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就是痔瘡?NO!也可能是癌症
最近,王先生(化名)便後發現衛生紙上有血,由於他之前一直有痔瘡,也就並未多在意,就拿自己常用的痔瘡膏抹抹。平時,用用藥也就沒事了,這次用了一段時間,血不見少,還大便次數增多,老有想排便的感覺。
他覺得可能是痔瘡嚴重了,就來到醫院肛腸科就診。
經檢查,王先生的確有痔瘡,而且指診時還摸到直腸下端有一凹凸不平的腫物隆起,質地很硬,指套上還有暗紅色血跡。
醫生覺得不對勁,給他安排做了腸鏡,取一點組織去做病理。
病理報告結果讓王先生和家人很難接受,和醫生預想的一樣,直腸癌。
就在前幾天,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消化病診療中心專家左艷菊正在門診坐診,一位男士就是因為便血來就診,最後經過詳細檢查後,也明確診斷是腸癌。
"痔瘡?腸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腸癌早期癥狀既不明顯也不典型,非常容易被忽視。
腸癌的癥狀包括便血、黑便、排便習慣改變(突然便秘或腹瀉,次數增多,排便不盡等)、大便性狀改變(變細變形等)、腹脹腹痛、不明原因的貧血或體重減輕等。
左艷菊說,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生活飲食習慣不同,排便習慣也不同。所以,要知道自己的正常的狀態,留心任何新的變化。最靠譜的還是去看醫生,該做檢查就做檢查。
同樣都是便血,其實大不相同!
1. 大便出血顏色和狀態不同。
要學會觀察大便及出血顏色,大腸癌和痔瘡患者都會出現大便出血的情況,但是便血的顏色是不一樣的。
痔瘡患者便血顏色為鮮血,與糞便不相混合,血液多數隨大便排出後滴下。
大腸癌患者便血的顏色較暗,多是混在大便裡面。
2. 大便次數不同。
大腸癌患者會因為腸道內存在腫瘤,然後刺激患者的腸道,導致排便的次數增加,但是每次排便量不多,有些患者會出現腹瀉和便秘交替的癥狀。
痔瘡患者的排便次數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3. 患者群不同。
痔瘡是常見病,任何年齡的人均可患痔瘡,而大腸癌多數發生在中年人,40~60 歲的人群是易發人群。
4. 痛感不同。
一般腸癌發展到後期,會有腹痛感,這是因為腸癌患者腸道功能出現紊亂,或者因為腸道堵塞引起的腹痛,一般疼痛出現在中下腹部,有肛門下墜感。
但是痔瘡患者不會有這樣的感受。
檢查出有息肉,怎麼辦?
另外,除了有人來查痔瘡診出癌症之外,查出息肉的就更多了。
有人覺得息肉很好治,切掉就可以了。那麼,大家是不是覺得不要緊?
NO!現在醫學已經很明確:「約佔95%以上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來的。」
演變過程如下:
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
一般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到15年不等。
息肉是怎麼來的?
正常情況下,腸道粘膜是光潔平坦的,若局部受到了損傷或刺激,加速修復的消化道粘膜可能刺激局部出現過度增生,於是在腸道表面形成一個小的隆起或凸起,稱之為息肉。
大腸息肉之所以令人擔心,是因為其本身可能就是惡性的、或者有發展成為大腸癌的隱患。
腸癌是吃出來的嗎?
腸癌的發生逐漸趨於年輕化了,腸癌到底是怎麼弄出來的?
相關醫學有過研究,結腸癌、直腸癌是與生活方式有密切關係的癌症,跟飲食密切相關。
那麼,哪些生活方式容易導致這些癌症?
1. 偏好大魚大肉等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的食物,是比較明確的易患腸癌的生活方式。
2. 與結直腸癌發生密切相關的生活方式有:體重超標,愛食腌制紅肉,高熱量高脂肪飲食,缺乏鍛煉。
3. 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製品列為「一類致癌物」。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腌肉臘肉等加工肉製品是誘發食管癌、胃癌的高危因素,而長期過量食用紅肉也會增加腸癌的患病機會。
怎麼預防腸癌?
預防腸癌主要有兩點,一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把危險因素減到最少,二是要做好篩查。
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體重、戒煙、調整飲食結構、減少肉食、多吃高纖維食物、堅持規律的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情。
對於預防腸癌來講,健康飲食尤為重要。多項研究已經表明,飲食結構和習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患腸癌的風險,以下兩點尤其重要:
1. 少吃紅肉和加工肉製品:熏肉,火腿,香腸等加工肉製品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煙熏腌制的加工肉類中通常還加有防腐劑。
2. 多吃高纖維食物,促進排便,減少廢物和毒素對腸壁細胞的傷害,可以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左艷菊提醒
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提高腸癌遠期生存率的唯一途徑。
開始接受人生的第一次腸鏡檢查。以後5-10年複查一次。每一年進行一次連續兩天的大便潛血檢查和一次肛檢。如發現結腸腺瘤等需按醫囑定期複查。積極治療便秘和腸炎。
【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 肖婧菁 】
※它們是"營養之花"!中醫腫瘤專家:這樣吃更能發揮好作用
※泌尿繫結石分5類,預防措施各不同,請記牢!
TAG:豫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