上所有關白和將軍,在登上權力寶座前,都會編造傳說以證明自己是天皇或者神話家族的後裔,從來沒有人可以消除這種認知,即使是歷代幕府開創者也不得不遵從於此。豐臣秀吉逝世後,德川家康統一日本,這位壽命悠久的將軍與好友豐臣秀吉不同,他對天皇和京都公卿嗤之以鼻,甚至時常以武力干涉朝廷內政。權力鞏固後,德川家康將天皇以及朝廷遷往駐地江戶(今東京),在此建立起了日本最後一個幕府政權——德川幕府(又稱江戶幕府)。德川家康挾持天皇的蠻橫做法,忽略了豐臣秀吉重新尊奉天皇后,天皇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江戶時代末期,藩主大名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掀起倒幕運動,農民與下層武士對此廣泛支持,日本最後一任征夷大將軍德川慶喜戰敗,宣布「奉還大政」,明治天皇回到千年前的崇高地位。不過由於此時社會驟變,統治階層與天皇的血緣關係已然斷絕,天皇也就逐漸成為國家象徵。

事實上,幕府制度實行的一千年間,幕府將軍與天皇之間的關係並未得到徹底解決,德川幕府從首任將軍德川家康開始,就不斷尋求如何為自身神性地位正名,德川家族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與天皇地位持平,成為國民擁戴服從的「神」。然而三百年多來,無論是哪一任幕府將軍,都未能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問題湧現,強藩、賦稅、徵兵等各方面難題接踵而至,困擾著一代又一代德川幕府將軍,這則與政治傳統中將軍權力的法理極限有關,由於日本基本政治框架在律令體制(律和令)時代早已固定,此後再也沒有進行過實質性改變,明治維新也只能算作勉強改變。西南強藩想要推翻幕府,也得打著天皇的旗號,這無疑是在告誡人們永遠也不能忽視傳統。或許某些時刻被人們遺忘的傳統,恰恰能夠決定最終勝負。

參考文獻:

《日本中世史》《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結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100年前美國軍官斷言,中俄不是威脅此國需警惕,最終一語成讖
此國自稱承繼大明正統,嘲笑滿清是蠻夷胡虜,結果十三年後就亡國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