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為何大多謚號「襄」?「襄」是什麼意思?
文史
06-21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為何大多謚號「襄」?「襄」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特殊的人物評價方法,那就是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死後,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會按其生平事迹進行評定後,給予一個或褒或貶的稱號——謚號。
謚號制度形成,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謚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謚。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謚號和廟號相關聯。比如李淵的唐高祖就是取其廟號,楊廣的隋煬帝是用其謚號,愛新覺羅·弘曆的乾隆皇帝用的是其年號。早期,皇帝多用謚號,後來改來廟號,明清之際則多以年號稱呼。
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平謚」,沒有「惡謚」。美謚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平謚如:懷、悼、哀、閔、思、殤等,有點同情的意味;惡謚如:厲、靈、煬等,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唐玄宗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謚號為「襄」的就佔了7位:他們分別是劉弘基、柴紹、長孫順德、張公瑾、程咬金、劉政會與唐儉。
上述人物,多是以軍功立身的,而「襄」一般是指「闢土有德、甲胄有勞、因事有功」,所以,有個共同的謚號「襄」字就非常好理解了。
(圖片來自網路)
※蘇武牧羊不寂寞:娶匈奴女,養混血兒,坐罪免官,晚景凄涼
※攝政王載灃明知袁世凱是個野心家,為何還會二度重用他?
TAG:老黃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