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高檔商品房與老公房一牆之隔卻從不往來?一扇「魔法門」打開的背後…

高檔商品房與老公房一牆之隔卻從不往來?一扇「魔法門」打開的背後…

一邊是高檔商品房社區,一邊是建於上世紀的老舊小區;一邊的居民想要到時尚街區消費,另一邊的居民天天為買菜繞路發愁。最近,開在楊浦兩個小區中間的一扇門火了。而這扇門打開的背後,是社會組織、社區規劃師與居民自治共治的努力。

近年來,社會組織在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日前,2019年楊浦區社會組織年度峰會在新江灣城舉行,除了評選出多個「年度最佳」獎項以外,還為楊浦區社會組織總部基地和楊浦區社鄰學院正式揭牌。目前楊浦共有社會組織831家,小小的組織成為撬動社區共治的重要力量。

畫在牆上的「魔法門」成真了

峰會剛開始,四葉草堂負責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劉悅來教授就講述了這樣一個「破牆開門」的故事。

創智坊小區,是建於2006年的高檔商品房社區,居民以年輕白領為主,小區環境優美且毗鄰大學路、五角場商圈,社區內集聚了社區睦鄰中心、創智農園開放式花園等優質公共資源。而國定一社區則是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老舊小區,社區老齡化嚴重,大量外來人口聚集,基礎服務設施陳舊老化。兩個小區雖近在咫尺,但因為一牆之隔,幾乎從不往來。

創智農園創設前後。

平時,國定一的居民要到大學路購物,到社區睦鄰中心參加活動,或者到地鐵站乘坐10號線出行,都要繞2公里以上的路。國定一的居民經常望著圍牆感慨:「對比牆外的創智坊,我們的小區就像第三世界。」

然而有需求的不僅僅是這邊的老居民,創智坊的居民每天買菜的國定路菜場,每天接送孩子的小學和醫療服務點、為老服務綜合體等基礎設施,也全都落在了國定一這邊。「開一扇門」的想法開始在兩邊居民的心中萌生。

其實最早的門,是畫在牆上的。那是2016年9月的一天,楊浦社會組織四葉草堂帶領居民在牆這邊的創智農園勞作,一位叫Nono的小朋友和小夥伴們一起在農園這一側的牆壁上畫了一扇彩色的門,並掛上了「9又3?4」的門牌號,期待這扇門有朝一日能夠打開。如今兩年半時間過去,當年手持刷子畫門的孩子已經長大了許多,而「魔法門」也真的打開了。

孩子們在描繪「魔法門」。

「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小區間破牆開門,並非易事。」劉悅來告訴記者,最難的就是徵詢所有居民的意見。有居民認為開門後人員流動加大,會對創智坊街區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同時擔心帶來安全隱患;有居民對「睦鄰門」日後的管理維護存在疑慮……

圍繞打通小區圍牆議題,由社會組織、社區規劃師、業委會、物業公司、居民群眾等社區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百腦匯」議事堂開始在兩個小區間召開,最終達成了破牆開門的決議,確定了開門地點、開放時間、物業管理、周邊保潔、安防設施安裝、志願者巡查安排等細節,並為這扇打通鄰里關係的門命名為「睦鄰門」。

今年3月29日一早,創智坊內的「睦鄰門」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隊伍中有白領、學生、老人、孩子、外國人……他們迫不及待地要穿過這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門。而另一邊的國定一,也早早聚滿了來嘗鮮的居民。

如今,「睦鄰門」前每天早晚都有居民進進出出,和一扇再普通不過的小區轉門無異,但往來的人們心裡都明白,這扇門背後所承載著的社區融合與共建共治共享的嘗試和努力。

老公房加裝電梯找誰商量?

社會組織除了在創新社區治理的領域發揮作用,也在小區老大難問題上為百姓排憂解難。

「老公房加裝電梯,在任何小區都是大難題。而我們發現很多小區加裝電梯做到一半無從下手,根源就在於居民缺乏專業指導,對政策不了解。」洪先生在上海現代設計院當了11年審計師,如今他將自己的專業知識用在了幫助居民加裝電梯上。

「房家美」是楊浦第一家加裝電梯民辦非企業,也是一個專註於老公房假裝電梯的公益服務平台。「加裝一部小小的電梯,其實和蓋一幢樓所涉及的程序和流程是一樣的。」洪先生列舉了一系列因素,從污水管道、煤氣管道、電力管網的鋪設,到原建築的抗風抗壓能力、結構沉降和消防環境等,任何一幢樓加裝電梯,這些都要一一考察。

加裝一台電梯,從諮詢、設計、訂立初步方案,到公示、立項、規劃審批等流程,最大的難題其實在第一步,諮詢。只要有一戶居民不同意都無法實施。「底層和高層的居民想法和訴求各不相同,因此做諮詢時,必須一戶一戶地把政策解釋得非常清楚,平衡各方利益。」

「房家美」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從工程建設、財會到審計,專業知識不同,分工也不同。從今年四月成立民非組織以來,團隊走遍了五角場街道的32個居委會、144個自然小區,統計出有需求的小區,並聯繫設計單位為其做出設計方案。在楊浦,像這樣紮根社區的社會組織還有很多。

楊浦區民政局負責人表示,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社區基金會和社會組織聯合會是推動社區類社會組織的「三駕馬車」,其中,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負責為社會組織提供行政服務;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聯合會負責黨建,增強凝聚力。目前,楊浦在上海率先實現了三個中心在全區12個街道的全覆蓋。

公益組織也有「眾創空間」

在人們印象里,小區活動一般都是退休的叔叔阿姨在張羅,而在新江灣城這個有著眾多高檔小區、居民平均年齡40歲的社區里,社區活動卻呈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景象:美食製作品鑒會、暑期親子英語班、垃圾分類回收課、瑜伽健身班……這些活動的主辦者都有一個共同身份——全職媽媽。

翟怡曾經也是一名全職媽媽。「新江灣城有很多有特長的年輕『辣媽』,她們在小區里舉辦瑜伽課、音樂教室等,總是吸引很多親子家庭參加。但是每次開課,約場地、約時間、宣傳、辦活動等工作都很是讓人頭疼,沒有統一的組織和體制,媽媽們的課堂就像一個鬆散的架構,雖然豐富,但缺乏凝聚力。」於是翟怡就想到,把媽媽們都組織起來。

就這樣,海芽家庭教育服務中心成立了,它由新江灣城的「媽媽自治社團」演變而來,由社區愛心媽媽互助共建,專門為社區提供家庭教育和親子活動。「在社會組織成立之初,最難的是孵化和培育階段。」翟怡坦言,沒有任何創業經歷的媽媽們從零開始如何建立一家社會組織,這得益於楊浦區對社區類社會組織的扶持。

今年,楊浦區建成了840平方米的社會組織總部基地,內置微創空間、公益大咖、項目洽談、公益沙龍、公益課堂等多個功能空間,將努力推動社會組織發展資源、公益信息、支持平台的集聚。同時,在基地的公益課堂區域掛牌成立了社鄰學院,將著眼於提升社會組織、社區工作者能力建設,打造學用相長的學習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上海推進「吳昌碩美術館」項目論證,面臨展品不足等問題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