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畫不能轉基因!

中國畫不能轉基因!

近年來以「新」作為中國畫的價值判斷,其實是一種淺見,阻礙了全面認識傳承與創新的關係。

當前的中國畫,大體呈現三種形態:一種是傳統出新,一種是中西融合,兩者共同特點是都沒有離開具象;第三種是實驗水墨,基本是抽象形態。這三種形態的中國畫,不僅在競勝互補中發展,也為美術品種和藝術門類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中國畫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

中西融合與實驗水墨都是20世紀出現的,反映了開拓中的前進,而傳統出新形態則顯示了傳承中的發展。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美術評論家薛永年表示,需要把古代中國畫和與其一脈相承的近現代傳統出新的中國畫放在其形成、發展的歷史背景中去認識。不僅僅看中國畫的視覺表現,更著眼於中國畫文化,根究中國水墨畫文化不可替代的獨特的人文價值。

寫意畫更重視「意」的表達,不追求對象刻畫的逼真,而以抒寫精神意趣為追求,以可視的「象」表達不可視的「意」,尤崇尚「意在象外」。在寫意畫中,畫家表達的意、抒發的感情個性,既是個人的,又與群體連在一起,既是當下的,又與歷史文化相聯,這種寫意精神,貫穿於文人畫、民間繪畫和宮廷繪畫。傳統的中國畫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

民族性不能丟

隨著西方寫實繪畫傳入中國,使傳統寫意中國畫,受到了衝擊,尤其是人物畫,出現了不少西化的國畫。這樣的創新其實是沒有文化內涵的,丟失了民族性。中國畫的民族審美特徵是中國畫的本質特徵和生命線。

在20世紀初,改革家大都以科學的眼光批判中國畫、否定寫意畫、主張改造中國畫。戊戌變法的領袖康有為批判文人畫「專重寫意,不尚肖物」,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陳獨秀更強調「輸入寫實主義」。他們都要求藝術向科學一樣求真務實,在形似的基礎上發揮創造,實際是以西畫改造中國畫,特別是以西畫的寫實技巧改造中國畫,其結果一方面提高了中國人物畫的「應物象形」能力,豐富了中國畫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國畫的寫意傳統。

有規律無定法

「中國畫創新不能丟掉筆墨精神。」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程大利稱,近百年來,中國畫的藝術價值在變淡變弱,很多國家博物館都不願意收藏20世紀的中國畫,因為缺乏評價標準。

中國畫不長於宏大敘事,每件作品表達的是畫家的內心感受,最高目標是完善人格的魅力。越成熟的藝術程式化越強,獨造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筆墨規律的框架下推陳出新,達到有規律無定法。

有人認為,與西方繪畫比較,國畫不能被廣泛普及,因此削弱了國畫的價值。其實不然,國畫對欣賞者有一定的文化要求,國畫家講求以畫修身,提升自我,追求人格塑造。所以要求欣賞者要具備一定的修為。中國文化精神的重建,不能走轉基因的路。

延展閱讀——

書畫的真傳統是什麼

王進玉

當今書畫界,幾乎人人都在談傳統、標榜傳統,甚至肆意地、過度地消費傳統,那麼書畫的真傳統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更好地學習、繼承和發揚它呢?一本古帖、一幅古畫就完全代表真傳統了嗎?臨摹得像就算得到傳統的真經了嗎?顯然不是這麼簡單。

首先務必要清楚,傳統不是死的,它是有生命的,是活的,是我們在書畫用筆用墨過程中自覺體現的,是在整個研習、創作時自然流露出的那股真正契合古人的精神,而非僅僅只是最後所呈現的那個簡單圖像,更非做作出來的虛假樣式。

當今有很多所謂的傳統派書畫家,在創作時總是喜歡對著古帖古畫一點點臨、一點點摹、一點點蹭,整幅作品完成下來,摳哧好半天,甚至好幾天或更長時間,工筆畫如此,寫意畫也不例外,可謂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且更多的只是在意與古帖古畫表面的相像,卻忽略掉了內在的氣息、氣韻、格調、內涵等一件作品裡更為重要的東西。當然也完全沒有創作中所本該具有的那份輕鬆、自然,那份意會古人後的自如、表情達意時的真切,以及創作中與個體生命同頻共振的狀態。他們畫起來費勁,觀者看起來也會感覺很不輕鬆。

同時還有一種更為不可思議卻也十分普遍的現象,即假如把古帖古畫拿開,讓其進行自由創作,他們往往會表現出無從下筆的驚慌和茫然,完成的作品與平常所臨摹,或者自我標榜的那個"傳統"大相徑庭,反差極其明顯。所以只求外在臨摹得像不行,還要看臨摹的過程,究竟怎樣去臨,怎樣去摹,以及怎樣將真正古法的用筆用墨演繹並轉化為自我的嫻熟運用。否則那樣的傳統只能說是偽傳統,而與實際的真傳統不可相提並論。所以真正的傳統其實應該是對古人筆墨語言的內在消化和對其人文精神的內在繼承。僅僅反映在筆墨形式和書寫繪畫的技法技巧上,顯然是不夠的,更為核心與關鍵的是要繼承和發揚古人身上所具有的那份自覺自信的文化品質,以及流淌在他們血液中的清晰可見的人格精神。

另外,我們也一定要整體地、深入地理解傳統,要把握古人所處的那個時代、所生活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以及作品裡所彰顯出的真實精神氣象等,而非只是斤斤計較於某一點某一畫、某一個局部或某一個細節。我注意到,現實中處處太過在意和追求小細節、小清新、小品味、小格調的人,往往胸懷都不怎麼寬廣,也總欠缺那麼點真性情。生活上如此,體現在書畫創作上亦然。他們作品的格局與面貌總顯得小家子相,筆墨不夠率意自然,章法也過於設計做作,而且這些人特別容易自我陶醉和滿足,總以為自己領悟到了傳統的真諦,卻不知離真正傳統的堂奧還相距甚遠。何況傳統本身又是豐富多元的,任何以蠡測海、一孔之見的做法都不可取!

最後還須強調一點,傳統並非丈量藝術的唯一標尺,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基本準則。在歷史長河裡,傳統也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也是需要當隨時代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以當下人的身份和視角來解讀傳統、理解傳統,那麼傳統也理應具有它的當下意義。正如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所說的"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其實一切真傳統也都有它的當代性,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分析和挖掘。而且我們學習傳統的目的,從根本上講還是要學以致用,為了當下更好地發展與創新。因此任何固守傳統、滿足於傳統的行為,都是不明智的,也都是極不應該的。(註:本文作者王進玉,知名藝術評論家)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明代「國家畫院」作品
天水茫茫,一葉扁舟,國畫講究的,就是這個意境!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