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武宗想給太監一萬兩千張鹽引,內閣三大臣辭職相逼:只能給一半

明武宗想給太監一萬兩千張鹽引,內閣三大臣辭職相逼:只能給一半

食鹽,是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調味品,沒有鹽百姓無法生存下去,由於鹽的重要性,所以歷朝歷代都嚴格控制食鹽的運輸和銷售,大多數時期都是國營,這樣保證了百姓們能夠負擔起生活所必須的食鹽,而且鹽稅也是國家的重要財政收入。

鹽引,這個特定時期的特有名詞,是指從宋代到清朝歷朝政府發給鹽商的食鹽運輸和銷售的許可憑證。因為鹽的特殊性,所以鹽引背後往往隱藏著巨大的利益,作為國家頒發的有價憑證,鹽引在不同人手中就存在著巨大的差價,如果有自願獲得鹽引,那麼就意味著可以賺取其中巨額的差價,而且很多時候還可以在鹽引的掩護之下夾帶私鹽,這也是一筆巨額的收入來源。

清代鹽引

明朝正德初年,明武宗委派太監崔杲前往南方督造龍袍,崔杲便向明武宗討要了一萬兩千鹽引作為公幹的經費,那麼崔杲為何只要鹽引而不要撥款呢?很明顯,他甚至此中的奧義,他甚至鹽引背後隱藏的巨額利益。明武宗也知道鹽引背後的利益,但是他為了籠絡這些太監,所以也就默許了這種行為,明武宗便批准了崔杲所請。但是,令明武宗沒有預料到的是,負責發放鹽引的戶部尚書韓文拒絕執行,因為此前已經有明文規定禁止以鹽引代替撥款。

下這道旨意的還恰恰是明武宗本人,或者至少是以他的名義發布的。依照祖制,鹽引一律作為邊防開支,是不能挪作他用的。但是成化皇帝(明武宗的爺爺)心疼自己的太監,在派他們外出公幹時,默許了他們利用鹽引中飽私囊的行為,所以在成化年間,一直使用鹽引代替撥款。到了成化的兒子弘治皇帝時,大臣們奏明皇帝其中的弊端,弘治皇帝下旨禁止使用鹽引代替撥款。而到明武宗正德皇帝繼位時,在他的即位詔書中又重申了這一點。

明武宗

但是,明武宗似乎忘記了這一條,或者壓根不知道有這麼一條(因為詔書是大臣代擬的),所以當崔杲提出用12000張鹽引代替撥款時,明武宗便一口答應了,結果卻被戶部尚書拒絕了。感覺自己權威受到了挑戰的明武宗越發堅定了自己的主意,堅決要求戶部尚書發放鹽引,然而明武宗的強硬態度引起了一幫小官的反擊——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御史,這是專門懟人的官員,不管大小官員還是皇帝,他們都敢懟,他們紛紛上疏,希望皇帝收回成命。但是明武宗也不是孬種,言官們越反對,他越強硬,他表示聖旨已經下達了,君無戲言,你們不要再上疏了,否則就辦你們!

言官們碰到這麼硬的皇帝也沒轍了,但是這個時候還有最後一道防線——內閣。明朝的內閣權力還是比較大的,雖然他們沒有決策權,但是有票擬權,即代替皇帝擬旨,皇帝不是要下旨嗎?我們不起草。明武宗一時間也沒轍,無奈之下明武宗先退了一小步,釋放了一點善意,因為他覺得大臣們反對的是崔杲,所以他決定把崔杲降為副使,另外任命一名太監為正使,但是12000張鹽引必須照發。

但是很明顯,明武宗打錯了算盤,大臣們不管哪個太監為正使,他們的目標是不給鹽引,但是既然皇帝已經釋放了善意,大臣們再不退一步就顯得不知好歹了。於是,三位內閣輔臣提出了自己的建議——12000張鹽引,「一半支予鹽引,另一半則折成價銀」,這個方案將太監們貪污的數額一下子縮減了一半,也算是有些收穫了。而且三位大臣還另有如意算盤,一旦皇帝同意這個操作,那麼意味著皇帝承認自己有錯,可以殺一殺新皇帝的銳氣。

明武宗雖然只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不甚明了其中的意味,但是他身邊還有很多心懷鬼胎的太監,他們很快將背後的深意解釋給了明武宗,醒悟過來的明武宗十分氣憤,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他下令:「此事務要全行。」這12000張鹽引一張也不能少。

眼看明武宗就要大獲全勝,這個時候三位內閣輔臣使出了最後的殺手鐧,他們聯合上疏——辭職,而且是同時。這讓明武宗措手不及,畢竟自己剛剛登基,而且十分年輕,根本不可能應對繁複的朝局事務,而且自己剛剛登基不久,也沒有什麼自己的班底能夠提拔,即使提拔也需要假以時日,三位輔臣的這一招可謂打到了明武宗的痛處。無奈之下,明武宗只能答應了三位輔臣的提議——接受戶部方案,半與價銀,半與鹽引。

內閣

就這樣,年輕的明武宗與文官集團的第一次交鋒便以失敗告終,在交鋒過程中明武宗幾次堅持己見,卻也未能將自己的方案推行下去,最終不得不接受了妥協方案,丟掉了自己的面子,而這也導致了明武宗在之後的歲月里,熱衷於與文官集團爭鬥,其中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挽回自己的顏面。

參考文獻:《龍床·明六帝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談南明 的精彩文章:

被曹操廢除的人才選拔制度,為何被曹丕換個包裝後重新啟用?
朱棣為了篡奪皇位,割給游牧民族一塊領土,給明朝滅亡埋下了禍根

TAG:漫談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