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一句話讓愛國學生憤怒,紛紛前往南京請願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一句話讓愛國學生憤怒,紛紛前往南京請願

文/高飛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以此為借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次日,日軍侵佔瀋陽,此後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的經過想必每個中國人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在此就不多說了。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聊聊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的對日態度,以及當時他對學生運動的處理。因為這部分內容中學教材里講得少,了解的人也不多。

一、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的對日態度

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已經向世界昭示了日本武力侵略中國的狼子野心。這個時候,即使國民政府再不想表態,也已經不可能了。熟悉近代歷史的讀者都知道,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前,蔣介石正忙於"攘外安內"、鞏固政權,這在進行對紅軍的第三次圍剿(1931年7月~9月)。九一八事變的突然爆發,讓蔣介石多少有些措手不及。9月23日,蔣介石在南京發表公開講話,闡明了他的對日態度,他說:

"我國民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

對於為何採取這一立場,他解釋說:

"此刻暫且含忍,決非屈服,如至國際條約信義一律無效,和平絕望,到忍耐無可忍耐且不應忍耐之最後地步,則中央已有最後之決心與最後之準備,到時必領導全體國民,寧為玉碎,以四萬萬人之力量,保衛我民族生存與國家人格。"

總結以上兩段話,蔣介石的態度就是對日軍的侵略行為採取暫不抵抗的態度(逆來順受),等待國際聯盟的裁決。如果裁決不成,那時候和平無望,咱們再奮起反抗,"以四萬萬人之力量,保衛我民族生存與國家人格。"

雖然我們可以站在"事後諸葛亮"的立場上說他的這個態度是比較理智的,一則是為了不讓日軍找到借口擴大侵略,二則是可以為備戰贏得時間,三是靜觀國際局勢的變化。但是在當時的輿論環境下,蔣介石的對日態度是有問題的。歷史證明,這個對日態度是不明智的。蔣介石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二、九一八事變後的學生運動及政府的應對措施

九一八事變讓國人群情激奮,特別是青年愛國學生,他們恨不得端起槍立馬衝到前線和日本人拼殺。但是蔣介石的對日態度又讓學生們非常失望。於是,全國掀起來了大規模的學生愛國運動。

9月20日、22日北平學生接連向國民政府表示堅決抗擊日本入侵之態度,並願"做政府後盾",希望政府能"立息內爭,一致對外"、"依順民情,積極備戰"等。南京學生甚至公開"敦促外交當局,嚴重向日交涉",並表示 "全國同胞本敵愾同讎之精神,在政府指揮下,奮發圖存。"而蔣介石的應對措施是告誡全國人民,"服從統一之指揮"、"服從政府,尊重紀律,勿作軌外之妄動。" 並在《告全國國民書》中要求國民務必維持嚴肅鎮靜之態度,團結一致,信任政府。

25日,有北京教職員致電南京指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此次日本入寇東省,如入無人之境,遼吉既已淪陷,平津又受威脅,似此情勢,尚能持不抵抗主義乎!"同一天,上海教育界救國聯合會致電國民政府:"如有臨敵畏退,或和日本為局部之交涉,不惜奴顏婢膝,媚敵以求倖存者,與國人共棄之。"

為了不讓事態擴大,蔣介石電令山東韓復榘注意防止民眾反日情緒和行為被激化,避免給日軍擴大侵略的借口。他在電報里說:"我政府正嚴重交涉中,各地方民眾愛國心理之衝動,自所難免。但切不可有激烈反日運動及報復暴舉,使日更有所藉口,使外交益陷困難。應力持鎮靜,嚴守秩序。請兄負責維持為要。"

但是,學生運動並沒有平息的跡象,而且呈現擴大的態勢。北京、上海、南京都爆發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更有甚者,學生們直接前往南京總統府請願,要求"面見蔣介石"。28日,蔣介石接見了請願的學生。第一次接見後,雙方都不滿意,情況並沒有好轉。此後,上海等地的學生紛紛前往南京進行請願活動。29日,蔣介石致電上海市長張群,對上海處置學生運動的措施表示不滿。他要求張群約束學生,不準學生"入京"。他在電報中說:"學生此等浮動散漫舉動,徒表示我民族無能,中以為此事是上海當局不顧大局之咎也。"

30日,蔣介石第三次接見請願學生,情況仍舊不見好轉。大規模的學生請願活動已經威脅到了政府的威信。蔣介石公開表示:"嗣後國內如有違反革命紀律,或撓亂秩序者,政府當本其職守以制止之。"這就等於是明確表示要鎮壓學生運動。

此後,學生將攻擊的矛頭轉向了國民政府。

時間很快到了12月,聚集在南京的學生越來越多,而且在北京、濟南等地發發生學生在車站堵車,阻礙南北交通的事情。蔣介石下令驅逐滯留南京的學生。

12月15日,學生們毆打了時任執委委員的蔡元培和行政院代理院長陳銘樞;緊接著17日,學生搗毀《中央日報》社,並和軍警發生衝突。至此,學生運動已經超越了政府的控制。

三、最後的結果

首先,蔣介石下野。1931年12月15日,在學生運動的大潮中,蔣介石被迫宣布下野。一周之後,蔣介石與宋美齡離開南京返回老家奉化溪口。但是,由於蔣介石已經掌權四年多時間,他牢牢地控制著軍力、財政等。加上宋子文的鼎力協助,一個月後,蔣介石就復出了,重返南京恢復職務。

其次,學生運動被武力鎮壓。迅猛的學生運動讓國民政府倍感壓力。12月18日,首都衛戍司令谷正倫奉命派軍警數千人包圍成賢街、大石橋、石婆婆巷及中央大學,把6700名北平學生、2500名濟南學生、千餘名上海學生強行遣返。與此同時,國民政府嚴令各地軍政當局,禁止學生團體出境遊行示威,嚴令學生"迅即覺悟,服從法紀,遵守秩序",如再有借口愛國之暴動行為發生,"應由各地長官嚴厲處置"。19日,南京各校學生決議複課。至此,由九一八事變引發的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被強力鎮壓。

最後,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從此背上了"不抵抗"的罵名。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當初所採取的"逆來順受"的態度並沒有換來日軍的"好感",在不到半年的時間,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軍佔領。而國際聯盟的裁決也並沒有任何結果。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的"不抵抗"罪名由此被坐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十九世紀初期的越南,貧富差距大,貴族錦衣玉食,貧民皮包骨頭
1946年的上海,外國人滿大街,美國大兵和外國女郎有說有笑

TAG:文史控 |